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补体检测及其应用

补体检测及其应用

时间:2023-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溶血程度与补体的活性相关,但非直线关系,呈S形曲线。2.补体结合试验 补体结合试验中有5种成分参与反应,由反应系统、补体系统和指示系统组成。先加入反应系统和补体,如果反应系统中存在待测的抗体(或抗原),则抗原、抗体发生反应后可结合补体,再加入指示系统,由于反应中无游离的补体而不出现溶血,为补体结合试验阳性。

1.补体总活性测定——CH50 CH50试验是测定经典途径总补体溶血活性,反映补体9种成分的综合水平。在特异性抗体与红细胞结合后可激活补体,形成攻膜复合体,溶解红细胞。溶血程度与补体的活性相关,但非直线关系,呈S形曲线。S形曲线在30%~70%最陡,几乎呈直线,补体量的少许变动,会造成溶血程度的较大改变。因此,以50%溶血作为终点指标,比100%溶血更为敏感,这一方法称为补体50%溶血实验即CH50。

2.补体结合试验 补体结合试验中有5种成分参与反应,由反应系统、补体系统和指示系统组成。其中反应系统(抗原与抗体)与指示系统(绵羊红细胞与溶血素)竞争补体系统。先加入反应系统和补体,如果反应系统中存在待测的抗体(或抗原),则抗原、抗体发生反应后可结合补体,再加入指示系统,由于反应中无游离的补体而不出现溶血,为补体结合试验阳性。如反应系统中不存在待检的抗体(或抗原),则出现溶血,为补体结合试验阴性。

3.单个补体成分测定——免疫溶血法 免疫溶血法是根据抗原与其特异性抗体(IgG、IgM型)结合后可激活补体的经典途径,导致细胞溶解,溶血程度与待测补体成分活性有关,以50%溶血为终点。该方法中抗原为SRBC,抗体为兔或马抗SRBC抗体,即溶血素,将两者组合作为指示系统参与反应。

4.单个补体成分测定——免疫化学法 免疫化学法包括单向免疫扩散法、火箭免疫电泳、透射比浊法和散射比浊法。

5.补体测定的临床应用 补体含量显著降低的疾病如消耗增多见于SLE、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类风湿关节炎、移植排斥反应;细菌感染,特别是革兰阴性菌感染时;大量丧失见于大面积烧伤、大出血和肾病综合征等;合成不足则见于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和营养不良等。

高补体血症在感染恢复期和某些恶性肿瘤患者,常为C4、C2、C3和C9的升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