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阿片类药物

阿片类药物

时间:2023-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阿片类药物又称麻醉性镇痛药,是一类能消除或减轻疼痛并改变对疼痛情绪反应的药物。阿片类药物的镇痛作用机制是多平面的,外周神经有阿片受体,阿片类药物可与位于脊髓背角胶状质(第二层)感觉神经元上的阿片受体结合,抑制P物质的释放,从而阻止疼痛传入脑内。阿片物质也可作用于大脑和脑干的疼痛中枢,发挥下行疼痛抑制作用。按药物与阿片受体的关系将其分为激动药、激动-拮抗药和拮抗药3类。

阿片类药物又称麻醉性镇痛药,是一类能消除或减轻疼痛并改变对疼痛情绪反应的药物。阿片类药物的镇痛作用机制是多平面的,外周神经有阿片受体,阿片类药物可与位于脊髓背角胶状质(第二层)感觉神经元上的阿片受体结合,抑制P物质的释放,从而阻止疼痛传入脑内。阿片物质也可作用于大脑和脑干的疼痛中枢,发挥下行疼痛抑制作用。按药物与阿片受体的关系将其分为激动药、激动-拮抗药和拮抗药3类。激动药主要激动μ受体,大多适用于治疗中、重度慢性疼痛,如吗啡、芬太尼、可待因等;激动-拮抗药是部分激动药,主要激动,对μ受体有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如喷他佐辛;拮抗药对κ和δ受体有一定的拮抗作用,如纳洛酮。应注意已应用激动药后不能换用激动-拮抗药,否则可导致戒断反应;相反,应用激动-拮抗药后却可使用前者。阿片类药的镇痛作用最强,并且无“天花板”效应(镇痛作用随剂量增加而加强),其使用取决于疼痛的程度,而不是疾患的类型(表16-6)。该类药的不良反应实际是阿片的受体效应,如镇静、意识模糊、嗜睡、恶心、呕吐、瘙痒及尿潴留等,均为短暂反应,而最顽固和持久的不良反应是便秘,躯体依赖表现为戒断症状(突然停药造成),可通过逐渐减量法来避免,即需减少或停用药时先减量30%,2天后再减少25%(表16-7,表16-8,表16-9)。

表16-6 阿片类药物个体剂量滴定和维持

表16-7 强阿片类药物简介

表16-8 弱阿片类药物简介

表16-9 阿片类药物剂量换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