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妇科肿瘤弥散加权成像及全身弥散加权成像

妇科肿瘤弥散加权成像及全身弥散加权成像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体不同组织的扩散系数不同,另外,病理情况下扩散系数将发生变化,这就构成了扩散成像的病理生理基础。MR扩散加权成像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方面价值得到广泛肯定并已应用于临床,对于妇科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学者们在鉴别诊断及疗效评价方面也进行了不少探索。全身弥散加权成像是最新的MR技术之一,是DWI技术临床应用的进一步拓展。

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是利用成像层面内水分子的扩散系数和分布产生对比度而进行的成像。扩散是指分子的随机热运动,研究人体组织的扩散就是观察体内水分子不停的随机运动,用扩散系数来描述。人体不同组织的扩散系数不同,另外,病理情况下扩散系数将发生变化,这就构成了扩散成像的病理生理基础。正如常规MR成像用T1和T2参数差异成像,扩散成像中,扩散系数同样能被用来产生组织的影像对比度。

MR扩散加权成像技术(DWI)在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方面价值得到广泛肯定并已应用于临床,对于妇科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学者们在鉴别诊断及疗效评价方面也进行了不少探索。Moteki等运用DWI对卵巢囊性病变做了一系列研究,最早选用turbo-FLASH序列选取b值为106 s/mm2进行扩散成像,比较卵巢囊肿、浆液性囊腺瘤、黏液性囊腺瘤及囊腺癌囊性部分的ADC值,结果发现卵巢囊肿、浆液性囊腺瘤及黏液性囊腺瘤的ADC值大于囊腺癌且有统计学意义。而Katayama等及Natayama等研究表明ADC的良恶性病变囊性部分的ADC值无显著差异,对诊断帮助不大。以上研究说明ADC值鉴别卵巢良恶性时尚存在分歧,还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Vanessa等利用DWI成像来观察宫颈癌放化疗后的早期反应。他们对24例证实的宫颈癌患者在放化疗前后分别进行了DWI成像,测量其前后ADC值的改变,结果表明这种改变与后期用MR观察肿瘤大小变化及其他临床指标的反应一致。其结论认为DWI有替代标记物来检测肿瘤对治疗早期反应的潜力,并且利用ADC值的变化提供的信息,有望最终达到个体化治疗的目的。

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B-DWI)是最新的MR技术之一,是DWI技术临床应用的进一步拓展。它是基于一种抑脂的反转恢复脉冲序列与弥散加权成像平面回波序列的组合(STIR-DW-EPI)的技术。该技术可用显著压低肌肉、脂肪、肝脏等背景信号,而使那些使水分子弥散受限的病灶凸显出来,它独到优势在于恶性病变及全身范围转移的检出。运用该技术扫描后获得的图像进行重建及黑白变换之后,就能得到一副“类PET”的图像,而国内外的研究也表明,它对病灶检出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与PET相似甚至优于PET。而它相对于PET非侵袭性、无放射性而且费用相对较低的优势,必将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北京协和医院在WB-DWI的临床应用做了大量的工作,积累的丰富的临床资料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研究结果。对于妇科肿瘤方面的应用,有学者对比了的宫颈癌与其他盆腔疾病患者宫颈的ADC值,另外还比较了正常/炎性淋巴结与癌性淋巴结的ADC值。在24例宫颈癌患者中,活检证实19例为上皮癌,5例为腺癌,其ADC 分 别 为(1.08±0.12)×10-3 mm2/s及(0.88± 0.22)×10-3 mm2/s,而正常24例宫颈的ADC为(1.73±0.31)×10-3 mm2/s,正常与肿瘤组织两者统计分析有显著差异(P<0.01)。正常/炎性与癌性淋巴结的ADC值分别为(1.07±0.16)× 10-3 mm2/s及(0.77±0.13)×10-3 mm2/s,亦有显著差异(P<0.01)。研究认为测量ADC用于宫颈癌的检出并有望进行病理分型,并可提高淋巴结转移的检出,因此腹部及盆腔的DWI检查可作为一种N期患者的病情评价手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