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细胞毒药物杀伤肿瘤细胞的机制

细胞毒药物杀伤肿瘤细胞的机制

时间:2023-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细胞毒化疗药物利用了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在增殖过程中的这种差别,相对选择性的作用于肿瘤细胞而达到抗肿瘤的作用。细胞毒药物改变肿瘤细胞的增殖活动具有复杂的作用机制。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在小分子的水平阻断DNA的合成,从而影响RNA的转录与蛋白质的合成,杀伤处在某个特定增殖时相的细胞。这一假说指出,某一剂量的药物通常杀伤一定百分比、而不是一定数量的肿瘤细胞。Skipper认为,理想的化疗应该能够杀伤99.9%的肿瘤细胞。

人体组织中,具有增殖能力的正常细胞与肿瘤细胞具有同样的细胞增殖周期。所不同的是,肿瘤细胞由于多基因的变化导致细胞周期的调节异常,从而造成细胞的失控性生长和凋亡障碍。细胞毒化疗药物利用了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在增殖过程中的这种差别,相对选择性的作用于肿瘤细胞而达到抗肿瘤的作用。

细胞毒药物改变肿瘤细胞的增殖活动具有复杂的作用机制。根据对细胞增殖周期和动力学的认识,抗肿瘤药物可以分为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和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在小分子的水平阻断DNA的合成,从而影响RNA的转录与蛋白质的合成,杀伤处在某个特定增殖时相的细胞。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在大分子的水平直接破坏DNA的双链,与之结合形成复合物,进而影响RNA的转录与蛋白质的合成,杀伤处于各种增殖状态的细胞。

目前认为,抗肿瘤药物的疗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肿瘤的负荷。根据动物实验模型的数据,恶性肿瘤的可治愈性与临床可见病变的体积成反比。因此,治愈体积处于亚临床期肿瘤的可能性大于临床可见的大体积肿瘤。这一细胞动力学的概念引导出辅助化疗的概念,即对于具有潜在可治愈性,同时具有高危或复发可能的肿瘤患者,在肿瘤切除干净或达到理想减灭后实施的化疗。

抗肿瘤药物作用的另一机制是Skipper于1950年提出的抗肿瘤药物对细胞的Log杀伤假说,即所谓一级动力学模式。这一假说指出,某一剂量的药物通常杀伤一定百分比、而不是一定数量的肿瘤细胞。例如,某一种抗肿瘤药物的一次作用于某一肿瘤,可能会杀死2~5个Log的肿瘤细胞。如果一个肿块具有1 010个肿瘤细胞,显然一次化疗不能达到治愈肿瘤的目的。Skipper认为,理想的化疗应该能够杀伤99.9%的肿瘤细胞。上述假说是目前临床采用多个疗程化疗的理论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