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尺寸的划分对确立其阴阳属性的意义

尺寸的划分对确立其阴阳属性的意义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明确寸口脉的阴阳属性在脉学理论中的指导意义,在这里,我们有必要首先讨论一个概念——浮脉,凡是有一些脉学常识的人都会明确地回答这个问题:浮脉的定义是“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同时要说明的是,本书所讨论的脉法更适用于对杂病的认识。相对于两手的尺部脉而言,两手的寸部脉都具有浮的特性,即左手的寸部脉是浮的,右手的寸部脉也是浮的。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即阴阳。《黄帝内经》云:积阳为天,积阴为地,清阳为天,浊阴为地,所以,阳有轻清升浮而动的特性,阴有重浊沉降而静的特性。把阴阳的这些特性运用于指导脉学理论,其意义是:凡具有升浮而动特性的脉象就属于阳脉,凡具有沉降而静特性的脉象就属于阴脉,《脉经》认为:“凡脉大为阳,浮为阳,数为阳,动为阳,长为阳,滑为阳;沉为阴,涩为阴,弱为阴,弦为阴,短为阴,微为阴”,又《黄帝内经》指出:“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又云 :“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所以,我们诊脉的第一步就是要确立寸口脉的阴阳属性,看看两手的寸口脉是否阴阳调和,是阳偏盛或者是阴偏盛,是阳偏衰或是阴偏衰,然后分别通过对寸口的寸、关、尺三部脉考察或者通过对寸口脉做总体的按压,从浮、中、沉分别候取的角度来获得五脏气血阴阳盛衰的信息,或者通过考察寸口脉的基本脉象表现,首先确立阴阳的偏盛或偏衰,然后再进一步确认阴阳的偏盛或偏衰发生在何脏,从而为治疗原则的确立提供理论支持。为了明确寸口脉的阴阳属性在脉学理论中的指导意义,在这里,我们有必要首先讨论一个概念——浮脉,凡是有一些脉学常识的人都会明确地回答这个问题:浮脉的定义是“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这就是说,浮脉的特征表现是:当我们轻手搭脉的时候,就能够感觉到脉搏在指下的跳动,如果稍微用力按压,脉搏在指下跳动的幅度就会相应地减小而脉搏跳动的力度也会相应地随之减弱。我们知道,轻手搭脉时就能够感觉到脉搏在指下跳动的脉象有很多种,这就像《脉经》所说的那样:“凡脉大为阳,浮为阳,数为阳,动为阳,长为阳,滑为阳”等等,而具有这些跳动特点的脉象还谈不上一定都有“重按稍减”的特点。所以,我们有必要把“浮脉”和“脉浮”这两个概念做一个比较并把它们区分开来。这种概念上的区分在我们临床时是有一定现实意义的,比方说,《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里面所提到的:“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我们注意到,这里所谓的“脉浮”其实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浮脉,是指人体在感受“风寒”等外感致病邪气、太阳经出现问题的时候,通常所具有的典型脉象表现,也就是说,在风寒等外感致病邪气伤及人体肌表皮毛的初期,总会有浮脉脉象的出现。这个就是狭义的伤寒,狭义的“伤寒”是很常见的疾病,所以,古人注重“伤寒”之类疾病的研究也是历代临床医生首先要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如今,由于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现代社会里,特别是最近时期,中医用于治疗杂病的机会更多,所以我们有必要区分“浮脉”和“脉浮”的不同含义。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浮脉的脉象特点是“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脉浮只不过是仅仅具有脉位较浅的特点,轻手搭脉时就能够感觉到脉搏在指下的跳动而已。所以,脉浮不是一种脉象,而是具有浮的特点的一类脉象,比如浮脉、洪脉等等。也就是说,浮脉一定是具有浮的特点,而具有浮的特点的脉象不一定就是指的浮脉。我们讨论这个问题也是本书基于通过诊察寸口脉,为以五脏为中心的辨证论治体系提供方便。这也是我们在本书中所要强调的:脉学很复杂,把复杂的问题尽可能地简单化是我们认识纷繁复杂事物本来面目的有效途径。同时要说明的是,本书所讨论的脉法更适用于对杂病的认识。

我们知道浮脉的含义是:“举之有余,按之不足。”也了解到脉浮指的是从脉位上来看具有升浮的特性(脉位较浅),这就是浮脉和脉浮在概念上的区别。按照《难经•三难》“关之前者,阳之动也,脉当见九分而浮”的理论,我们知道,关的前面就是寸部脉,所以,我们认为寸部脉是具有浮的特性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这里所说的寸部脉“浮”不是指脉学概念上的浮脉,而是指寸部脉的脉位较浅。既然寸部脉是浮的,那么其参照物是什么呢?这个参照物就是尺部脉,相对而言,“关之后,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关的后面就是尺部脉,所以,通常情况下,尺部脉较寸部脉而言是具有沉(脉位较深)的特点的;反过来说,寸部脉较尺部脉而言具有浮(脉位较浅)的特点。对于尺寸脉来说,其浮沉性质的辨别只需要对尺寸脉脉位的浮沉情况做一个比较就会一目了然,也就是说,寸部脉的浮是基于尺部脉的沉相比较而言的,反之也是如此。从脉位上来看,如果我们轻手搭脉时,就能够感觉到脉搏在指下的跳动,这种情况的出现,我们就认为它具有浮的特点,有阳的属性,其参照物就是用力按压(沉时)时,才能够感觉到脉搏跳动的情形,反之亦然。

相对于两手的尺部脉而言,两手的寸部脉都具有浮的特性,即左手的寸部脉是浮的,右手的寸部脉也是浮的。那么,左右两手寸部脉所具有的浮的特性,从脉形上来看是否都一样呢?《难经》提出并回答了这个问题。《难经•四难》云:“心肺俱浮,何以别之?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尽管两手的寸部脉都具有浮的特点,但左手寸部脉的浮和右手寸部脉的浮从脉形上来看,显然是存在明显差别的,这个差别就是除了两手的寸部脉都具有浮的共性之外,左寸脉还具有“大散”的特性,右寸脉还具有“短涩”的特性,也就是说,其差别就是“大散”与“短涩”的不同,这就是两手的寸部脉在脉形上存在的差异。《难经》这种对两手寸部脉脉象“浮而大散”与“浮而短涩”的不同表述告诉我们:虽然左右两手的寸部脉都具有浮的特征,但又分别具有不同的脉形表现。那么,“大散”和“短涩”这两种不同的脉形表现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呢?也就是说,心脉和肺脉的脉形从临床的角度来看又当如何区分呢?我们究竟该怎样正确认识这样的差别呢?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有必要来分别考察心脉和肺脉的脉形表现究竟存在着什么样子的差异了。《脉经•心与小肠第二》认为:“心象火,其脉洪,心脉洪大而长”;《脉经•肺与大肠第四》认为“肺象金,其脉浮,其脉为微浮毛。”我们注意到,毛就是浮,所谓“微浮毛”,就是稍微有浮的特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心脉与肺脉相比较,肺脉表现为“稍浮”,心脉虽然也表现出有浮的特点,只不过这种浮具有洪脉在指下跳动的特点,即:具有来盛去衰的脉形特征罢了,这说明肺脉和心脉虽然都具有浮的特征,从脉形表现上来看,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难经》认为:“关之后,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我们了解了尺部脉具有阴的属性,从脉位上来看,两手的尺部脉都是沉的。那么,沉取的尺部脉又有怎样的脉形表现呢?《难经》认为,尺部脉应当是“沉濡而滑”的,很显然,“沉濡而滑”是肾脉的特征脉象表现,所以,尺部脉除了具有沉的特点外,从脉形上来看,还具有“濡而滑”的脉象特点。《难经》认为脉滑属阳,从尺寸的阴阳属性来看,尺部脉属阴,从五脏在人体内所分布的部位来看,肾位于下焦,有阴的属性,而肾脉在脉的形态表现上却有“滑”的特征,有阳的属性,这是因为有命门之火存在的缘故,火总是有阳的属性。我们知道,肾属水,在《易经》八卦里,坎属水,所以肾有坎水的卦象,即水中有火,阴中有阳,所以肾脉在尺部除了具有“沉”这种属阴的脉象特征外,还有“滑”的特点,具有阳的属性,这是因为命门之火属少火,少火生气,是生气之源的缘故。由于是少火,所以肾脉即便是有滑的特点,也不会像典型的滑脉那样“如盘走珠”,只不过是我们沉取尺部脉的时候,往往会发现其带有稍微流利的特点而已。

“男子尺脉恒弱”是相对于寸部脉跳动的特点相比较而言的,是指一个健康的男子,其寸口脉在跳动的力度上会表现为寸部脉强而尺部脉弱,这是一个健康的男子在脉势上最基本的临床表现。男子寸部脉强而尺部脉弱的原因我们在前面已经讨论过,是由于男子阳气多而阴气少的缘故。同时,《难经》也认为:即便是“恒弱”,相对来说,尺部脉这种“恒弱”的特点,在病理的表现上也存在“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两种不同的病理情况。如果我们想进一步了解尺部脉在病理情况下的脉象特点,就有必要深入探讨一下尺部脉在发生“太过”和“不及”的情况时,各自不同的脉象表现,看看尺部脉在发生“太过”和“不及”的情况时,其阴阳属性的差异在哪里。假如我们沉取尺部脉的时候,发现它比我们所想象的正常脉象弱(“减者,法曰不及”),甚至是沉而细微,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呢?我们知道,尺部脉本来就有沉的特性,现在,尺部脉出现了细微的脉象特点往往说明,这是由于尺部脉内缺乏阳气的鼓动所造成的,这个阳气就是指肾阳,就是指命门之火。也就是说,我们临证诊脉的时候,假如诊到两手尺部脉的脉象是沉而细微的话(有的中医著作中描述为“沉弱不起”),这就表明是肾中阳气不足,或者说是命门火衰、元阳衰败,这个时候温补肾阳(命门之火)就是一种简洁的治疗措施,而像金匮肾气丸这样一类的方子就是我们行之有效的应对方案。站在阴阳理论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在寸,或者在关、在尺,都需要阴阳做一个相对的和平,而我们治疗疾病的最终目的,也无非是把已经失调的阴阳再重新恢复到阴阳和合的状态,即“阴平阳秘”。尺部脉发生“太过”的情况在临床上往往表现为:大而有力。这个时候,寸部脉的表现相应地就不那么浮了,而且指下的力度也有所减弱;尺部脉尽管还有沉的特点,但已经不是那么“弱”了,而是表现为大而有力的脉象。如果寸口的两尺部脉都表现为大而有力的脉象,这就说明阴阳的平衡被打破了,依据前面的逻辑推理,如果尺部脉的不足是由于命门火衰,那么,尺部脉出现大而有力(有的医学著作描述为“大而顶手”)的表现时,也就表明是“命门火盛”了,这个时候,我们就把这种“命门火盛”称之为“状火”,这是相火发动引起的。《黄帝内经》云:“少火生气,状火食气。”所以,这个时候的命门之火就成了“状火”,这种情况的发生,从中医学理论的角度来看,它是由生理情况到病理情况的逐渐变化过程。当患者出现了寸部脉弱而尺部脉强的表现时,泻“命门之火”就是必然的治疗手段,如果尺部脉稍大,可给予六味地黄汤之类,如果尺部脉有过于大而有力的表现时,用知柏地黄汤之类加强泻肾火之力就更妥当些。

由《难经•十九难》提出的“男子尺脉恒弱,女子尺脉恒盛”的理论,我们可以知道:不同性别的男女,其尺部脉是存在很大差异的,从“盛”和“弱”来看,几乎是相反的(男女尺部脉唯一相同的地方是都属阴,都具有沉的特性)。“女子尺脉恒盛”的原因是由于女子以阴血为本,女子阴气重,有阴柔的特征。由此来看,尽管我们在上面讨论了尺部脉的属性特点及其发生太过和不及的情况,如果我们注意到,由于男女存在性别的差异而在尺部脉的表现上也会相应地存在差异,我们就会发现,前面讨论的尺部脉太过和不及的情况似乎可以被认定为男子在病理上的脉象表现。那么,女子的尺部脉在生理和病理情况下,又应当分别是什么样子的呢?

“女子尺脉恒盛”说明女子的尺部脉较寸部脉来说是大而有力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女子尺部脉的“恒盛”(大而有力)和男子尺部脉的“恒弱”(小而少力)是恰恰相反的,它是一个健康女子所应具备的、正常的脉象表现(同时我们也认为,“女子尺脉恒盛”的同时,其寸部脉相对来说应该是弱的,这是由于女子阴气盛而阳气弱的缘故)。那么,一个健康的女子,其尺部脉应当是“恒盛”的,当其尺部脉出现了太过和不及时,又会是什么样子呢?又能说明哪些问题呢?无论一个人是男是女,其尺部脉相对于寸部脉来说,都应当是具有沉的特点,这是因为,它们都具有阴的属性,所以,当女子的尺部脉出现“太过”和“不及”的情况时,只能在其大小和有力无力方面来做进一步的考察。如果女子的尺部脉表现为大而有力,说明女子阴气是“盛”的(女子本来就阴气盛),如果女子的尺部脉出现大而有力的情况时,是否有太过的行为,其衡量的尺度就是看它是否具有和缓、柔和的特性,胃气或者说是谷气(谷气之来徐而缓)是否充足。如果发现尺部脉稍微大而弹手、有缺乏胃气的表现或者说少了和缓的特性,这就说明是有邪气在做祟、是有邪气在鼓动尺部脉。否则,这种大而有力的脉象就会被认定是正常的脉象表现(当然它应当具备和缓的特点)。在这里,我们又一次提到了“胃气”这个概念,这也是我们要强调的:胃气是衡量正、邪是否存在的标准,或者说,胃气是衡量疾病进退的重要指标,即,“脉以胃气为本”。如果女子的尺部脉表现为大而弹手、缺乏和缓之象,泻其“实”就是当务之急了。不过,从临床经验来看,女子的尺部脉单独表现为大而弹手似乎很少发生,往往会有洪的特点,即来盛去衰,这是血气“有余”的表现。如果尺部脉大而在指下跳动和缓、徐徐而来,它是一个健康女子所应具备的正常脉象表现。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女子尺部脉出现异常的情况更多地表现为“不及”,即:尺部脉相对于寸部脉而言,远远没有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大而有力。较之于尺部脉正常的沉而有力的脉象,它往往会表现为沉而脉体弱小或者沉细,有的人甚至会出现沉取时不能够感受到脉搏在指下跳动。也有人会表现为尺部脉沉短的情况,这种“短”的脉象在指下的体会是:尺脉的跳动不能够充斥整个尺部。女子尺部脉出现种种跳动“不及”的情况往往和其所患的一些痼疾有着必然的联系,依据《黄帝内经》“上竟上,下竟下”的理论原则,女子尺部脉出现“不及”的情况,常常会表现为腰部或者少腹的不适。按照三焦主病的理论,寸、关、尺三部脉分别对应人体的上、中、下三焦,而尺部脉主脐以下的部位(当然也可能会反映下肢的一些问题),这其中包括一些内科的疾患和一些妇科的疾患。无论是尺部脉表现为沉而弱小、或者沉细、或者尺部脉沉短,甚至不能感觉到它在指下的跳动,这都说明一个最基本的问题,那就是女子的阴气“不盛”(相对于健康的“女子尺脉恒盛”而言),“虚则补之”就是最基本的治疗原则,当然如何补又是另外的话题(包括补阴,补血,补肾)等等。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以上我们分别讨论了寸口脉尺寸的阴阳属性及其在生理、病理情况下各自的特点和临床意义。如果我们对寸口脉从浮、沉的角度分别候取的话,依然可以依据脉位的浮沉情况来认知它的阴阳属性,二者互参是获取脉诊正确信息的重要手段。那么,寸口脉的浮沉情况又能表明什么样的阴阳属性的意义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