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巧用五苓散利水通阳治心衰案

巧用五苓散利水通阳治心衰案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阳”一词,早在宋代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中就已明确提出。这种“利水通阳”的治疗手段,对后世无穷启迪,誉为“金针度人”。此种情况,郭老最喜运用五苓散治之,每应手起效。乃停用上述方药与硫酸镁,采用“利水通阳”治法,用大剂五苓散合五皮饮加味。故以重剂五苓散合五皮饮以利水而通阳为主,稍加丹参、红花,取行水先行血,血行水自行之义。诸药合用,能收外疏内利,通阳行水之功。

“通阳”一词,早在宋代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中就已明确提出。他说通脉四逆汤“散阴通阳”,白通汤“葱白之辛,以通阳气”,是针对阴盛于内,格阳于外的证候所运用的治法。那时,“通阳”似只仲景创制的辛温通阳一法,别无二法。清代名医叶天士从大量医疗实践中认识到,辛温通阳的治法,不适于温热病过程中阳气阻闭的证候。特别是湿邪化热,热处湿中,湿蕴热外,湿热交混,阳气阻闭的证候,如不“通阳”则热邪不能宣透,阳气不能升达,结果是发热不休,而“通阳”所用辛温之药又最易助热。所以,叶天士说:“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他根据自己丰富的临证经验,继承刘河间分消宣化之法,针对温热病阳气阻闭的问题,提出“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的治法,确也补充了前人之未备。通利小便旨在引三焦弥漫之湿浊,或停聚之水饮从小便而去。湿浊水饮既消,热邪自然宣透,而阳气得以通达。这种“利水通阳”的治疗手段,对后世无穷启迪,誉为“金针度人”。自叶天士以后,“伤寒、杂病以温为通,温热、湿热以利为通”便成为通阳的两大法门。

郭老通过临床实践认识到,“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这句话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一者,正如叶天士所言温热病或湿热病证过程中,阳气为湿热郁遏的情况,此时当以通利小便为要,常选药茵陈蒿、车前仁、滑石、泽泻、薏苡仁等性凉或性平的渗利之品,使湿热下归,阳气得以宣透,此时当慎用温性药物,真正体现“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二者,某些杂病由于水饮湿浊阻闭,使清阳不升或阴闭于内,格阳于上的证候,也需用这种治法,才能更捷效地达到通阳目的。但此时温阳和利小便就应该结合起来,“通阳既在温,也在利小便”,桂枝既善温通阳气,又能化气助行水,自为首选温阳之品,他如细辛、葱白也可选择,配合茯苓、泽泻、猪苓、冬瓜仁(或皮)等渗利之品,方为上策。此种情况,郭老最喜运用五苓散治之,每应手起效。如治疗因水饮停聚中焦,清阳被阻不升的梅尼埃综合征,表现为头目眩晕、如坐舟车、胸痞呕吐、苔白滑等症,每用五苓散加半夏、生姜,或《医学心悟》半夏白术天麻汤重加泽泻、前仁,常收捷效。而治疗心力衰竭,表现为心悸、气短、浮肿,或格阳等证,也常运用“通阳利水”治法,较单纯用四逆汤类温阳的疗效为优。

但需要注意的是,“利水通阳”治法,有下述两种情况时即当慎用:一是阳气下陷,小便清长、失禁;二是高热伤津,气液亏竭,而小便短少,大便秘结,舌干少津。

【脉案】牟某,男,53岁,干部。1975年9月25日初诊。

病史:因长期患原发性血压导致全心衰竭,发生浮肿入院。

刻诊:患者咳逆喘息,不得平卧,吐痰甚多,心悸气短,胸腹胀满,右上腹痞块(肝大),按之疼痛,口渴喜热,小便不利,大便溏薄,下肢冰凉,全身浮肿发亮,按之没指,久久不起,口唇紫暗,舌淡嫩苔白润,脉弦而结代。时正初秋,已有凉意,同室病员均需裹被而眠,而本例患者却睡不盖被,还摇扇不休,不畏寒而反恶热。当时认为阳虚水肿,是阴盛于内、格阳于外的证候,用真武汤、苓桂术甘汤等,温通阳气,凡20余日,浮肿略减,余症如前。当时病房实行中西医“双管”制,西医试图降其血压,配以硫酸镁注射,连续5日,浮肿大作,较前更甚,患者自诉体热难受。乃停用上述方药与硫酸镁,采用“利水通阳”治法,用大剂五苓散合五皮饮加味。

处方:桂枝20g,茯苓50g,白术20g,泽泻30g,猪苓30g,陈皮20g,生姜皮30g,桑白皮30g,大腹皮30g,丹参20g,川红花10g。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温服。

服第1剂,当晚尿量大增,连予4剂,肿消大半,体热尽解,心功能改善,再事调理,出院。

【治验思路解析】本案心肾阳气虚极,故心悸、气短、小便不利;阴盛阳虚,浊水瘀血停聚,残阳被格拒于外,故出现恶热之症;阳虚水泛,则见全身浮肿发亮;水停血停,水瘀互结,血脉不通,则口唇紫暗,肝大。故以重剂五苓散合五皮饮以利水而通阳为主,稍加丹参、红花,取行水先行血,血行水自行之义。如此,小便利则阳气通,浊阴自消,气阳回复,诸症缓解。中医利小便治法,旨在调节体内水液平衡,往往浮肿消退而小便并不明显增多。本案为本虚标实之证,其病本在于阳气大亏,但现阶段因阳气亏虚,不能化气行水,导致水液内蕴,日久致瘀,成为水瘀互结,郁遏阳气之证。若浊水不去,瘀血不尽,阳气就无以宣通,阳闭不通,不能蒸腾温煦四肢百骸,更易招致浊水瘀滞,病情反复甚至加重。因此,宗《内经》“急则治标”原则,先去浊水以达通阳之功。因津液不化气阴,反凝聚而为浊水,阻碍气机,当此之时,使小便利则阳气和,津液通,阴液自生,气化有源,含有以“通”为“补”之义。遂投采取五苓散加味,方用辛温之桂枝,通阳化气,兼解肌表之邪;白术健脾燥湿,助脾气转输,使水津得以四布;泽泻、猪苓、茯苓淡渗利水,以畅小便。诸药合用,能收外疏内利,通阳行水之功。稍加丹参、红花,取行水先行血,血行水自行之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