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本复位手法

基本复位手法

时间:2022-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本的复位手法以牵、旋、顿、咳四种为主,可单一或复合使用,要求稳、准、巧、快,力量适中,借力使力,动中求解。多用于胸肋和脊椎的错骨缝。为此,我们在充分认识关节微小移位这一疾患之后,还要能够予以确诊和鉴别,更重要的是掌握复位方法,这样才能提高治疗软组织损伤的疗效,并减少由关节微小移位继发骨性关节炎的发生。

基本的复位手法以牵、旋、顿、咳四种为主,可单一或复合使用,要求稳、准、巧、快,力量适中,借力使力,动中求解。所谓稳,就是术者心中有数,手法熟练;准,是指手的位置和所施之力正好在病变之处;巧,即动作轻巧和谐;快,即明快迅疾;力量适中,是指用力恰当,中病即止,无过度损伤之弊;借力使力,是形容借助患者肌肉收缩等力量,协助复位之法;至于动中求解,是指利用手法使关节产生被动性的错动,利用这种错动来复骨归原或解除嵌夹。

为了达到上述要求,在协调的被动活动过程中,多要使用一种突发、快速、准确的顿挫动作,这种瞬间暴发力,是复骨归位的主要动力,也是术者操作的难点和精要之处。正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所说的:“……虽在肉里,以手扪之自悉其情,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也。”

常用的复位手法有以下几种。

1.牵推法 通过牵引加大关节间隙,再在局部推、按、压、提,将前后或侧方错移复正。牵时要先持续并略带旋动;推时要在持续牵拉基础上,再快速瞬间牵一下,并与牵中的旋动默契配合。此方法适用于上、下肢及局部的牵推。

2.牵旋法 通过牵引加大关节间隙,继而旋动,使旋转错移,在牵旋中回复原位或解脱嵌夹。对复位有困难的病例,可在此法的最后加一个顿挫法的动作。此法适用于活动方向多、范围大的、可做环转的球窝关节和椭圆关节,如肩肱关节和髋关节等。

3.顿挫法 按一定方向反复被动活动关节,逐渐加力增加角度,当接近极度时,稍微再用力疾推一下,并立即放松。这种疾推的力量较大,又有暴发的特点,所以强调立即放松,这样就不会造成关节的损伤,因此,这种复位手法被广泛应用。不过,此法掌握较难,术者必须双手配合默契,并在医患配合协调的情况下方可取效。为此,可以采用诸如谈话等方式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乘其不备完成手法。

4.顿推法 即在顿挫法顿挫的瞬间,另一手指在局部快速地推一下,由于在局部加了力,效果较顿挫法更佳。

5.鼓咳法 利用患者鼓劲用力咳嗽时,胸腔压力的增大及肌肉猛烈地收缩,适时地在伤处施以下压或分开的手法,将凸者压下、凹者提起,复骨归原。此法也强调医患间有机地配合,而且必须掌握好下压或分开的时间才能取效。多用于胸肋和脊椎的错骨缝。

上述基本的复位手法,对于临床上多种多样的变化,不能全部适应,还需术者临证时以此为本,视人视症灵活变化、加减化裁,达到“手随心转、法从手出”的至高境界。

6.“软性复位法” 近年来,“软性复位法”逐渐受到众多医师和患者的关注,尤其受到对手法扳动过于紧张和受负面影响较深者的偏爱。由于关节微小移位常隐藏在软组织损伤之中,并随之发展,而且相当一部分的软组织损伤治愈后,仍遗留有关节微小移位,使症状和体征不能彻底消除,而且大大加强了复发的可能和复发的密度。脊椎病之所以在椎间盘退变和继发改变基础上出现症状,有一种病理改变即是脊椎后关节发生了微小移位,当矫正了微小移位,症状就会消失;如果再发生了微小移位,则再出现症状。为此,我们在充分认识关节微小移位这一疾患之后,还要能够予以确诊和鉴别,更重要的是掌握复位方法,这样才能提高治疗软组织损伤的疗效,并减少由关节微小移位继发骨性关节炎的发生。传统的扳动手法虽有很好的疗效,但由于技术掌握的差异,时有令患者过于紧张,甚至出现意外。所谓软性复位法,是在生物力学指导下,先松解痉挛的软组织,再施以不扳动的(仅持续于最大角度片刻或沿轴向稍牵拉顿挫)手法复位,既提高了安全性,又保证了疗效,而且易于患者和医师接受。

不难预见,“软性复位法”将广泛地应用于临床,越来越受到患者和医师的青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