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内血肿(intracerebral hematoma)在外伤时常见,少数为亚急性,特别是位于额、颞前份和底部的浅层脑内血肿,往往与脑挫裂伤及硬脑膜下血肿相伴发,临床表现急促。深部血肿,多于脑白质内,系因脑受力变形或剪力作用致使深部血管撕裂出血而致,出血较少、血肿较小时,临床表现亦较缓。血肿较大时,位于脑基底节、丘脑或脑室壁附近的血肿,可向脑室溃破造成脑室内出血,病情往往重笃,预后不良。
(一)发生率
由于不同的损伤机制所引起的血肿部位不同,所以按部位来考虑时,发生频数也有一定规律。额颞叶前部的脑内血肿最为常见,约占全数之80%;顶枕叶次之,占10%,其他10%位于大脑深部、小脑和脑干。以发生部位定,对冲点血肿最为常见,着力点次之,大脑深部与脑干内血肿较少见。在贯穿性损伤中,脑内血肿可发生于损伤途径的任何部位。血肿可为单侧或双侧。双侧血肿或源于两侧额叶的对冲损伤,或为一侧着力点(顶枕叶)和对侧对冲点(额颞叶)的损伤。这些病理特点,在定位诊断尚未确定的病例中,对决定钻孔探查部位有一定意义。与血肿合并存在的头皮和颅骨损伤,通常提示损伤时的暴力着力情况,故对定位亦有一定帮助。老年病人因血管脆性增加,较易发生脑内血肿。
(二)病理生理
脑内血肿大多数由脑裂伤部位的出血所造成。在闭合性脑损伤中,脑裂伤可发生于暴力作用的着力部位或对冲部位。如果有较大和较深在的皮质血管损伤,出血流入白质中,即形成脑内血肿。对冲损伤所造成的血肿多位于额颞叶的尖底;着力点损伤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包括小脑)。这两种血肿较接近脑表面,并常伴有硬脑膜下血肿。另一类血肿由大脑深部动脉(特别是脉络丛前动脉的分支)损伤所造成,血肿部位深在,在基底节丘脑一带。第四类血肿由Bollinger所提出,称为“迟发性卒中”。这种患者在外伤早期并无血肿症状,而在数周后突然发生卒中样的脑内出血。这类血肿亦多位于额顶叶的深部。
血肿形成的初期仅为一血凝块,浅部者周围常与挫碎的脑组织相混杂,深部者周围亦有受压坏死、水肿的组织环绕。4~5d之后血肿开始液化,变为棕褐色陈旧血液,周围有胶质细胞增生,此时,手术切除血肿可见周界清楚,几乎不出血,较为容易。血肿的外形,按其存在时间久暂,可分为下述几个阶段。在最初1~2d由血液或血凝块所组成,其四周为水肿的脑组织。如果局部脑挫裂伤严重,则破碎的脑组织和血块混和,可形成一种糜烂样的结构;4~5d后,血块和破碎脑组织开始液化,血肿转变为棕黄色的稠厚液体,同时四周有胶原纤维和神经胶质增生,至2~3周时,血肿表面有包膜形成,内储黄色液体,并逐渐成为囊性病变,相邻脑组织可见含铁血黄素沉着,局部脑回变平、加宽、变软,有波动感,已多无颅内压增高表现。这些形态特点使血肿在手术时甚易辨认。
(三)临床表现
脑内血肿的临床表现,依血肿的部位而定,位于额、颞前端及底部的血肿与对冲性脑挫裂伤、硬脑膜下血肿相似,除颅内压增高外,多无明显定位症状或体征。若血肿累及重要功能区,则可出现偏瘫、失语、偏盲、偏身感觉障碍以及局灶性癫等征象。因对冲性脑挫裂伤所致脑内血肿病人,伤后意识障碍多较持久,且有进行性加重,多无中间意识好转期,病情转变较快,容易引起脑疝。因冲击伤或凹陷骨折所引起的局部血肿,病情发展较缓者,除表现局部脑功能损害症状外,常有头痛、呕吐、眼底水肿等颅内压增高的征象。
(四)实验室检查
在急性ICH形成中,需要并纠正排除凝血障碍,应检查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和血小板计数。常规检查还包括血红蛋白、电解质等。
(五)影像学检查
图3-21 急性脑内血肿
1.CT平扫 急性期90%以上的脑内血肿均可在CT平扫上显示高密度团块(图3-21),周围有低密度水肿带,但2~4周时血肿变为等密度,易于漏诊,至4周以上时则呈低密度,又复可见。
2.MRI 能较好显示脑实质损伤情况,但急性期应根据需要和患者病情综合考虑,以免影响急诊救治。
(六)诊断与鉴别
急性及亚急性脑内血肿与脑挫裂伤硬脑膜下血肿相似,并且许多病人,特别是受伤机制严重时如对冲伤,可能同时既有脑内血肿,又有硬膜下血肿。颅脑损伤后,随即出现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及脑受压征象时,即应进行CT扫描检查以明确诊断。发生脑疝等紧急情况来不及行头颅CT扫描时,可根据致伤机制的分析行颞部或可疑的部位钻孔探查;并行额叶及颞叶穿刺,避免遗漏脑内血肿,术中可采用超声定位。由于这类血肿多属复合性血肿,且常为多发性,故而根据受伤机制分析判断血肿的部位及行影像学的检查。
(七)治疗
1.非手术治疗 外伤性脑内血肿多在损伤较严重时发生,表现为严重的颅内压增高,故无论手术与否,入院后应该及时给予脱水、利尿、止血、抗感染等治疗。在急性期血肿中,除大脑深部(中央灰质)和脑干内的出血体积较小、并常伴有生命中枢损伤,因而不是手术适应证外,其他部位血肿引起颅内压增高和神经症状者时,只要手术可达,均应给予手术治疗。慢性血肿已变为液体,通常不表现颅内压增高,此时除非引起其他并发症,一般不必直接手术。有少部分脑内血肿虽属急性,但脑挫裂伤不重,血肿较小,不足30ml,临床症状轻,神志清楚,病情稳定,或颅内压测定不超过25mmHg者,亦可采用非手术治疗对单纯性脑内血肿。发展较缓的亚急性病人,则应视颅内压增高的情况而定,如呈进行性加重,有形成脑疝可能者,宜改为手术治疗。对少数慢性脑内血肿,已有囊变者,颅内压正常,则无需特殊处理,除非有难治性癫外,一般不考虑手术治疗。
2.手术治疗 对急性脑内血肿的治疗与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相同,均属脑挫裂伤复合血肿,两者还时常相伴发。手术方法与外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类似。血肿主要为固体血块,往往合并的脑挫裂伤和水肿较严重,可能有活动性出血,故多采用骨窗或骨瓣开颅术,于清除硬脑膜下血肿及破碎坏死脑组织后,并探查额、颞叶脑内血肿,予以清除。如遇有清除血肿后颅内压缓解不明显,应在脑表面挫伤严重、脑回膨隆变宽、触之有波动感处穿刺。少数脑内血肿可用钻孔穿刺,此时血肿内容以液体为主,其四周并无严重脑挫伤或水肿;血肿清除手术后可能残留的小凝块可液化吸收,一般不再引起临床症状,不需要再次手术。血肿破入脑室者,应行脑室穿刺引流。病情发展较急的病人预后较差,病死率高达50%左右。
骨瓣成形术亦与一般采用者相同。在血肿部位形成骨瓣后,如发现硬脑膜张力很高,则不宜骤然将之切开,以免发生急性脑膨出,引起脑组织嵌顿,加重已有的脑损伤。可在紧急脱水、利尿或适当过度换气等辅助措施下,在硬脑膜上切一小口进行穿刺,吸出血肿;或在血肿表面做2~3cm长的直线脑膜切口,再同向切开暴露的脑皮质和白质,将血肿和破碎脑组织吸出部分后,再放射状剪开脑膜,清除血肿及其破碎脑组织。如果脑压仍未显著下降,则表明可能另有血肿存在,应在其他可疑部位另行钻孔探查。在急性期中,脑损伤较严重的患者术后常有脑水肿存在,因此一般须同时行减压术。
(八)术后处理
患者术后常有脑水肿存在,应给予积极的抗水肿治疗。癫是常见的并发症,应同时行抗癫
治疗。定期随访,注意有无脑软化、癫
灶形成、脑积水、脑穿通畸形等晚期改变发生。
(九)并发症
急性与亚急性脑内血肿患者常并有其他严重的脑挫裂伤,手术病死率较高,约为45%。同时,后遗症也较多,诸如瘫痪、半身感觉减退、偏盲、智能减退、癫等的发生率,均较其他血肿为高。影响疗效的因素有:患者的一般情况、脑损伤的程度、病变的部位以及手术的及时与否等。慢性血肿患者因已度过了脑损伤的急性阶段,故病死率较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