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中多认为脊椎骨共25节,“头骨五节,脊背骨六节,脊膂骨七节,腰骨五节,方骨一节,尾蛆骨一节,共骨二十五节。”“载背骨一行,大椎骨上有颈骨三节俗名天柱骨,其下背骨一椎、二椎以至二十一椎长强穴止。”“颈骨名天柱骨,系三节圆骨也,加背骨二十一节,尾间骨一节,共骨二十五节。”基本都是按颈、胸、腰、骶、尾分节段,但各节段骨骼数目不一。
对于脊椎骨的损伤,有“骨缝叠出”“脊筋隆起骨缝必错”“腰骨突出”“腰骨折断陷入”“脊骨断”“剉脊骨”“颈骨插入腔中”“颈骨筋长骨错”“颈骨筋聚”“颈骨筋强”“背骨突出”“尾闾蹲垫骨错”“尾闾打扑跌蹶”等,包括了伤筋、骨折、脱臼,也有错骨缝之症在内。
在未见诸文字的师授传统正骨术中,有脊椎骨突出、陷入、歪拧等不同类型错骨缝之说,认为病因是跌仆、坠堕、闪失、蹲垫;病机是筋长骨错、气血郁滞;症状和体征是作肿作痛,脊椎筋隆起,成伛偻之形,不可能俯仰;治法是先揉筋令其和软,再按骨徐徐合缝,并内服正骨紫金丹,外敷定痛散,外贴混元膏等。上述认识虽不够全面详尽,但已初具完整的辨证论治概念。多年来,临证运用确有显效。
发生脊椎骨错骨缝的原因,一般认为是由于脊椎骨活动范围过大、运动过猛、长期用单一姿势劳动以及退行性改变等原因,均可致椎体与椎间盘连接处的纤维环、椎间关节的关节囊以及脊椎骨内外邻近的韧带和肌肉,发生脱离原位,纵向撕裂分离,部分纤维断裂,延展松弛无力,无菌性炎症等1种或数种病理改变,从而造成维持局部稳定的约束力减弱,脊椎骨就有可能发生椎间关节的轻微错移,造成解剖关系的微小改变,称为错骨缝,其错移方向因各节段脊椎骨结构和功能的不同,而又各有特点。由于错骨缝的错移程度极其轻微,并且也只是发生在椎间关节的关节面之间,所以远不至于引起脊髓和神经根受累,只能出现局部症状和部分方向轻度的功能障碍。也正是由于错移程度极其轻微,在X线片上大多无法显示紊乱的情况,加上凭手摸心会进行检查既难掌握又不容易交流,尤其是缺少病理研究方面的在切开手术中肉眼直接观察,以致对脊椎骨错骨缝的认识只能停留在肤浅的“有症状、有疗效”阶段,至于进一步的研究探讨则待今后。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脊椎骨解剖位置紊乱的研究在国内和国外都成为热门课题。从学术观点和研究方向分,一类是微观精确思路,按每一脊椎微小移位的类型、诊断、治疗进行研究;另一类是宏观简约思路,按某一节段脊椎微小移位的主要移位方向分类,按主要移位方向诊断,按通用术式治疗进行研究。二者各有所长,但笔者更倾向于后者,并长期在宏观简约方向上思考和实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