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药浴疗法的作用机制

药浴疗法的作用机制

时间:2022-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药浴疗法是以中医的基本理论为指导,以中医的整体观念为依据的。当然,药浴疗法与内服药物的给药方式、途径均不同,其作用机制也有其独到之处。具体地说,药浴疗法的作用机制包括了刺激作用和药效作用两个方面。在药浴疗法中,辛味中药多用于外感疾病和风湿痹痛等病症。

药浴疗法是以中医的基本理论为指导,以中医的整体观念为依据的。外治的作用机制与内治之理基本相同,都是根据疾病的在表在里、在腑在脏、虚实寒热、标本缓急等,采用不同的药浴方法。当然,药浴疗法与内服药物的给药方式、途径均不同,其作用机制也有其独到之处。凡是疮疡,不论是肿疡、溃疡或皮肤病,都可以采用药浴疗法来使气血流畅,或祛除污浊,达到肿疡易消、溃疡易敛的目的。正如《外科启玄》中所说:药浴旨在“开通腠理,血脉调和。”《外科精义》中也有记载:“汤水有荡涤之功”,原理在于“宣通行表,发散邪气”“疏导腠理,通调血脉”。总而言之,药浴疗法是借助药力和热力来开腠发汗、疏通经络、调和气血,通过发汗活血而调节体温、排废泄物,达到祛除邪热和邪毒的目的。具体地说,药浴疗法的作用机制包括了刺激作用和药效作用两个方面。

1.刺激作用:是指洗浴时浴水对体表和穴位的温热刺激或冷刺激、化学刺激和机械物理刺激等。水的温度刺激、静水压力等物理作用,以及水中(水蒸气中)含有微量的矿物质的化学刺激作用,可以通过经络、腧穴将刺激信息传入内脏或至病所,发挥调节或治疗作用,从而达到治病养生的目的。此外,药浴时水的热力可以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新陈代谢,药物中的有效成分通过开放的皮脂腺、汗腺等渗透吸收,一些挥发性的药物分子还可以经上呼吸道进入人体。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药浴对体表某一部位的刺激可以通过反馈作用将刺激信息传入体内的相应部位,从而产生生理效应。一般说来,药浴疗法对机体无毒无害,只要辨证施治即可收到较好的效果,它是一种皮肤给药的方法,可以避免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也可以用来弥补内服药物的不足,可直接作用于患病部位,尤其适用于外科病。

2.药效作用:人们在药浴后,浴液中的药物可以通过透皮吸收,使局部或全身的血药浓度提高,从而产生治疗作用。药浴可以使药物透过皮肤、穴位等,而直接进入经络血脉,再分布全身,再发挥其药理作用。药浴方是根据不同的病症来选择相应的药物配伍,因而可以产生不同的治疗作用。

(1)抗菌消炎:药浴治感染性疾病时多选用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功效的药物,如金银花、黄连、黄芩、黄柏、连翘等。现代研究表明,这些中药均含有抗感染、抗病毒的化学物质,因而对局部感染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而苦参、蛇床子、百部、土槿皮等中药则含有抗真菌的化学物质,对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或杀菌作用,故药浴常用于治各类癣症、真菌性阴道炎等。

(2)活血化瘀:药浴疗法的作用之一就是使气血流畅,血脉调和,因而在治病养生时常常选用活血化瘀的药物,如丹参、当归、川芎、桃仁等,以扩张末梢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循环系统的功能,从而起到行血、散瘀、通经、利痹、消肿、镇痛等功效。

(3)发汗解热:药浴方中所用的许多中药的药性都是辛味,这些辛味中药大多含有挥发油,具有局部刺激兴奋作用,也有发汗解热、镇痛、杀菌的作用,这与兴奋神经中枢,扩张周围血管有关,可以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例如,紫苏中的挥发油具有解热、发汗、杀菌、健胃的功效;麻黄中的挥发油有发汗和抗病毒的功效。在药浴疗法中,辛味中药多用于外感疾病和风湿痹痛等病症。

(4)祛腐生肌: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这类中药对疮口的愈合作用表现在促进细胞的增生分化以及肉芽组织的增长速度,并可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提高局部抗感染的能力,改善和促进创面的血液循环及新陈代谢,从而加速伤口的愈合。

(5)美容养生:用药浴进行健身美容的人古已有之。屈原在《云中君》中写道:“浴兰汤兮沐芒芳,华采衣兮若英。”宋玉的《洛神赋》中亦有记载:“沐兰泽,含若芳。”我们的祖先常在节日的时候用浸泡了香草的水沐浴,以洗涤积垢,健身美容,避邪祛病。现代的一些药浴方中含有花粉类中药,如菊花、桃花、款冬花等,这些中药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的含量均较为丰富,它们都是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也是养颜嫩肤必不可少的物质。长期坚持用这类中药浴方洗浴面部或全身,可以使皮肤明显细润,减少皱褶,祛斑美容。

(6)祛病延年:一些药浴方中所用中药含有提高免疫功能的化学物质,可以增加内分泌的调节功能,促进体液免疫,从而能够祛病延年。

3.水温作用:药浴的疗效不仅仅取决于它的药物,还取决于水温的功效。不同的疾病,可以选择相应的药物溶于不同性质的水中进行药浴治疗。因为水温具有很大的热比和热容量,它能够持续地对人体释放热量或吸收热量。文献记载水的热导能力为空气的33倍,因此利用“温度”来治病时水就是首选,不同的水温与人体接触会有不同的治疗效果。

水温在20~25℃称“冷水浴”,对心血管功能有良好的锻炼作用,称为“心血管操”。当人体短期接触水温在20~25℃的药浴时,药浴对人体皮肤刺激较强,促进肌肉血管收缩,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呼吸加快,血压升高,代谢加速,各种内分泌激素升高。持续数分钟以后人体皮肤外周血管开始扩张,血流速度加快,体内产热增加,皮肤温度上升转温,心跳变慢,呼吸平稳,血压下降,心脏收缩力增强。

水温在30~33℃时有良好的催眠、镇静作用,这种药浴对皮肤无明显刺激,降低了人体神经的兴奋性,加强了大脑皮质的抑制过程的同时,对人体影响也降到了最小。

水温在37℃左右时可降低神经兴奋性可以缓解肌肉痉挛,增强肠胃功能,提高造血和免疫功能,被称为“温水浴”。它有着扩张人体外周血管的作用,使人体排汗量增加,血压下降,尿量增多。

水温在39~42℃时,短时间接触人体肌肤血管会暂时收缩。持续数分钟以后血管开始扩张,心跳加快,心脏负荷加重,心率可达每分钟100次以上。因此心血管病病人不宜在此高温中停留时间过长。

水温在43℃以上的称“高热浴”,它对末梢神经有封闭作用,可减轻局部疼痛,对肌肉、关节等有良好的止痛作用(一般只作为特殊病治疗手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