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怎么分辨药物是缓解症状还是治疗

怎么分辨药物是缓解症状还是治疗

时间:2022-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是横纹肌非化脓性炎性肌病。多发性肌炎指无皮损伤的肌炎,伴皮疹的肌炎称皮肌炎。皮肌炎患者除有肌肉症状外还有皮肤损害,多为微暗的红斑,皮损稍高出皮面。PM/DM中ANA阳性率为20%~30%,对肌炎诊断不具特异性。若发生感染,应立即用抗生素治疗,本品亦应减量或停用。

【概述】

多发性肌炎(PM)和皮肌炎(DM)是横纹肌非化脓性炎性肌病。其临床特点是肢带肌、颈肌及咽肌等肌组织出现炎症、变性改变,导致对称性肌无力和一定程度的肌萎缩,并可累及多个系统和器官,亦可伴发肿瘤。多发性肌炎指无皮损伤的肌炎,伴皮疹的肌炎称皮肌炎。该病属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与病毒感染、免疫异常、遗传及肿瘤等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

1.症状和体征

(1)症状:以肢体近端肌群无力为其临床特点,常呈对称性损害,几乎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肌无力,部分患者出现肌痛。皮肌炎患者除有肌肉症状外还有皮肤损害,多为微暗的红斑,皮损稍高出皮面。同时关节、消化道、心脏、肺及肾脏均可出现损害。

(2)体征:多肌炎患者可出现肌力下降及肌肉压痛,皮肌炎患者典型皮疹为向阳性紫红斑,Gottron征,暴露部位皮疹,技工手等。

2.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血清肌酶,绝大多数患者在病程某一阶段可出现肌酶活性增高,是诊断本病的重要血清指标之一。PM/DM中ANA阳性率为20%~30%,对肌炎诊断不具特异性。抗Jo1抗体是诊断PM/DM的标记性抗体,PM患者阳性率为30%,DM患者阳性率为10%。

(2)肌电图:约90%患者出现肌电图异常,表现为肌源性损害。

(3)肌活检:取受损肢体近端肌肉如三角肌、股四头肌及有压痛和中等无力的肌肉送检为好,因肌炎常呈灶性分布,必要时需多部位取材,提高阳性率。

【鉴别诊断】

1.重症肌无力 为全身弥漫性肌无力,在进行性持久或反复运动后肌力明显下降,血清肌酶、肌活检正常,血清抗乙酰胆碱受体(AchR)抗体阳性,新斯的明试验有助诊断。

2.风湿性多肌痛 发病年龄常大于50岁,表现为颈、肩胛带及骨盆带等近端肌群疼痛、乏力及僵硬,血沉通常在50mm/h以上,肌酶、肌电图及肌肉活检正常,中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显著疗效。

3.运动神经元病 肌无力从肢体远端开始,进行性肌萎缩,无肌痛,肌电图为神经源性损害。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原则

(1)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患者的治疗应遵循个体化的原则。

(2)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配合一般治疗。

(3)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患者合并肿瘤的概率增加,这部分患者的治疗预后决定于肿瘤的预后。

2.药物治疗原则

(1)药物治疗仍以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药为主,重症患者可使用免疫球蛋白。

(2)糖皮质激素的用量相对较大,疗程较长。

处  方

(1)确诊有相应临床症状者

醋酸泼尼松 1~2mg/(kg·d) 口服,临床症状改善和血清肌酸激酶水平下降,逐渐减量,

 硫唑嘌呤(依木兰) 2~3mg/(kg·d) 口服;

②醋酸泼尼松 1~2mg/(kg·d) 口服,

 甲氨蝶呤 每周7.5~20mg 口服或静脉滴注;

③醋酸泼尼松 1~2mg/(kg·d) 口服,

④醋酸泼尼松 1~2mg/(kg·d) 口服,

 环孢素 2.5~5mg/(kg·d) 口服;

甲基强的松龙 0.8~1.6mg/(kg·d) 口服,临床症状改善和血清肌酸激酶水平下降,逐渐减量,

 硫唑嘌呤(依木兰) 2~3mg/(kg·d) 口服;

⑥甲基强的松龙 0.8~1.6mg/(kg·d) 口服,

 甲氨蝶呤 每周7.5~20mg 口服或静脉滴注;

⑦甲基强的松龙 0.8~1.6mg/(kg·d) 口服,

⑧甲基强的松龙 0.8~1.6mg/(kg·d) 口服,

 环孢素 2.5~5mg/(kg·d) 口服。

(2)上述治疗效果不佳时: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丙种球蛋白400mg/(kg·d),连续3~5天静脉滴注。

(3)病情进展迅速或有呼吸肌无力、呼吸困难、吞咽困难者

 连用3天,改为醋酸泼尼松,1~2mg/(kg·d),口服,免疫抑制药使用同前。

【注意事项】

1.患者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根据患者治疗反应来选择。

2.糖皮质激素足量使用1.5~3个月,减量至7.5~10mg/d维持,治疗总疗程较其他结缔组织病更长。

3.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应监测并预防副作用的发生。

4.合并恶性肿瘤的患者,在切除肿瘤后肌炎症状可自然缓解。

5.有病毒感染时禁用环孢素:如水痘、带状疱疹等。若本品已引起肾功能不全或有持续负氮平衡,应立即减量或至停用。若发生感染,应立即用抗生素治疗,本品亦应减量或停用。在预防器官或组织移植排斥反应及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方面,本品的剂量常因治疗的疾病、个体差异、用本品后的血药浓度不同而并不完全统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