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气血阴阳俱虚证

气血阴阳俱虚证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气虚日久,则出现阳虚,阳损及阴之证。阴虚相火妄则小便黄赤;舌淡胖大有齿痕,脉沉细弱均属疾病后期气血阴阳俱虚,并累及五脏之候。诸药相配,共奏益气养血、调补阴阳之功。终末期尿毒症效果较差,一般不选用本法治疗。有痔疮、肛门疾病不宜灌肠,有严重贫血、高血压、出血或大便溏薄甚或腹泻每日3次以上者,应慎用此法。

慢性肾衰竭病程迁延,积损成虚,特别是在病程的中后期,正虚则成为病之主要矛盾。该病正虚的演变一般遵循气虚→血虚→阳虚→阴虚→气血阴阳俱虚的规律,最终见于气血阴阳诸虚之证。

【临床表现】 神疲乏力,面色少华,形寒肢冷,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腰膝酸软,夜尿清长,大便或溏或干,怕冷怕热,渴不欲饮,唇甲苍白,舌体胖、质淡、舌边有齿痕,舌苔黄白相兼,脉沉细无力。

【病机分析】 气血同源,即“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CRF的病位责之脾、肾。脾气虚则运化无权,气血生化乏源,气虚无以生血,气血亏虚则无以充养肌肉筋骨,临床常见气虚并见血虚之证,如神疲乏力、面色无华、唇甲苍白、不思饮食、便溏或干,舌质胖,苔腻,脉沉细无力。气虚日久,则出现阳虚,阳损及阴之证。阴阳俱虚,心神失养则精神委靡;阴虚体无所养,阳虚体无所动,故极度乏力;阳虚不能温煦机体,故形寒肢冷;阴虚则内热,故手足心热;阳气虚清气不升,阴虚则不能上荣,故头晕目眩、渴不欲饮;肾阴阳不足,腰府失养,则腰膝酸软;脾肾阳虚,寒水泛滥,临床可见面色白,形寒肢冷,面肢浮肿,纳呆便溏,夜尿清长。如张景岳所述:“命门犹如釜底之薪,肾阳不足不能温化可导致泄泻、水肿等疾,命门火衰,不能生土,釜底无薪,不能腐熟。”阴虚相火妄则小便黄赤;舌淡胖大有齿痕,脉沉细弱均属疾病后期气血阴阳俱虚,并累及五脏之候。

【论治法则】 益气养血,调补阴阳。

【代表方剂】 全鹿丸(《景岳全书》)加减。

【方药示例】 鹿茸粉1g(或鹿角胶9g),巴戟天9g,菟丝子9g,熟地黄15g,山茱萸9g,泽泻9g,人参9g,白术9g,炙黄芪12g,丹参9g,当归9g,牛膝9g,芡实15g。

【处方解析】 方中鹿茸甘温柔润,补肾阳生精;巴戟天、菟丝子、牛膝补肾阳,强腰膝;张景岳曰:“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故配山茱萸、芡实滋肾补阴,益髓填精,以达阴阳相济之妙;肾阳不足,火不生土,多致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故用黄芪、人参、白术、熟地黄、当归补气养血;运用泽泻利水泄热,丹参凉血活血,与诸滋补药配合,使其补而不滞。诸药相配,共奏益气养血、调补阴阳之功。

【随症加减】 大便干结加何首乌9g,肉苁蓉9g;大便溏加干姜6g;伴小便不利者,加车前子、茯苓各10g;全身或下肢水肿甚者,加车前子、怀牛膝、猪苓各9g;兼湿热者加知母、黄柏各10g;血瘀重加牡丹皮9g,红花3g;外感风湿加鹿衔草9g;合并石淋加金钱草30g,冬葵子12g,仙鹤草9g;蛋白尿加玉米须30g,金樱子9g;失眠加首乌藤9g,远志6g,小草6g;贫血者加桑椹9g,阿胶珠9g;血压高者加石决明30g,钩藤(后下)9g,龙齿30g。

【辨治按语】 慢性肾衰竭病程迁延“久病多虚”,病之后期临床常见气、血、阴、阳俱损,治疗时当辨清病性而选择适当的治法。由于气血阴阳的互根关系,前人曾谓:“血不自生,须得生阳气之药、血自旺矣。”“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因而补益应从整体考虑较适宜。鉴于临床上属纯虚无邪的情况较少见,而在正虚的基础上常兼夹湿浊、湿热、痰热、水停、瘀血、肠胃燥结等邪实的情况,因而扶助正气的同时应兼顾祛邪,方为双全之策。另外,补益药有壅中、滋腻碍胃之弊,而久病之人脾胃多虚,因而在补益之中酌加健脾和胃理气之品,一方面使“补而勿滞”,充分发挥补益剂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保护胃气使之化源有继,于虚损有所裨益。

【外治疗法】

1.中药灌肠疗法

(1)适应证与禁忌证

①适应证,适用于早期或中期慢性肾衰竭邪实明显者而正虚较轻者。本法对于厌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频繁,不能纳药者尤佳,结肠透析可促进尿毒素通过肠道排出体外。

②禁忌证,本法无绝对禁忌证,但对身体极度衰竭、阳气衰败患者,大黄等攻下药用量不可过大,否则过下之后加重病情。腹泻频繁患者不可使用。终末期尿毒症效果较差,一般不选用本法治疗。有痔疮、肛门疾病不宜灌肠,有严重贫血、高血压、出血或大便溏薄甚或腹泻每日3次以上者,应慎用此法。

(2)作用机制:中药灌肠疗法,主要通过泻下达到从肠道排泄毒素,降低体内毒素的目的。并具有降低BUN,抑制系膜细胞增生,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清除氧自由基,利尿,抑菌抗感染等综合作用,配伍具有其他作用的中药,从肠道吸收入人体,可达到内服中药一样的效果。

中药主要根据证候的不同而选择配伍。根据病证的不同,辨证采用不同性质的药物灌肠。阳虚重加肉桂5g;阴虚重不用附子;血瘀重加丹参;血压高加槐花、赤芍;便血加地榆炭。

2.中药药浴疗法 药浴疗法是一种皮肤透析的方法。皮肤是一种天然的半透膜,有分泌排泄和吸收作用。当体内有毒物质血浓度甚高时,可通过汗腺大量排出体外。正如元代《外科精义》指出的有“疏导腠理,通调血脉,使无凝滞”的作用,属于汗法的一种,通过热水浴的渗透作用和药物本身的功效,达到开腠发汗的作用。汗出,肿消,毒物从腠理排出,同时又有益于肺之肃降功能加强,行使肺通调水道之功能,达到“提壶揭盖”的作用,促进了津液从膀胱而出,加强了毒物的上下分消。一般选用温经解表及活血化瘀的药物,如:麻黄、桂枝、细辛、羌活、独活、苍术、白术、桃仁、红花等煎水倒盆中洗浴,每周2~3次,每次1h。

药浴疗法有一定的排毒效果,但汗出太过易伤阳,损耗津液。因此,使用时注意监护,必要时可服用生脉饮、大枣汤等一些中药以益气养阴生津。

3.针刺与穴位外敷疗法 常取中脘、气海、足三里、内关、三阴交、肾俞、三焦俞、厥阴俞、关元为主穴,益气生血,调补阴阳。脾肾气(阳)虚配脾俞、阳谷、委阳;水湿偏重配水分、阴陵泉、脾俞;湿热配阴陵泉、膀胱俞、中极;湿浊配胃俞、丰隆;瘀血配血海;气滞配太冲;湿毒闭窍神昏配人中、中冲等。每次选主穴2~3个,配穴2~3个,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留针20~30min,中间行针1次,每日刺1次,10次为1个疗程。

有关研究表明,用附子、川芎、沉香、冰片等药物研制成粉末,用1.9%酒精稀释后调和药粉,纱布包裹药末敷于双侧肾俞及关元穴,使用1~2个月后,血肌酐、尿素氮等肾功能指标均有明显好转。其机制认为药物通过肾区皮肤透入,直接作用于肾,另外通过刺激足太阳膀胱经肾俞和任脉的关元穴位,从经络间接作用于肾,经皮肤和穴位的双重作用,达到温肾和络、利尿泄浊的作用。一般而言,穴位外敷用药,与内服中药大致相同,只是用药途径不同而已。

【中成药选】

1.肾康宁片(部颁标准) 黄芪、丹参、茯苓、泽泻、益母草、附子、山药、锁阳。功能:温肾益气,活血渗湿。用于CRF、慢性肾炎,每次5片,每日3次,1个月为1个疗程。小儿减半。

2.至灵胶囊(部颁标准)、百令胶囊(转正5册)、金水宝胶囊(中国药典) 成分虫草菌丝。功能:用于慢性肾衰竭。每次4粒,每日3次,1个月为1个疗程。

3.尿毒清颗粒[WS-001(Z-001)-96] 大黄、黄芪、甘草、茯苓、白术、制何首乌、川芎、菊花、丹参、桑白皮、苦参、党参、白芍、车前草柴胡、姜半夏等。功能:通腑降浊、健脾利湿、活血化瘀。可降低血BUN、SCr,改善肾功能,推迟开始透析时间;对改善肾性贫血,提高血钙,降低血磷也有一定帮助,用于慢性肾衰竭、氮质血症和尿毒症早期。服法:每次1袋,每日4次口服。

4.金匮肾气丸(部颁标准) 附子、桂枝、茯苓、泽泻、熟地黄、山药、牡丹皮、山茱萸。功能:用于CRF阳虚型。每次口服1丸,每日2~3次,儿童酌减。2周为1个疗程。

5.杞菊地黄口服液(部颁标准) 枸杞子、菊花、茯苓、泽泻、熟地黄、山药、牡丹皮、山茱萸。功能:用于CRF阴虚型。口服每次10ml,每日3次,儿童酌减。2周为1个疗程。

6.玉屏风颗粒(转正14册) 黄芪、防风、白术。功能:用于防治CRF体虚自汗易感冒,每次1袋,每日3次。2周为1个疗程。

7.保肾片(新药) 何首乌、菟丝子、太子参、泽泻等。功能:维护肾元,培补肾气,调运脾胃,淡渗利水,和络泄浊,保护和改善肾功能,延缓肾功能减退,推迟进入透析期。口服,每日3次,每次3~5片。

8.肾衰宁胶囊(部颁标准) 太子参、大黄、红花、丹参、牛膝、半夏、陈皮、茯苓、黄连、甘草等。功能:益气健脾、活血化瘀、通腑降浊。可快速降低血肌酐和尿素氮;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口服,每日3~4次,每次4~6粒,45d为1个疗程。

9.肾海康胶囊 海带提取物褐藻多糖硫酸酯。功能:排毒祛邪,降低血肌酐,升高内生肌酐清除率,对血尿素氮、血尿酸亦有一定的降低作用。口服,每日3次,每次2粒。

10.肾衰康灌肠液(部颁标准) 组成:大黄、丹参、黄芪、红花等。

功能:排毒祛邪、通腑降浊,降低血肌酐、尿素氮、尿酸、调整钙、磷及脂质代谢紊乱,改善营养状况,延缓肾衰竭进程。用法:每日1~6次,浓缩型1次20ml,保留灌肠30~45min,连用5d,休息2d后继灌5d为1个疗程,一般用2个疗程。

【文献选录】

1.《灵枢·脉度第十七》:“阴气太盛,则阳气不能荣也,故曰格;阳气太盛,则阴气弗能荣也,故曰格。阴阳俱盛,不得相荣,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近期而死也。”

2.《灵枢·始终第九》:“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关格者与之期短。”

3.《素问·关格》:“关格之脉羸,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4.《素问·宣明五气》:“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

5.《素问·奇病论》:“有病庬然有如水状,切其脉大身紧,身无痛者,形不瘦,食少,病生在肾,名为肾风。肾风不能食,善惊已,心气萎者死。”

6.《难经·三十七难》:“关格者,不得尽其命而死者。”

7.《伤寒论·平脉法》:“寸口脉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

8.《诸病源候论·大便病诸候》:“大便不通谓之内关;小便不通谓之外关;二便不通,为关格。”“阴阳气不和,荣卫不通故也。阴气大盛,阳气不得荣之,曰内关;阳气大盛,阴气不得荣之,曰外关;阴阳俱盛,不得荣,曰关格。”“热气太盛,则令小便不通。”

9.《医门法律·关格门》:“凡治关格病,不知批郄导窍,但骥止呕利溲,治其标使穷力竭,无益反损,医之罪也。”

10.肾阴阳两虚证 CRF早中期即肾功能不全代偿期,面色白,全身乏力,四肢酸困,小便短少,舌淡胖,脉沉细或沉溺,属正气虚损,益肾固本法治疗,药用:补骨脂20g,附子6g,菟丝子15g,枸杞子15g,冬虫夏草6g,当归12g,丹参10g,大黄10g。方中补骨指、附子、枸杞子、冬虫夏草补肾阴、壮肾阳,肾阴阳双补;肾主骨生髓,肾主藏精,精血同源,补肾生髓、藏精可以改善造血功能,合以当归补血,从而促进血红蛋白提高,改善全身营养状态。当归养血活血;大黄祛瘀解毒、泄浊;丹参、败酱草益气解毒。诸药合用,可改善肾血流量,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毒素排泄,祛瘀生新。治疗24例,血肌酐、尿素氮明显降低,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明显升高。

(大同市中医院李莉蔓:《山西中医》,第21卷第4期,35页)

11.参麦注射液静脉点滴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86例 治疗方法为在西医治疗基础之上,治疗组每日增加静点参麦注射液40ml,疗程1个月。结果:血糖、尿微球蛋白、24h尿蛋白定量、血小板黏附率等指标有明显改善(P<0.05),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P<0.05)。

(河北省老年病医院王凌芬:《中华临床医药杂志》,总19期,24页)

12.CRF阴阳两虚证25例 除典型的阴阳两虚症状、舌、脉表现外,实验室特点为:血电解质紊乱(低值或高值)。CO2-CP<15mmol/L。BUN>7.5mmol/L,最高为正常的10~15倍。内生肌酐清除率<1.3ml·S-1/1.73m2,最低者仅0.3ml· S-1/1.73m2。双肾B超示形态明显缩小。治则为阴阳双补,救阴扶阳,或活血化瘀,清化湿浊,扶正祛邪,标本兼治。无并发症者,药用党参、人参、南北沙参、冬虫夏草、熟地黄、山茱萸、菟丝子、附子、桂枝、白术、地黄、玄参、丹参、桃仁、红花、三棱、川芎、大黄、鹿角胶、女贞子、枸杞子、桑椹等。有并发症者,药用独参汤、牛黄清心丸、至宝丹、紫雪丹等。对症疗法:保肾,强心,利尿,降压,治疗并发症(尿毒症脑病、心包炎、心肌炎、心力衰竭、肺水肿,控制感染)。还需祛除增恶因素,如不使用对肾有毒的药物(抗生素、镇痛药),避免感染,消除疲劳,调摄饮食。25例病人经治疗,死亡1人,总有效率80%。

本证型系CRF的后期,往往死于并发症,临床应特别关注。

(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刘镛振等:《苏州医学院学报》,第14卷第4期,453页)

13.肾贫饮治疗肾性贫血“气血阴阳俱虚证”60例 基本药物为黄芪30g,白术15g,山药20g,当归12g,地黄15g,制何首乌15g,鹿角胶15g,山茱萸10g,枸杞子15g,龟甲胶10g(烊化),丹参30g,红花10g,穿山甲(代)10g,阿胶10g(烊化),陈皮10g,半夏10g,黄连10g,大黄10g(后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3个月为1个疗程。分析:黄芪大补元气,当归补血,地黄、山药、山茱萸补肾滋阴,肾气充则精血旺,精血互生。白术健脾补气,脾气旺则气血化生有源。鹿角胶、阿胶、龟甲胶,以血肉有情之品填精补髓,以上诸药,补气,健脾,益肾,填精,养血,使正气充沛、气血充足。陈皮、半夏、黄连和胃降浊;大黄泻浊化瘀,丹参、红花活血化瘀,合之,补虚泻浊,化瘀利湿,标本虚实兼顾,而达气血充、浊毒去之功效。治疗后,总有效率达93.3%。有升高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升高血白蛋白,改善肾功能之效,有效地改善肾性贫血,提高CRF患者生命质量,增进饮食,改善营养,增强肾毒性物质排泄,降低血肌酐、尿素氮等方面更具优势。

(石家庄市中医院张国瑛等:《中华临床医药杂志》,总第19期,22页)

14.固本逐瘀汤治疗尿毒症 黄芪60g,炒白术30g,太子参30g,何首乌30g,川芎15g,丹参30g,女贞子15g,墨旱莲15g,珍珠母30g,制附子6g(先煎)、甘草6g,车前子30g(包)。每日1剂,水煎分服,1个月为1个疗程,临证加减变通,一般观察治疗3~6个月,上述口服汤剂与透析同时进行,待自觉症状改善,血肌酐、尿素氮稳定,可考虑减少透析次数。观察20例病人中,减少透析次数者16例;单服中药者6例中,维持1年肾功能不变或好转者4例,改为透析者2例,但自觉症状减轻,精神体力好转。固本逐瘀汤脾肾双补,平衡阴阳,活血化瘀,清利湿浊,从而改善肾的血液循环,修复肾实质损害,保护残余的肾功能,逐步恢复肾的分清泌浊功能,收到了一定疗效。

(北京友谊医院刘凤英:《江苏中医》,第21卷第6期,32页)

15.金沙丸(蒙药验方) 海金沙、豆蔻、海马、肉桂、方海、砂仁、益智、乌药、榧子、苦石莲、莲子、手掌参、狗肾、蒺藜、大黄、香墨、姜黄、黄柏、白脑砂、鹿角霜、鹿角胶、阿胶、蜗虫炭、水牛角粉、车前子、木腰子等30味纯天然药物组成。配制方法:上药共研细末,打黄豆粒大的水泛丸,每次25粒(约25g),日服3次,30d为1个疗程。治疗慢性肾炎尿毒症420例,疗效满意,总有效率达72.8%。金沙丸具有滋阴补阳,补肾健脾,养血祛瘀,除湿固本,解毒利水,调整阴阳,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功效。该方是根据肾病的“祛风化湿,先养精血”“除湿利水,先健脾胃,驱邪与扶正”为一体的标本兼治的治疗原则研制而成的。

(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医学院附属医院李红等:《中国民族医学杂志》,第7卷第2期,16页)

16.黄芪、当归为主甘温助阳以补气血 长春中医药大学任继学教授认为慢性肾衰患者由于脾肾两伤,而致气血亏虚,称其为“血极”,属虚劳之列。肾主藏精,精血同源,精不藏则血亦亏,脾主生血,脾虚不运,气血不生,所以临床上肾衰多合并血极,患者表现为头晕眼花,面色无华,眼睑苍白,唇甲色淡,心悸气短等。任老多用黄芪、当归甘温助阳以补气血,二药实为当归补血汤,配合补肾、健脾之品,对纠正肾性贫血有较好疗效。但黄芪用量不宜太大,因脾胃本弱,以防滋碍;再者治血极,不能速效,只宜缓图,多灵活配伍党参、丹参、黑芝麻等,此类药物在治疗肾衰方中要精炼选用,不宜泛滥,以免碍邪。

(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徐云生:《吉林中医药》)

17.中医综合治疗慢性肾衰竭致急性痛风关节炎 肾衰合剂:黄芪30g,当归10g,太子参12g,白术10g,茯苓皮12g,木香10g,地黄10g,枸杞子10g,赤芍10g,大黄10g,红花10g,丹参10g,牛膝10g。每次50ml,每日2次。

灌肠合剂:大黄15g,黄连10g,黄芩10g,黄柏10g,栀子10g。每次150ml,保留灌肠,每日1~2次,保持大便每日3次。

扶肾膏:桂枝、乳香、虻虫、水蛭、没药、红花、降香、丹参。外敷患处,每2日换药1次。

患者给予低蛋白质、低嘌呤饮食,如合并有高血压、感染、酸中毒者,给予对症处理。10d为1个疗程。共治2个疗程。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末产物,大部分以游离尿酸盐形式由肾脏排出,慢性肾衰竭患者多由于肾脏排出尿酸出现障碍致高尿酸血症。高尿酸血症一方面易引起尿酸性肾结石加重肾衰竭,另一方面易导致急性痛风关节炎发生。因此,控制血尿酸(UA)的增高,对于延缓肾衰竭、预防急性痛风关节炎发作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学认为慢性肾衰竭由于病情缠绵难愈,脾肾亏虚,气血不足,故易致风湿热毒侵袭人体,滞留关节;或由于饮食不节,脾胃损伤加重,运化失职,湿浊内聚,经络阻滞,气血流行不畅,致使骨节剧痛,屈伸不利而形成痹证。日久血脉瘀阻,或兼夹凝痰,痰瘀互结沉积于经络关节,出现关节肿大,变生痛风结节,久之痰痹胶固,以致僵肿畸形。由于郁闭之邪最易化热,故急性期多兼热象,为本虚标实之证。为此,选用黄芪、当归、太子参、白术、茯苓皮等益气健脾化湿,同时配以大黄、红花、丹参活血通络、通便祛浊;另一方面采用清热化湿、泄浊排毒中药灌肠;加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消肿止痛中药外敷,改善了机体嘌呤代谢紊乱,增加尿酸的排泄,降低了血肌酐(Cr),达到祛病邪,利关节,强筋骨,止痹痛的作用,收到较理想效果。

(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曹阳:《中国中医急症》,第14卷第2期,135页)

18.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慢性肾衰皮肤瘙痒症25例 基本方为麻黄、桂枝、白芍、苦杏仁、生姜、炙甘草、大枣。加减:气虚加党参、黄芪;血虚加当归、何首乌;阴虚加地黄、玄参;阳虚加仙茅、淫羊藿;便秘者加大黄、芒硝;皮肤感染者加白鲜皮、地肤子等。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取药汁450ml,分3次服。药后勿当风受凉,宜衣被保暖取其微汗,如不汗则食用热稀粥适量以助药力。疗程2周。观察25例,瘙痒消失者8例,减轻者13例,无效者4例。其中用药后瘙痒改善时间最短者2天,最长者11天,平均5.5天。尿毒症早期患者治疗后全部有效,终末期患者治疗有效者7人(7/11)。

桂枝麻黄各半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主治太阳病日久不解,邪郁肌表,卫失宣畅,营阴郁滞之“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痒”证。其立方之主旨,在于发汗散邪、调和营卫,以收“邪之与汗皆出”,营卫气血调畅之功,从而身痒自愈。CRF患者肾关开合经久失司,浊邪不得下走溺窍,而滞留于皮下,或又感六淫之邪,则内浊外邪,壅塞玄府,导致营卫失和则皮肤瘙痒。其邪滞玄府,营卫不调之病机与仲景桂枝麻黄各半汤之“身必痒”证,理无二致。故可宗《内经》“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之旨,以桂枝麻黄各半汤开玄府之闭塞、畅营卫之瘀滞、驱外来之邪气,而收汗出痒止之功。方中麻黄开腠发汗、通达阳气,桂枝鼓舞血行,宣畅卫气,二药相伍则开腠祛邪之力倍增;生姜辛开肺气,苦杏仁苦降肺气,以应肺之宣肃之性,而使玄府开合有度,助麻黄桂枝二药之启闭达邪;白芍滋阴和营,与桂枝相伍,功擅调和营卫;大枣、炙甘草益气养营、资汗达邪,内寓发汗不伤正气之意。全方共奏发汗达邪、调和营卫之功。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刘玉宁:《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慢性肾衰竭皮肤瘙痒症25例》,中华临床医药杂志,总第19期,118页)

19.肾衰“气血阴阳俱虚证”常用中药之相关文献选要

(1)鹿茸:甘、咸,温,归肾、肝经。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中药大辞典》)。鹿茸味甘,能补益,味咸入肾经,其性温,能发挥温肾壮阳之效。《神农本草经》云:“鹿茸性味甘温,主漏下恶血,寒热惊厥,益气强志,生齿不老。”《药性论》谓:“主补男子腰肾虚冷,脚膝无力,梦交溢自出;女子崩中漏血,炙末空心,温酒服方寸匕。又主赤白带下。”《本草纲目》:“生精补髓,养血益阳,强筋健骨,治一切虚损、耳聋、目暗、眩晕、虚痢。”

(2)菟丝子:甘,微温。归肾、肝、脾。补肾固涩、益精健骨、养肝明目(《中药大辞典》)。

《神农本草经》:“主续绝伤,补不足,益气力,肥健。久服明目轻身延年。”

《名医别录》:“养肌强阴,坚筋骨,主茎中寒,精自出,溺有余沥,口苦燥渴,寒血为积。”

(3)人参:甘、微苦,微温。归脾、肺经。大补元气、补脾益肺、安神益智、生津益气生血(《中药大辞典》)。《药性论》:“主五脏气不足,五劳七伤虚损痿弱,吐逆不食,止霍乱烦闷,呕哕,补五脏六腑,保中安神。”《本草蒙筌》:“人参补虚,虚寒可补,虚热可补;气虚宜补,血虚亦宜用。”《本草经疏》谓人参治“真阳衰少,肾气亏绝,阳道不举,完谷不化,下利清水,中风失音,产后气喘,小儿慢惊,吐泻不止,痘后气虚,溃疡不肉”等证。

(4)黄芪:甘、微温。归脾、肺经。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中药大辞典》)。蜜炙用补气升阳。《本草正义》:“生者微凉,可治痈疽:蜜炙性温,能补虚损。”“甘温补气,禀升发之性,专走表分而固皮毛。”“中气不振,脾土虚弱,清气下陷者最宜。”

(5)白术:苦、甘,温。归脾、胃经。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中药大辞典》)。

张元素谓:“除湿益燥,和中补气,其用有九。温中,一也;去脾胃中湿,二也;除胃中热,三也;强脾胃,进饮食,四也;和胃生津液,五也;止肌热,六也;四肢困倦,嗜卧,目不能开,不思饮食,七也;止渴,八也;安胎,九也。”

(6)巴戟天:甘、辛、微温。归肾、肝经。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祛风湿(《中药大辞典》)。

《神农本草经》:“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补中增智益气。”

《本草求真》:“补肾要剂。”

(7)当归:甘、辛、温。归心、肝经。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散寒,润肠,止咳(《中药大辞典》)。

《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一切血,补一切劳,破恶血,养新血及主癥癖。”《本草纲目》:“治头痛,心腹诸痛,润胃肠、筋骨、皮肤,治痈疽,排脓止痛,和血补血。”“油当归偏于养血润滑,酒当归偏于活血,当归炭偏于止血。”

《汤液本草》:“当归…头能破血,身能养血,尾能行血,用者不分,不如不使。”

(8)熟地黄:甘,微温。归肾、肝经。补血滋阴,益精填髓(《中药大辞典》)。质地柔润,味甘而厚,其性微温,历代医家均将本品作为补血之要药。《珍珠囊》:“大补血虚不足,通血脉,益气力”。《本草纲目》:“填精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利耳目,黑须发,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经候不调,胎产百病。”《药品化义》:“凡内伤不足,苦志劳神,忧患伤血,纵欲耗精,调经胎产,皆宜用此。安五脏,疗血脉,润肌肤,养心神,宁魂魄,滋补真阴,封填骨髓,为圣药也。”

(9)山茱萸:酸涩,微温。归肝、肾经。补益肝肾,收敛固涩(《中药大辞典》)。

山茱萸酸温质润,其性温而不燥,补而不腻,既能补肾益精,又能温助肾阳。故既可补阴,又可补阳,补益之中又可固肾涩精,为补益肝肾之要药。

《药性论》:“补肾气,兴阳道,添精髓,疗耳鸣。”

(10)丹参:苦,微寒。归心、心包、肝经。活血祛瘀,凉血消肿,除烦安神(《中药大辞典》)。丹参功擅活血祛瘀,而性较平和:能祛瘀生新,而不伤正。《本草纲目》:“能破宿血,补新血”“丹参专入血分,其功在活血行血,内之达脏腑而化瘀滞,故积聚消而癥瘕破,外之利关节而通经络,则腰膝健而痹著行。”《重庆堂随笔》:“丹参清血中之火,故能安神定志,心血不足以养神,神不安则虚火动者,丹参补之。”

(11)牛膝:苦、酸、平。归肝、肾经。活血祛瘀,补肝肾,强筋骨,利尿通淋,引血下行(《中药大辞典》)。活血祛瘀力较强,性善下行,长于活血通经,又能祛瘀止痛,其活血作用有疏利降泄之特点,又能补益肝肾,强筋健骨,兼能祛风除湿。《本草正义》:“牛膝曲而能达,无微不至,逐邪者,固倚为君,养正者,亦赖以辅佐,所以痿弱痹著,骨痛筋挛诸证,皆不可一日无此也。”为肝肾不足,腰膝疼痛之要药。《本草备要》:“酒蒸则益肝肾,强筋骨,治腰膝骨痛,足痿筋挛,阴痿失溺,久疟,下痢,伤中少气;生用则散恶血,破癥结,治心腹诸痛,淋痛尿血,经闭难产,喉痹齿痛,痈疽恶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