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痛药性肾病(analgesic nephropathy)是因长期服用非甾体消炎止痛药(NSAID)所致的慢性间质性肾炎,可伴肾乳头坏死。引起止痛药性肾病的药物包括非那西丁、阿司匹林和对乙酰氨基酚(为非那西丁的代谢产物)。以上三药单独或联合使用都可引起本病,本病发病机制未未阐明,可能与肾在排泄止痛药或其代谢产物的过程中受到损害有关,对乙酰氨基酚和非那西丁等通过肝、肾皮质细胞内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系统代谢成活性物,其以共价键形式与组织蛋白质结合,导致氧化性损伤;对乙酰氨基酚可使脂肪过氧化,导致细胞膜损伤;阿司匹林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引起肾髓质血流下降,导致缺血性损害;在肾乳头区,由于逆流倍增机制,药物及其代谢物的浓度增高10倍以上,且肾乳头区细胞内谷胱甘肽本身含量较低,毒性作用更加明显。本病的发生与服用镇痛药的剂量及时间有关,服用止痛药累计总量超过2kg是引起本病的最低剂量。
【临床表现】
1.长期服用止痛药病史。
2.起病十分缓慢、隐匿,病人早期多无明显症状。肾小管功能检查显示尿浓缩及酸化功能减退,表现为夜尿增多、多尿、失盐性或失钾性肾病及继发性肾小管酸中毒。高血压发生于50%的该病患者,可发展为恶性高血压。贫血占60%~90%,少数合并药物所致溶血。重症晚期出现慢性肾衰竭,尿毒症者需行透析治疗。
3.无菌性脓尿是本病特点。
4.突发性血尿、肾绞痛提示肾乳头坏死,尿液中出现脱落的坏死组织或肾乳头组织。
5.其他如心脏扩大、心力衰竭等。
【辅助检查】
1.尿常规检查 无菌性脓尿,是本病特点。尿蛋白多轻微,每日排出量<1g,为肾小管性蛋白尿。偶有肾病性蛋白尿。肾小管酸中毒时尿pH增高,尿比重减低、尿糖阳性。
2.尿液的特殊检查 尿渗透压降低、尿β2-微球蛋白增高、尿N-乙酰-β葡萄糖酐酶(NAG酶)浓度升高等肾小管功能受损表现。尿蛋白电泳检查可区分尿蛋白性质。
3.血液检查 血常规可见血红蛋白降低,动脉血气分析结合尿酸化功能检查可发现继发性肾小管酸中毒,肾功能检查可见尿素氮、肌酐升高。
4.肾影像学检查 B超双肾缩小,皮质变薄和表面欠光整。静脉或逆行肾盂造影可显示肾盏杯口变钝、成杵状,肾乳头区可有裂隙、空腔、钙化、缺如等,是提示肾乳头坏死的重要证据。
5.肾活检 早期髓质区间质细胞、髓襻、和直血管和毛细血管斑点状坏死,可伴有坏死区钙沉积和脂肪积聚。中期出现部分肾乳头坏死,并有单核细胞浸润。光镜下可见整个乳头受累,进展期则整个肾内髓区和乳头区可发生坏死、碎裂、钙化,甚至脱落;肾皮质变薄,肾小管萎缩、扩张、间质广泛纤维化;肾小球在开始时可基本正常,偶可有轻微透明变性及局灶节段性硬化,晚期肾小球硬化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可有基膜均质性增厚。
【诊断】
1.长期服用止痛药病史,累积量>2kg。
2.有间质性肾炎与肾乳头坏死的临床表现,尿中发现脱落的坏死肾乳头组织。
3.静脉或逆行肾盂造影见肾乳头坏死的环行影。
4.肾活检呈慢性小管-间质性炎症伴肾小球硬化。
【治疗】
1.治疗的关键是早期诊断,及早停药,保护肾。
2.保证充分的液体入量,使尿量维持在2 000ml/d以上,以降低药物在肾髓质的浓度。
3.控制高血压和纠正贫血。
4.对于合并尿路感染患者用抗生素治疗。
5.有确切的尿路梗阻的病人,可用手术取出脱落的肾乳头组织。
6.对于晚期尿毒症患者,进行透析治疗或肾移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