首页 理论教育 临床生化检验

临床生化检验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④蛋白丢失过多,如急性大出血、严重烧伤以及慢性肾脏病变等。⑥较罕见的先天性白蛋白缺乏症病例。白蛋白减少常见于慢性肝脏疾病和肾脏疾病。尿胆原明显增加,尿胆素阴性。血清结合胆红素的测定对诊断轻度肝细胞损害也有一定帮助。轻度肝炎、心功能不全时的肝损害及肝转移性肿瘤等病变时,当血清总胆红素尚属正常时,结合胆红素已有增高,据此可作为肝功能已有损害的依据。

常用肝脏功能检查

一、血清酶学测定

【参考值】 速率法(37℃):

1.丙氨酸转移酶(ALT)10~40U/L。

2.天冬氨酸转移酶(AST)10~40U/L。

3.碱性磷酸酶(ALP)40~110U/L。

4.γ-谷氨酰转肽酶(γ-GT)<50U/L。

【临床意义】

1.丙氨酸转移酶(ALT) 当富含ALT的组织细胞受损时,ALT从细胞中释放增加,进入血液后导致ALT活力增高,见于:①肝胆疾病,如传染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癌肝硬化(活动期)、脂肪肝、梗阻性黄疸、肝内胆汁淤积、胆管炎等;②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心肌炎、心力衰竭时的肝脏淤血等;③其他疾病,如骨骼肌疾病以及外伤、严重烧伤、休克、胰腺炎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

2.天冬氨酸转移酶 当富含AST的组织细胞受损时,AST从细胞中释放增加,进入血液后导致AST活力增高。①心肌梗死后6~8hAST出现增高,18~24h达高峰,一般上升至参考值上限的4~5倍,4~5d后恢复。若再次增高提示可能梗死灶扩大或新的梗死发生。②肝脏疾病时,AST随ALT活性增高而增高。③其他疾病,如骨骼肌疾病、胰腺炎、肺梗死及溶血性疾病等。

3.碱性磷酸酶(ALP) 血清ALP活力增高常见于:①肝胆疾病,如各种形式的胆管阻塞,肝外胆管阻塞时ALP增高较肝内胆管阻塞时明显;累及肝实质细胞的肝胆疾病(如肝炎等)时ALP仅轻度增高;②骨骼疾病,如变形性骨炎、成骨细胞癌、佝偻病、骨软化症等;③甲状旁腺功能亢进;④妊娠或生长期儿童。

4.γ-谷氨酰转肽酶(γ-GT) γ-GT增高见于:①多种肝胆疾病。在胆管阻塞、胆管炎、胆囊炎时,其诊断敏感性优于转氨酶、ALP等。传染病或药物性肝炎、脂肪肝、尤其是酒精性肝炎时,γ-GT也出现增高。②胰腺疾病,如胰腺炎、胰腺肿瘤。③其他疾病如前列腺肿瘤等。

二、血清蛋白测定

【参考值】

1.血清总蛋白双缩脲法

新生儿: 46~70g/L;

一周:44~76g/L;

7个月~1岁:51~73g/L;

1~2岁:56~75g/L;

3岁以后:60~76g/L;

成人:60~82g/L。

2.血清白蛋白溴甲酚绿法

新生儿:28~44g/L;

14岁前:38~54g/L;

成人:35~50g/L;

60岁后:34~48g/L。

3.血清球蛋白20~30g/L。

4.白蛋白/球蛋白比值(A/G)1.5~2.5∶1。

5.血清蛋白电泳醋酸纤维膜法

白蛋白:0.62~0.71;

α1球蛋白:0.03~0.04;

α2球蛋白:0.06~0.10;

β球蛋白:0.07~0.11;

γ球蛋白:0.09~0.18。

【临床意义】

1.血清总蛋白

(1)血清总蛋白增高可见于:①血清水分减少,使总蛋白浓度相对增加,如急性失水、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②血清蛋白合成增加,如多发性骨髓瘤(主要是球蛋白的增加)。

血清总蛋白减少可见于:①血清水分增加,使总蛋白浓度相对减少,如水钠潴留或静脉应用过多低渗液等;②营养不良,如摄入不足或消化吸收不良;③消耗增加,如多种慢性消耗性疾病(严重结核、甲状腺功能亢进或恶性肿瘤等);④合成障碍,主要是肝功能障碍;⑤蛋白丢失,如急性大出血、严重烧伤以及慢性肾脏病变等。

(2)常与血清白蛋白、球蛋白以及血清蛋白电泳等合成分析,以提高诊断价值。

(3)影响检测的因素:①激烈运动后数小时内血清总蛋白浓度可增高4~ 8g/L;②卧位比直立时总蛋白浓度低3~5g/L;③溶血标本中每存在1g/L的血红蛋白可引起总蛋白测定值增加约3%;④含脂类极多的乳糜标本需进行预处理,以消除测定干扰。

2.血清白蛋白

(1)血清白蛋白浓度降低见于:①营养不良,如摄入不足或消化吸收不良;②消耗增加,如多种慢性消耗性疾病(严重结核、甲状腺功能亢进或恶性肿瘤等)。③合成障碍,主要是肝功能障碍。若持续低于30g/L,则提示可能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④蛋白丢失过多,如急性大出血、严重烧伤以及慢性肾脏病变等。⑤妊娠尤其是妊娠晚期,血清白蛋白浓度可减少(但分娩后可迅速恢复正常)。⑥较罕见的先天性白蛋白缺乏症病例。

血清白蛋白浓度增高主要见于严重失水导致的血浆浓缩。

(2)常与血清总蛋白、球蛋白以及血清蛋白电泳等合并分析,以提高诊断价值。

(3)测定值受体位影响(躺卧时较直立时低)。溴甲酚绿法测定白蛋白在用于某些人群时,测定值与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放射免疫扩散法等缺乏良好的相关性。

3.血清球蛋白

(1)球蛋白浓度增高常以γ球蛋白增高为主,可见于:①炎症或感染反应,如结核病、疟疾黑热病麻风病以及血吸虫病等;②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热、类风湿关节炎及肝硬化等;③骨髓瘤和淋巴瘤。

球蛋白浓度降低主要是合成减少,见于:①生理性减少(出生后至3岁);②免疫功能抑制,如肾上腺皮质激素过多或应用免疫抑制剂;③低γ球蛋白血症。

(2)常与血清总蛋白、白蛋白以及蛋白电泳等合并应用,以提高诊断价值。

(3)目前临床通常同时测定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浓度,两者之差即为血清球蛋白浓度。因此,影响测定血清总蛋白或白蛋白的各种因素均可影响血清球蛋白的测定值。

4.白蛋白/球蛋白比值(A/G)

(1)急性肝炎早期,白蛋白量可不变或稍低,γ球蛋白轻度增多,所以血清总蛋白量可以不变。此时白蛋白量仍高于球蛋白,因此A/G比值仍可正常。

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时,血清白蛋白量减少,总蛋白量则视球蛋白量的改变而异。若球蛋白量正常,则总蛋白量减少,A/G比值正常或减少;若球蛋白量增多,则总蛋白量可正常或增加,A/G比值减少至低于1。

(2)影响测定总蛋白或白蛋白测定值的各种因素均可影响A/G比值。

5.血清蛋白电泳

(1)正常人血清中各种蛋白质量的差异较大,许多疾病仅表现出轻微变化而没有特异的临床诊断价值。白蛋白减少常见于慢性肝脏疾病和肾脏疾病。

α1球蛋白为糖蛋白,急性发热或恶性肿瘤(如原发性肝癌)时增高,肝硬化时减少。

α2球蛋白和β球蛋白是脂蛋白的主要成分,血脂高时可增高,如肾病综合征和糖尿病等。暴发性肝炎弥漫性肝损害时可降低。β球蛋白在妊娠或多发性骨髓瘤时可轻度增高。

γ球蛋白为一组免疫球蛋白。增高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结缔组织病以及多发性骨髓瘤等。妊娠或肾脏疾病时可见减少。

(2)与其他有关蛋白的测定联合应用,可进一步提高诊断价值。

(3)由于血清蛋白电泳通常以百分比报告。若遇其中一个主要组分浓度变化,其他组分虽绝对浓度正常,也可引起相对值的变化。另外,在脱水或水分过多时,虽血清蛋白浓度已变化,但各组分相对百分率仍可维持正常。

(4)少数病人的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的测定值和溴甲酚绿法测得的白蛋白值,以及与此有关的球蛋白值之间有时缺乏良好的相关性。

三、其他测定

血清胆红素

【参考值】 胆红素总量

新生儿:0~1d 34~103μmol/L;

1~2d 103~171μmol/L;

3~5d 68~137μmol/L;

成人:3.4~17.1μmol/L;

结合胆红素:0~6.8μmol/L。

【临床意义】 血清总胆红素测定反映了黄疸的程度。结合胆红素对黄疸的鉴别有较大意义。①溶血性黄疸时,血清总胆红素轻至中度增高,一般不超过85μmol/L,结合胆红素占20%以下。尿胆原明显增加,尿胆素阴性。②阻塞性黄疸时,总胆红素轻度增高,结合胆红素明显增加。尿胆原一般阴性,尿胆素强阳性。

血清结合胆红素的测定对诊断轻度肝细胞损害也有一定帮助。轻度肝炎、心功能不全时的肝损害及肝转移性肿瘤等病变时,当血清总胆红素尚属正常时,结合胆红素已有增高,据此可作为肝功能已有损害的依据。

四、尿 素 氮

【参考值】 成人:3.2~7.1mmol/L;

儿童:1.8~6.5mmol/L。

【临床意义】 血中尿素氮浓度增加可见于:①肾功能不全时,尿素氮增高程度与病情严重情况成正比。肾功能不全代偿期(氮质血症)时,尿素氮7.1~14.2mmol/L;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时,尿素氮达14.2~21.4mmol/L;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时,尿素氮达21.4mmol/L以上。②蛋白分解代谢加强,如长期发热、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消化道溃疡出血等。③肾血流量减少使肾功能受到损害、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时,如剧烈呕吐、幽门梗阻、肠梗阻或长期腹泻等。④尿路阻塞,如结石、肿瘤、前列腺肿大致使尿道受压等。⑤高蛋白饮食也可引起尿素氮增高。

血尿素氮降低见于:①营养不良或蛋白质摄入过少;②严重肝脏疾病,如肝炎合并广泛肝坏死;③妊娠血容量增加时等。

五、肌 酐

【参考值】 血清或血浆肌酐:男 53~106μmol/L;

女 44~97μmol/L。全血肌酐:88.4~176.8μmol/L。

【临床意义】 血肌酐测定是了解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情况的重要指标。肾脏代偿力较大,肾小球损伤早期或轻度损害时,血中肌酐值通常不增高。肌酐值增高时,常表明肾脏功能受损已较严重。若超过250μmol/L而病情未能改善,则有发展成尿毒症的危险;超过400μmol/L则预后可能较差。

六、葡 萄 糖

【参考值】 3.9~6.1mmol/L(葡萄糖氯化酶法);

3.9~6.4mmol/L(邻甲苯胺法)。

【临床意义】 血糖增高可见于:①生理性增高,如饭后1~2h;高糖饮食后;情绪紧张肾上腺分泌增加时等。②病理性增高,常见于糖尿病,以及其他内分泌疾病使肾上腺皮质激素或髓质激素分泌过多时。颅内压增高或脱水也可使血糖增高。

血糖降低可见于:①生理性降低,如饥饿或剧烈运动后;②病理性降低,见于胰岛素分泌过多,如胰腺β细胞增生或肿瘤;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不足,如垂体前叶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减退等;严重肝脏疾病。

七、糖耐量试验

【参考值】 正常人在口服葡萄糖后0.5~1h血糖水平达高峰(7.8~8.8mmol/L),2h后恢复至空腹水平。每次尿糖均阴性。

【临床意义】 糖尿病时空腹血糖多超过正常,服用葡萄糖后更高,维持高血糖时间长,每次尿中均可检出糖。其他内分泌疾病使肾上腺皮质激素或髓质激素分泌过多,也会导致高血糖和尿糖。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时,进食葡萄糖后血糖升高不明显且短时间内恢复原水平。

肾性糖尿时,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减低,致使血糖正常浓度时也可检测得尿糖。

八、血清胆固醇总量

【参考值】 合适水平成人<5.2mmol/L。

【临床意义】 血清高胆固醇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降低和控制血清胆固醇可降低冠心病发病率并有助于防止粥样斑块进一步进展。

血清胆固醇增高还可见于肾病综合征、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胆管梗阻、饮酒过量、急性失血后以及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等。

血清胆固醇减低可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严重肝功能衰竭、溶血性贫血、感染和营养不良等。

由于酯化胆固醇的酶是肝脏合成分泌的,因此测定胆固醇酯在总胆固醇中的比例还有助于了解肝功能的情况。

九、血清三酰甘油

【参考值】 合适水平≤1.70mmol/L。

【临床意义】 血清三酰甘油增高常见于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糖原累积症、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皮质醇增多症、某些肝胆疾病(如脂肪肝、肝脏胆汁淤积等)、胰腺炎及家族性高三酰甘油血症等。长期禁食或高脂饮食以及大量饮酒也可使血清三酰甘油增高。

血清三酰甘油减少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以及肝功能严重障碍等。

十、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

【参考值】 合适水平>1.04mmol/L。

【临床意义】 一般认为,HDL-ch含量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以及病变程度呈显著负相关。

HDL-ch降低常见于吸烟、急性或慢性肝病、心肌梗死、创伤、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慢性贫血、严重营养不良等疾病或静脉内高营养治疗等。

HDL2-ch在动脉粥样硬化或糖尿病时明显降低,其下降比率大于HDL-ch。

HDL-ch/总胆固醇的比值作为良好的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指标正受到临床重视。

十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

【参考范围】

成人 儿童

建议控制水平: <3.37mmol/L <2.84mmol/L

警惕水平:3.37~4.13mmol/L 2.85~3.34mmol/L

冠心病危险水平:≥4.14mmol/L≥3.35mmol/L

【临床意义】

1.LDL-ch的含量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以及病变程度相关。

LDL增多主要是胆固醇增多并可伴有甘油三酯的增高,临床多表现为Ⅱa或Ⅱb型高脂蛋白血症。可见于:饮食中富含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低甲状腺素血症、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衰弱、肝脏疾病、糖尿病、血卟啉症、神经性厌食以及妊娠等。

LDL减低可见于营养不良、肠吸收不良慢性贫血、骨髓瘤、急性心肌梗死、创伤、严重肝脏疾病、高甲状腺素血症、Dolman's病或Reye's综合征等。

2.美国全国胆固醇教育计划(NCEP)提出,成人治疗目标是:无冠心病危险因素者达到<4.14mmol/L;有冠心病危险因素达到<3.35mmol/L;而冠心病患者则应控制在<2.60mmol/L。

十二、载脂蛋白A- Ⅰ

【参考值】 男性:(14.2±0.17)g/L;

女性:(14.5±0.14)g/L;

Apo A-Ⅰ/Apo B比值1~2。

【临床意义】 Apo A-Ⅰ下降见于冠心病、未控制的糖尿病、肾病综合征、营养不良、活动性肝炎或肝功能低下等。

Apo A-Ⅰ缺乏症(Tangier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血清中几乎无Apo A-Ⅰ、Apo A-Ⅱ和HDL,患者体内合成异常的Apo A-Ⅰ后迅速分解代谢,中年后得冠心病者较多见。

十三、载脂蛋白B

【参考值】 男性:(1.01±0.21)g/L;

女性:(1.07±0.23)g/L;

Apo A-Ⅰ/Apo B比值1~2。

【临床意义】 Apo B增高见于冠心病、未控制的糖尿病、肾病综合征、营养不良、活动性肝炎或肝功能低下等。

十四、血 钠

【参考值】 136~146mmol/L。

【临床意义】 低钠血症见于:①钠丢失多于水丢失,如应用利尿剂,酮症酸中毒,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呕吐、腹泻、烧伤、大量出汗等之后只补充水分等。②水潴留大于钠潴留,如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急性应激状态、休克、某些药物及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等)、肾病综合征、肾功能衰竭、心力衰竭、肝硬化等。③其他:高血糖可增加血渗透压而降低细胞外液电解质浓度;血糖每增高5.55mmol/L可降低血钠1.6mmol/L;临床输入过多低钠液体。

高钠血症见于:①水丢失多于钠丢失,如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尿崩症、应用渗透性利尿剂、多尿、发热、大量出汗、过度换气等。②钠摄入过多,如不恰当输入大量高钠液体。③某些脑部病变。

十五、血 钾

【参考值】 3.5~5.5mmol/L。

【临床意义】 低钾血症见于:①丢失过多,如呕吐、腹泻或肠瘘致使大量消化液经胃肠道丢失,以及使用利尿剂、代谢性碱中毒、肾脏远曲小管酸中毒、醛固酮增多症等;②摄入过少,如慢性饥饿、消化道梗阻或术后禁食时低钾液治疗等;③钾分布改变,如碱中毒或胰岛素治疗以及家族性周期性麻痹症发作时,钾由细胞外向细胞内转移;④其他,如肝硬化、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使用某些药物时(洋地黄中毒、羧苄青毒素或两性毒素等)。

高钾血症见于:①输入过多,如肾功能受损时输入高钾液体或每天补钾量过大;②排出减少,如肾功能衰竭、肾上腺功能不全、应用保钾利尿剂等;③钾分布改变(钾从细胞内转移到细胞外),如重度溶血、挤压综合征、组织缺氧、肌肉运动过度、酸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十六、血 氯

【参考值】 95~105mmol/L。

【临床意义】 低氯血症见于:①丢失过多,如严重呕吐、腹泻等使消化液大量丢失;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肾功能衰竭、严重糖尿病患者或长期应用某些利尿剂时排尿过多;大量出汗。②摄入不足,如长期饥饿或无盐饮食。

高氯血症见于:①排除减少,如肾小球肾炎所致的肾功能衰竭、尿路梗阻或心力衰竭时,氯化物排泄减少;②摄入过多,如食入或补液输入过量氯化物;③呼吸性碱中毒。

十七、血 钙

【参考值】 2.25~2.58mmol/L。

【临床意义】 低钙血症见于婴儿手足搐搦症、维生素D缺乏或摄入不足、甲状腺功能减退、肾脏疾病尤其是肾小管疾病时影响钙重吸收、低蛋白血症等。

高血钙症见于甲状腺凝固亢进、骨肿瘤以及大剂量维生素D治疗等。

十八、血 磷

【参考值】 成人:0.97~1.61mmol/L。

【临床意义】 血清无机磷增高见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慢性肾病(肾炎、肾盂肾炎、多囊肾)、阿狄森病、急性黄色肝萎缩以及多发新骨髓瘤等。

血清无机磷减低见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骨软化症、维生素D缺乏症、严重糖尿病以及磷吸收不良如脂肪泻等。

十九、血 清 铁

【参考值】 男性:11~30μmol/L;女性:9~27μmol/L;儿童:9~22μmol/L。

【临床意义】 血清铁增高见于:①红细胞破坏增多时,如溶血性贫血等;②红细胞再生成熟障碍性贫血、巨红细胞性贫血等。

血清铁减低见于:①慢性长期失血;②缺铁性贫血;③恶性肿瘤等。

二十、血 清 锌

【参考值】 7.7~23.0μmol/L。

【临床意义】 血清锌增高:①主要见于因污染引起的急性锌中毒;②甲状腺功能亢进。

血清锌降低常见于:①肝脏病变时,如慢性活动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等;②慢性肾脏疾病;③胃肠道吸收障碍;④某些慢性消耗性疾病;⑤急性创伤(手术、外伤、心肌梗死等)。

二十一、淀 粉 酶

【参考值】 800~1 800U/L(somgyi法);760~1 450U/L(染色淀粉法)。

【临床意义】 血清淀粉酶活性测定主要用于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急性胰腺炎发病后2~12h,淀粉酶开始增高,12~72h达高峰,3~4d后逐渐恢复正常。血清淀粉酶增高还可见于胰腺肿瘤引起的胰腺导管阻塞、胰腺脓肿、胰腺损伤、急性腮腺炎、腮腺损伤、肠梗阻、腹膜炎、急性阑尾炎、胆囊炎、消化性溃疡穿孔、创伤性休克、大手术后、酮症酸中毒、肺炎、肺癌、肾功能不全、急性乙醇中毒等。

二十二、肌酸激酶

【参考值】 酶偶联法(37℃):

男性38~174U/L;

女性26~140U/L。

【临床意义】

1.血清CK活性增高见于:①骨骼肌疾病:主要是MM型增高,如肌营养不良、病毒性肌炎、多发性肌炎以及肌肉损伤等。②心脏疾病:主要是MB型增高。心肌梗死后2至4hCK即增高,20~30h达高峰,3~6d后逐渐恢复正常。心肌炎时CK也有增高。③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主要是BB型增高,如急性脑血管病、脑缺血、脑外科手术、严重休克等。④其他:甲状腺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时CK增高;某些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时,也有CK增高。

2.剧烈活动可使CK增高;严重溶血影响测定。CK稳定性较差,室温4h或4℃12h即可使酶部分失活。

二十三、肌红蛋白

【参考值】 1.定性:阴性。

2.定量:50~85μg/L(ELISA法);

6~85μg/L(RIA法);

>75μg/L为临界值。

【临床意义】

1.骨骼肌和心肌损伤失血中肌红蛋白增多,随后可在尿中出现。血中清除较快。病理性增高见于:①心肌梗死时,作为早期(6~12h)定量指标,灵敏性优于CK-MB;②多种肌病时,如急性肌损伤、肌营养不良、肌萎缩和多发性肌炎等;③急、慢性肾功能衰竭,严重充血性心力衰竭和长期休克等。

2.临床常与心电图、测定其他与心肌损伤有关的酶(CK和CK-MB、LDH及其同工酶、AST等)一起应用,判断有无心肌损伤。

与肌酸激酶和血液结合素结合应用,有助于对Duchenne's肌营养不良的诊断。

3.血清肌红蛋白早上9时最高,下午6~12时最低。因此,若欲连续检测应定时采集标本。标本应防止溶血。

二十四、肌钙蛋白

【参考值】 1.<0.2μg/L;

2.>1.5μg/L为临界值。

【临床意义】

1.心肌缺血损伤时,心肌细胞内的Tn会释放到血中,见于心肌梗死、急性心绞痛、不稳定心绞痛或心脏手术后等。由于心肌Tn-T或Tn-I在心肌缺血损伤(包括微小的心肌损伤)后血中出现升高的时间早(Tn-T为2~4h,Tn-I为4~8h),持续时间长(Tn-T为14d以上,Tn-I为5~8d),因此测定血中心肌Tn-T或Tn-I是了解心肌有无损伤的一个较特异、灵敏的指标,优于CK-MB或LDH同工酶(LDH1)等。

心肌梗死早期血中的心肌Tn-T变化主要反映了心肌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细胞不一定坏死,而发病第4天的峰值则反映心肌收缩组织的不可逆病变,与梗死面积有关。

由于少数肾脏疾病(如尿毒症)或骨骼肌肉损伤的病人血中偶尔也可测得Tn-T,yinci一般认为Tn-T的特异性更高,在心肌受损时是较Tn-T更敏感的标志物。但其血中浓度不够稳定,持续时间相对较短。

2.临床常与心电图、测定其他与心肌损伤有关的酶如CK和CK-MB、LDH及其同工酶、AST等一起应用,判断有无心肌损伤。34

二十五、血清T、T及TSH测定

【参考值】 TT3 1.6~3.0nmol/L(110~150ng/dl);

FT3 6.0~11.4pmol/L(3.9~7.4pg/ml);

TT4 65~156nmol/L(5~12U/ml)。

【临床意义】

1.甲状腺激素(T3、T4) T3与T4测定是甲状腺功能测定中最基本的检查,当血中TBG含量正常时T3、T4的浓度能反映甲状腺的功能状态。一般情况下T3、T4在血清中的含量是平衡的,即甲状腺功能亢进时两者均升高,甲状腺功能减低时两者均降低。但在某些情况下T3与T4可发生分离现象,例如T3型甲状腺功能亢进时仅有T3升高,T4可正常;在甲状腺功能亢进早期或复发初期,T3可在T4尚未升高之前增高;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后或地方性甲状腺肿病人,T4往往降低而无明显甲状腺功能减低的临床表现,此乃因T3正常或代偿性增高之故。所以T3测定是诊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敏感指标,是诊断T3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特异性检验。FT3、FT4更易进入细胞发挥生物效应,测定时不受血中TBG影响,故比TT3、TT4测定的临床价值更大。引起血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变化的病变较多,以下情况临床常见。

(1)增高:弥漫性或结节性毒性甲状腺肿伴功能亢进、亚急性甲状腺炎、局限性垂体小腺瘤及急性肝炎、妊娠、新生儿或应用雌激素、碘化物治疗等。

(2)降低: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垂体前叶功能减低症等。

2.TSH

(1)增高:见于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单纯性甲状腺肿、垂体前叶功能亢进症或局限性垂体腺瘤等,亚急性甲状腺炎或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时TSH也可升高。

(3)降低:见于垂体前叶功能减低及继发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由于过多的甲状腺激素对垂体分泌TSH的负反馈作用,也可使TSH降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