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白大衣效应和白大衣高血压

白大衣效应和白大衣高血压

时间:2022-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白大衣效应不同于白大衣高血压。白大衣效应是一个量的概念,可以发生在白大衣高血压患者,也可以发生在血压正常人群和持续高血压患者。白大衣效应的检测至关重要,如果忽略可能造成误诊和对高血压病的过度治疗。白大衣效应的检测通常以诊所血压与诊所外血压的差值来表示,也可通过手指血压监测和血管内持续测压的方法测量,但由于后者为有创检查,且费用昂贵,故未能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患者进入诊所测量血压时,因过度警觉而血压升高,这种诊所测压时发生的短暂血压升高现象称为白大衣效应(white coat effect)或“白大衣现象”。白大衣效应不同于白大衣高血压。白大衣效应是一个量的概念,可以发生在白大衣高血压患者,也可以发生在血压正常人群和持续高血压患者。而白大衣高血压是一个质的概念,是指诊所外日间血压或24h血压正常,而诊所血压始终增高的情况。

白大衣效应的检测至关重要,如果忽略可能造成误诊和对高血压病的过度治疗。白大衣效应的检测通常以诊所血压与诊所外血压的差值来表示,也可通过手指血压监测和血管内持续测压的方法测量,但由于后者为有创检查,且费用昂贵,故未能在临床上广泛应用。Mancia等应用血管内动态血压检测方法对白大衣效应进行量化研究,发现诊所血压比诊所外血压高27/14mmHg,血压高峰出现在入诊室的前4min,一般在10min内消失。有学者提出白大衣效应也可由诊所血压值减去24h动态血压监测的白昼平均血压值表示。但是,诸多研究者对此提出质疑,认为动态血压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这种计算方法所得的差值不能可靠地反映白大衣效应。在PIUMA研究中,通过对持续性高血压患者4.2年的随访,发现用诊所血压值减去24h动态血压的白昼平均血压值所得的白大衣效应与心血管事件、致死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无显著相关。1999年,Owens提出了“动态白大衣效应”(ambulatory white coat effect)的概念,即用24h动态血压的第1个小时或最后1个小时内的最大血压值减去24h动态血压的白昼平均血压所得的差值来表示白大衣效应的大小。此后,Giuseppe发现用该方法测得的白大衣效应与左心室重量指数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