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肠炎

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肠炎

时间:2022-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肠炎是由EPEC引起的肠道传染病,是20世纪50~60年代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近年仍有该菌引起的暴发流行。 EPEC与普通大肠埃希菌基本相同。EPEC有13个常见血清型,以O111引起的感染最多,占总数的40%~50%。也可由呼吸道吸入污染的尘埃进入肠道而发病。个别营养不良患儿可出现败血症或脑膜炎。粪培养大肠埃希菌阳性。 仅依据粪培养大肠埃希菌阳性及血清型鉴定阳性尚不能确诊,必须同时有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史方可诊断。

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肠炎是由EPEC引起的肠道传染病,是20世纪50~60年代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近年仍有该菌引起的暴发流行。

【病原学】 EPEC与普通大肠埃希菌基本相同。鉴别主要根据血清型不同。EPEC有13个常见血清型,以O111引起的感染最多,占总数的40%~50%。

【流行病学】

1.感染源 患者及带菌者。

2.传播途径 以直接接触传播为主,通过污染的手、食品、用具等传播。也可由呼吸道吸入污染的尘埃进入肠道而发病。

3.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以2岁以下小儿多见。

4.流行特征 多见于5~8月份。可呈散发流行或托儿机构暴发流行,或造成医院院内感染。

【发病机制】 EPEC的侵袭力包括细胞黏附和对微绒毛损伤。病原菌经口进入肠道,黏附于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上段生长繁殖,紧密黏附于肠上皮细胞引起肠功能紊乱和腹泻。全身脏器可出现非特异性充血、水肿,以心、肝、肾、中枢神经系统较明显。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2~5d。

多数起病较缓,有饮食不当、添加辅食等诱因(易误为消化不良)。轻症每天大便3~5次,呈绿色稀水便带黏液或黄色蛋花样带奶瓣,量多。重症可有发热、呕吐、腹胀、黏液脓血便、中毒性肠麻痹等。成年人常急性起病,有脐周疼痛、痢疾样大便。个别营养不良患儿可出现败血症或脑膜炎。

本病可并发败血症、心、肝、肾功能障碍肺炎、脑膜炎等。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见血白细胞稍高。大便镜检可见少量红、白细胞,偶可见满视野,有大量脂肪颗粒。粪培养大肠埃希菌阳性。血清型鉴定阳性。

【诊断】 仅依据粪培养大肠埃希菌阳性及血清型鉴定阳性尚不能确诊,必须同时有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史方可诊断。

【治疗】

1.抗菌治疗 轻症病例可不用抗菌药物,通过调整肠道菌群而自愈。重症可用新霉素、庆大霉素等口服。成年人可用氟喹酮类药物(如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

2.对症治疗 按脱水程度补液,对重症及营养不良婴儿可少量多次输血、白蛋白。

3.提倡母乳喂养 人乳中的IgA可阻止大肠埃希菌的生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