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生儿脓疱疮

新生儿脓疱疮

时间:2023-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生儿脓疱疮的病原菌为凝固酶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是第Ⅱ嗜菌体组71型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部分为两者的浑合感染。与新生儿脓疱疮发病有关的因素较多,主要包括新生儿自身因素、母亲因素及环境因素。新生儿脓疱疮的病原多来自母亲,家属不洁净的手,或者新生儿使用了被细菌污染的衣服、尿布和包被等均可引起新生儿脓疱疮。

新生儿脓疱疮(Impetigo Neonatorum)是发生在新生儿的一种以大疱为主要表现的急性传染性化脓性皮肤病,本病发病急,传染性强,容易发生自身接触感染和互相传播,常常在新生儿室及母婴同室造成流行。

一、病因及发病因素

新生儿脓疱疮的病原菌为凝固酶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是第Ⅱ嗜菌体组71型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部分为两者的浑合感染。新生儿脓疱疮主要通过接触传染,在<4岁的婴幼儿中发病率为1.8%,在5~15岁儿童中发病率为1.6%。与新生儿脓疱疮发病有关的因素较多,主要包括新生儿自身因素、母亲因素及环境因素。

(一)新生儿因素

1.特异性免疫功能不成熟:新生儿各种淋巴因子和干扰素不足,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功能差,新生儿血清IgG低于正常等。

2.新生儿皮肤非常细嫩,表面角质层很薄,毛细血管密布在皮肤的浅层,皮肤防御功能差。

3.新生儿皮脂腺分泌旺盛,细菌容易堆积在皮肤表面,因此细菌比较容易入侵皮肤。

4.新生儿皮肤含水较多,pH偏高,利于病原菌生长。

(二)母亲因素

有报道显示出生时存在胎膜早破及羊水污染的新生儿容易发生脓疱疮,主要由于胎膜早破和羊水污染易继发细菌感染,从而引起新生儿皮肤或软组织感染,故需特别注意新生儿皮肤的清洁。母亲患有乳腺炎时新生儿脓疱疮的发病也增多。

(三)环境因素

新生儿脓疱疮的病原多来自母亲,家属不洁净的手,或者新生儿使用了被细菌污染的衣服、尿布和包被等均可引起新生儿脓疱疮。新生儿与有皮肤病、化脓性皮肤感染的成年人接触后,其发病率增高。

(四)医源性感染

主要是来源于医务人员不洁静的手、医护人员忽视无菌护理操作和暖箱消毒不彻底等。

患儿一旦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后释放出表皮松解毒素,可引起新生儿表皮颗粒层细胞松解,体液积聚在表皮层,形成水疱。少数患儿可有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产气杆菌、大肠埃希菌等感染。根据脓液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对青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等产生耐药的细菌越来越多。

二、病  理

脓疱疮表现为表皮角质层下大疱,疱内含有大量中性粒细胞、球菌、纤维蛋白。疱底棘细胞层有海绵形成,或见少量棘层松解细胞,中性粒细胞渗入棘细胞之间,真皮上部呈非特异性炎性改变,真皮上部血管扩张充血,有中度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

三、临床表现

本病多发生于炎热的夏季,美国伯明翰儿童医院报道新生儿脓疱疮每年都有增长趋势,一般于生后4~10d发病。主要表现为以出现薄壁水脓疱为特点的皮肤感染。好发在头面部、尿布包裹区和皮肤的皱褶处,如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处,也可波及到全身皮肤。脓疱表皮薄,大小不等,周围无红晕,较周围皮肤稍隆起,疱液开始呈现黄色浑浊状,大疱破裂后可见鲜红色湿润的基底面,此后可结一层黄色的薄痂,痂皮脱落后不留痕迹。轻症患儿没有全身症状,重症患儿常伴有发热,进食差,黄疸加重等症状。若治疗及时可以很快痊愈,否则容易迁延不愈,甚至出现大脓疱造成大片表皮剥脱。一般分为寻常性、大疱性及部分特殊类型。

1.寻常性脓疱疮 接触传染性脓疱疮,常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或溶血性链球菌混合感染。皮损好发于面部、头部和四肢,面部以口周、鼻孔附近、耳廓为主,严重者可泛发全身。初发损害为红斑及水疱,迅速变为脓疱,粟粒至黄豆大小,疱壁薄,周围有红晕,初丰满紧张,之后可松弛,特别是呈半壶水状时,上半为清澈液体,下半为浑浊脓液,呈袋状坠积。疱疹破裂后露出糜烂面,干燥后覆盖黄色或灰黄色痂,可向周围传播蔓延,亦可融合成片,单个脓疱可于5~7d吸收,痂脱自愈;如不及时治疗,可迁延数日;重症者可伴发热,热峰可高达39~40℃;严重者可并发败血症,部分患儿有局部淋巴结肿大。

2.大疱性脓疱疮 主要由第Ⅱ嗜菌体组71型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皮疹为散在性大疱,直径1~10mm甚至更大,壁薄,周围红晕不显,破裂后形成大片糜烂,干燥后结痂,不易剥去。有时大疱中央自愈,脓疱边缘向四周扩展呈环状,或多个相互连成回状。发病急剧,脓疱进展迅速,很快累及全身,常伴39℃以上高热,新生儿精神委靡,呕吐、腹泻,如不及时救治,可因败血症或脓毒血症而危及生命。

3.特殊类型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系由凝固酶阳性第Ⅱ嗜菌体组71型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新生儿急性表皮棘层坏死的严重型皮肤感染,也称新生儿剥脱性皮炎及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坏死松解症。常始发于新生儿的口周及眼周,红斑于1~2d延及躯干及四肢,在大片红斑基础上出现松弛性大疱或大片表皮松懈现象,轻轻摩擦即可导致表皮脱落,呈鲜红糜烂面。另外一种特殊类型的脓疱疮称为深脓疱疮,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有时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感染,多发生于营养不良新生儿,好发于小腿与臀部,皮损初起为炎性水疱或脓疱,逐渐扩大向深部发展,中心坏死,表面形成黑色痂,痂脱后形成边缘陡峭的溃疡。

四、并 发 症

本病的并发症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发生率明显下降,但以下并发症也时有发生。

1.急性肾小球肾炎 多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在继发急性肾炎的脓疱疮患儿中分离的致病菌株和肾小球基底膜之间具有共同抗原,机体所产生的相应抗体与肾小球基底膜结合,引起Ⅱ型变态反应造成肾的免疫性损伤。

2.其他 感染反复可并发败血症、肺炎、脑膜炎、关节炎、骨髓炎,甚至心内膜炎、蜂窝织炎、淋巴管炎、淋巴结炎等。

五、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根据皮肤周围红晕不显著的薄壁水脓疱即可基本诊断,行疱液涂片、培养检查对确诊有帮助,如患儿反复发热,精神差时需行血培养检查。还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1.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主要特征为在皮肤受压或摩擦后发生,表现为大疱,常常有家族史,而脓疱病主要以周围红晕不显著的脓疱为特征。

2.水痘 多数为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以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痂疹为特征,基本损害为散在向心分布的绿豆至黄豆大水疱,绕以红晕部分水疱可有脐凹,化脓与结痂现象甚轻可侵及黏膜,部分患儿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六、治  疗

脓疱疮是新生儿常见病及多发病,大部分脓疱疮在2周左右自愈,且不留瘢痕,治疗可减轻新生儿不适,修复损害的皮肤,阻止病菌扩散引起其他感染(如链球菌感染引起急性肾小球肾炎),以及防止复发。随着病情进展,部分脓疱疮患儿可出现发热、腹泻,甚至并发败血症、脑膜炎等,可导致新生儿死亡。因此,应重视脓疱疮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新生儿脓疱疹的治疗以局部治疗为主,包括清洁、灭菌、消炎、收敛、清除分泌物等,可以根据病情采取以下方法。

1.一般治疗 对新生儿注意清洁卫生,发现患儿应立即隔离。婴儿室要经常消毒,患儿尿布、衣被也要进行消毒,非工作人员严禁进入婴儿室,室内注意通风散热。

2.局部治疗 症状较轻,只有散在脓疱时可用75%乙醇消毒小脓疱和周围的皮肤,然后用乙醇棉签将脓疱擦破或用消毒针头挑破,使脓液排出,创面可以暴露、干燥或涂以抗生素软膏。临床证实单一使用外用莫多匹星抗生素软膏有效,特别是对于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脓疱病。但最近开始出现对莫多匹星发生耐药的病例,特别是长期使用该药患者。国外文献报道皮肤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应用莫多匹星外用药耐药者高达5.2%,为减少耐药性,使用时间不应超过10d。其他皮肤外用药夫西他酸、杆菌肽软膏、红霉素软膏、复方新霉素软膏、盐酸金霉素软膏、环丙沙星凝胶、苯扎溴铵液、小檗碱(黄连素)、庆大霉素等也可用于脓疱疮的治疗。

3.全身治疗

(1)口服抗生素:当局部用药效果不佳或合并其他感染时,可加用口服药物,如氯唑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菌素等。

(2)静脉用抗生素:患儿脓疱疹较多,有发热等症状,感染指标高,应当使用静脉用抗生素。当病原菌尚未完全明确时,可选择静脉滴注头孢唑林或三代头孢菌素,亦可根据病情选用药物敏感率较高的头孢呋辛钠、头孢唑林、头孢西丁及苯唑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曲松、头孢他啶等。确定病原菌后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病情严重的可选择2种或2种以上抗生素联合应用。

(3)支持治疗:对部分严重感染者,可给予静脉滴注血浆、免疫球蛋白等支持治疗,并积极防治并发症。

七、预  防

1.保持室温在24~26℃,湿度55%~60%,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阳光充足,每日通风2次,注意避免对流风。保持新生儿清洁,每天沐浴、换衣,炎热天气每天2~3次,沐浴时动作轻柔,皮肤皱褶处洗干净。同时选择宽松柔软的棉制衣服,勤换尿布,保持身体清洁干净。

2.保护新生儿的皮肤不受损伤,衣服、尿布和被褥要柔软。护理新生儿时动作要轻,勤给婴儿剪指甲,以免抓伤表皮。

3.避免与有皮肤感染病的人接触,护理新生儿前要认真洗手。

4.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护理人员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操作技术,避免交叉感染。由于脓疱疮具有传染性,对脓疱疮感染者进行床边隔离,洗澡时一人一盆一巾一体温计。操作后要认真消毒手,病房每日紫外线消毒2次,每次30min,每天用1 000mg/L含氯消毒剂拖地板2次,床单位用0.5%过氧乙酸擦拭,患儿出院后床单位做好终末消毒。

(贺 娟 周晓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