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缓脉与胃气

缓脉与胃气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谈到缓脉的时候就不得不谈到胃气,因为缓脉与胃气之间存在着一些必然的联系:生理性的缓脉是胃气充足的表现,而胃气充足时,寸口脉的脉象往往也会表现出和缓的特征。反之,有和缓特征的脉象,也是胃气存在的体现。《三指禅》的此段论述详细地说明了和缓的脉象和胃气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表明,在疾病治疗的过程中,寸口脉是否有和缓的特性对疾病的预后起着关键性作用。

“脉以胃气为本”,有胃气的脉象是和缓的,缓脉也有和缓和缓慢之分,这样的区分分别表示人体不同的身体状况,同时也说明,缓脉和胃气之间存在一些必然的联系和区别。

缓脉是临床上很常见一种脉象,是判断一个人健康与否,疾病的进退的标准之一。其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①从脉率上来看,正常的缓脉在一呼一吸和定息之间跳动的次数介于四到五次。如果一呼一吸和定息之间出现了跳动六次的情况,人们就把它称做数脉,如果一呼一吸和定息之间出现了跳动三次的情况,人们就把它称做迟脉,而缓脉跳动的次数就介于数脉和迟脉之间。在此前,我们就已经注意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即便是缓脉,一呼一吸和定息之间,脉搏跳动的次数也存在跳动四次和五次的差别。一个健康人,其一呼一吸和定息之间脉搏跳动的频率应该是五次,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所云:“岐伯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在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呼吸定息脉五动”,这是一个“平人”所必须“具备”的脉象特点。另外,我们还需要注意这样一种现象:运动员经过持久的训练,身体强健,可能会出现呼吸定息脉四动的情况,运动员出现这样的脉象,说明是正常的脉象表现,不做为脾病的依据,在这里,我们会发现问诊的重要性,即:四诊合参在临床诊断中的某些现实意义。②从指下跳动的力度来看,缓脉具有和缓、柔和的特征:即不大不小,不强不弱,徐徐而来,充满谷气,没有跳动无力或者邪气鼓动血脉时的顶手表现。假如寸口脉出现了跳动有力、顶手的情况,失去了和缓、柔和之性,不管有力、顶手的力度如何(在不同的疾病和不同的个体之间,由于存在邪气和人体正气力量上的对比,有强弱的差异,寸口脉在跳动的力度上会有所不同),这都说明是邪气在鼓动气血,这就表明是实证,我们可以依据“实则泻之”“实则泻其子”的治疗原则,对其病机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这就摒弃了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思维方法,把中医治病“必求其本”的特色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了,这正是中医的独到之处。在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对缓脉的考察,要把寸口脉柔和的特性和脉率的因素一起考虑进去,才能形成较完整的认识。

我们谈到缓脉的时候就不得不谈到胃气,因为缓脉与胃气之间存在着一些必然的联系:生理性的缓脉是胃气充足的表现,而胃气充足时,寸口脉的脉象往往也会表现出和缓的特征。在中医理论中,胃气是“正气存内”的标志性特点。《素问•平人气象论》指出:“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由此可见,胃气的存在与否,对于一个人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什么是胃气呢?《中医诊断学》第5版教材认为:“胃为水谷之海,后天之本,是人体营卫气血之源,人之生死,决定于胃气的有无,所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人以胃气为本,胃气反映到寸口脉上,就有了脉亦以胃气为本的理论观点。对于有胃气的脉象特点,古人有不同的表述,如《素问•玉机真脏论》认为:“脉弱以滑,是有胃气。”这说明,有胃气的脉象应当是“弱以滑”的。《灵枢•终始篇》说:“邪气来也紧而急,谷气来也徐而缓。”这里的谷气,是指水谷之气,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胃气,有胃气的脉象应当是“徐而缓”的。总体来说,平人出现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从容和缓、节律一致的脉象时,即是胃气充足的表现。即使是病脉,无论浮、沉、迟、数,但有充和之象,便是有胃气的特征。总而言之,有胃气的脉象便具有和缓的特征。反之,有和缓特征的脉象,也是胃气存在的体现。

在胃气这个问题上,《三指禅》对此就做出了一个提纲挈领的概括,它指出:“四时之脉,和缓为宗,缓即为有胃气也。万物皆生于土,久病而稍带一缓字,是为有胃气,其生可预卜耳”“无病之脉,不求神而神在,缓即为有神也。方书乃以有力训之,岂知有力,未必遂为有神,而有神正不定在有力。”《三指禅》的此段论述详细地说明了和缓的脉象和胃气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表明,在疾病治疗的过程中,寸口脉是否有和缓的特性对疾病的预后起着关键性作用。在疾病诊疗的过程中,如果脉象紧急或顶手,经过积极的治疗,脉搏的跳动变得和缓了;或者由原来的迟或数经过治疗,脉搏的跳动和缓起来了,这是病退转愈的迹象;反之,脉搏的跳动由和缓而变得紧急,失去了柔和的特点,这表明疾病在恶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