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有关隐蔽性高血压与靶器官损害关系的报道大多建立在横断面研究基础上,缺乏大规模前瞻性临床试验研究结果。现有的研究结果提示,与血压正常者相比,隐蔽性高血压患者有更广泛的靶器官损害。1999年,Liu等首先报道,隐蔽性高血压患者的左心室质量指数(86g/m2)显著大于血压正常组(73g/m2),而与持续性高血压患者(90g/m2)无显著性差异。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在血压正常组、隐蔽性高血压组及持续性高血压组分别为15%、28%、27%。以后,一项3 200人的大规模人群研究(PAMELA)也发现,正常血压组、隐蔽性高血压组及持续性高血压组的左心室质量指数分别为79.4、91.2及94.2g/m2,隐蔽性高血压患者的左心室壁厚度及左心室肥厚的发生率虽低于持续性高血压患者,但显著高于血压正常者。
在阜外医院的研究中,我们采用动脉脉搏波分析仪记录受试者的周围动脉脉搏波,并计算相应的中心动脉压力及增强指数,结果显示,与血压正常者相比,隐蔽性高血压患者的中心动脉收缩压、中心动脉舒张压、中心动脉增强压及反映动脉硬化的指标-增强指数(AIx)均显著高于血压正常者,而与高血压患者无显著性差异,提示隐蔽性高血压与全身动脉硬化密切相关,患者动脉功能的改变在高血压诊断之前已发生,且独立于年龄、血压的变化。近期对其6年后的随访显示,4例患者血压正常,4例仍为隐蔽性高血压,6例(42.9%)已进展为持续性高血压。而58例血压正常者中,仅9例(15.5%)进展为高血压,提示隐蔽性高血压患者进展为高血压的危险显著增加。
近年来已有6个前瞻性队列研究,评估隐蔽性高血压的心血管预后。荟萃分析结果表明,隐蔽性高血压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OR=1.92)高于正常血压者或血压得到控制的高血压患者。Pickering等对900多例高血压患者随访8.5年发现,与持续性高血压及白大衣高血压相比,隐蔽性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最大(OR=3.6),而持续性高血压及白大衣高血压的OR值分别为2.7和0.6。PAMELA研究中,对该人群随访148个月显示,与正常血压者相比,单纯诊所血压升高(白大衣高血压)、单纯24小时血压升高(隐蔽性高血压)、诊所及动态血压均升高患者的心血管死亡危险比呈进行性升高,上述结果也见于由诊所及家庭血压值进行分组时。在诊所血压、家庭血压和动态血压均正常以及具有1种、2种或3种血压均升高的患者中,心血管及全因死亡危险依次进行性增高,这种增高的趋势经年龄、性别调整,甚至经进一步调整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后仍存在。上述结果提示,通过诊所血压和动态血压或通过诊所血压和家庭血压诊断的白大衣高血压和及隐蔽性高血压并不是无害的。Ohkubo对Ohasama研究资料的分析显示,与血压正常者相比,隐蔽性高血压和高血压患者心血管死亡及发生卒中的综合危险显著升高(相对危险度分别为2.13和2.26),提示常规诊所血压测量不能确认少数高危或低危个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