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心脏的主要功能是向全身组织输送足够的血液,来满足机体的正常代谢活动以及生长发育的需要。当心脏发生心肌病损或长期负荷过重,心肌收缩就逐步减退。早期通过加快心率,心肌肥厚和心脏扩大等进行代偿,调整排血量,以满足机体需要。这个阶段为心功能代偿期,临床上不出现症状。后期心功能进一步减退。上述代偿措施已不能维持足够的心排血量,因而出现静脉回流受阻,体内水分潴留、脏器淤血等,在临床上表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
【临床表现】
1.症状 年长儿表现为劳累后气急、食欲下降、咳嗽,尿量减少,甚至有端坐呼吸。婴儿表现为喂养困难、体重不增或增长缓慢、烦躁、多汗、哭声弱等。
2.体征 年长儿为颈静脉怒张,肺部啰音,心率增快,心音低钝,奔马律,肝大,水肿等。婴儿为呼吸浅速,颜面、眼睑水肿,鼻唇三角区发绀,肺部啰音,心音低钝,肝大等。
3.诊断依据 ①安静时心率增快,婴儿>180/min,幼儿>160/min,不能用发热或缺氧解释者;②呼吸困难,发绀突然加重,安静时呼吸达60/min以上;③肝在肋下3cm以上,或在密切观察下短时间内较前增大,而不能以横膈下移等原因解释者;④心音明显低钝或出现奔马律;⑤突然烦躁不安,面色苍白或发灰,而不能用原有疾病解释;⑥尿少、下肢水肿,以除外营养不良、肾炎、维生素B1缺乏等原因所造成者。
4.辅助检查
(1)X线检查:心影扩大,搏动减弱,肺门影增强或肺淤血。
(2)超声心动图:可了解心脏有无扩大、结构有无异常及导致心力衰竭的可能病因。
(3)心电图检查:不能表明有无心力衰竭,但有助于病因诊断及了解洋地黄的应用。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原则
(1)休息:卧床休息可减轻心脏负担,应将床头抬高15°~30°或取半坐位,避免患儿烦躁、哭闹,必要时可适当给予镇静药。
(2)饮食:婴儿喂养宜少量多次,每日供给热量(80~100kcal/kg)。年长儿钠盐摄入量每日应控制在0.5~1g或以下,对有水肿和呼吸困难尤为重要。
(3)限制水入量:婴儿60~80ml/(kg·d),年长儿40~60ml/(kg·d),注意电解质平衡。
(4)吸氧:对呼吸困难及发绀的患儿给予吸氧,经鼻导管或面罩吸入20%~40%的氧气。
2.药物治疗原则
(1)洋地黄类药物:该药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从而增加心搏出量,改善体、肺循环。地高辛为小儿时期最常用的洋地黄制剂,它既可以口服,又能静脉注射,左右能够时间较快,排泄亦较迅速,因此剂量容易调节,药物中毒时处理比较容易。地高辛肌内注射局部疼痛,且吸收速度不稳定,故一般少用。如需迅速洋地黄化,除地高辛外,尚可应用毛花苷C等药物。
①洋地黄化量给药法:不能口服或病情较重者,可先用毛花苷C或地高辛静脉注射,首剂给洋地黄化总量的1/2,余量分2次,每隔4~6h给1次(1/4化量);能口服者给予口服地高辛,首次给洋地黄化量的1/3或1/2,余量分2次,每隔6~8h给1次,化量最后1次给药后12h开始给予维持量。②维持量给药法:直接给维持量,5~7d后可达有效血药浓度。
(2)利尿药:可减轻体肺循环淤血,降低心脏前负荷,改善心脏功能。心力衰竭伴有水肿、单用洋地黄治疗效果不满意或肺水肿时可选用利尿药。一般与洋地黄合并应用,重症病例可用强效快速利尿药,如呋塞米等静脉注射,慢性病例可用双氢氯噻嗪或呋塞米口服,并同时服钾盐,或与保钾利尿药(氨苯蝶啶或螺内酯)合用可减少钾损失及提高疗效。
(3)血管扩张药:能使部分难治的顽固性心力衰竭得到改善。主要适用于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房室瓣或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高血压、心肌病及心肌缺血引起的心力衰竭。二尖瓣、主动脉瓣狭窄及左室流出道梗阻者不宜应用动脉扩张药。同时扩张动脉和静脉血管的药物如硝普钠、哌唑嗪、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酚妥拉明。
(4)正性肌力药物
①多巴胺:是一种内源性的儿茶酚胺类药物,具有复杂的心血管作用,小剂量多巴胺2~5μg/(kg·min),主要作用于多巴胺受体使肾、冠状血管及脑血流量增加,直接对心脏的作用很弱;>5μg/(kg·min)时,可直接刺激心脏的β-肾上腺素能受体和使在心脏交感神经节中的去甲肾上腺素释放,间接刺激心脏;剂量为5~10μg/(kg·min)时,可使心肌收缩力增加,但没有明显的心率及血管作用;剂量为10~20μg/(kg·min)时,心率明显增快,血压明显增高;>20μg/(kg·min)时主要产生血管收缩作用,并没有进一步的正性肌力作用。
②多巴酚丁胺:为合成的儿茶酚胺类药物,主要作用为增加心肌收缩力和心率,轻度的周围血管床的扩张作用。通常与小剂量多巴胺合用。
③磷酸二酯酶抑制药:抑制cAMP降解而提高心肌细胞内cAMP的水平,激活钙通道,使钙内流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强,对血管扩张作用也与血管平滑肌内cAMP浓度增加有关。不增加心肌耗氧,不引起心肌缺血及无明显的致心律失常作用。该类药半衰期短,急性期短期使用可有明显血流动力学效应,但要维持血流动力学效应,必须增大剂量,而增大剂量则可使不良反应增加,并且心力衰竭时心肌缺乏cAMP,对磷酸二酯酶抑制药反应较弱,故长期使用疗效不肯定,有可能加重心肌损害。目前主张将该类药用于对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无效、对洋地黄治疗出现不良反应、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急性心力衰竭及顽固性重症心力衰竭病人,而不宜作为抗心力衰竭一线药物。
处 方
1.洋地黄类药物 见表10-2。
2.利尿药 见表10-3。
表10-3 利尿药用法及不良反应
3.血管扩张药 见表10-4。
表10-4 血管扩张药用法及不良反应
(续 表)
4.正性肌力药物 见表10-5。
表10-5 正性肌力药物用法及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
1.洋地黄制剂禁用于肥厚梗阻性心肌病、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及心脏压塞患儿。
2.洋地黄中毒剂量与治疗剂量比较接近,应预防中毒。中毒一般表现为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亦有嗜睡、头昏及色视等神经系统症状。如出现中毒症状,应立即停用洋地黄及利尿药,同时补充钾盐。
3.应用利尿药时,防止出现电解质紊乱。
4.应用血管扩张药,防止低血压的出现,尤其联合用药时。
【急性左侧心力衰竭肺水肿的治疗】
1.强心 快速洋地黄化,选用毛花苷C或地高辛静脉注射,当不能肯定近期是否应用过洋地黄时,可选用毛花苷C0.01mg/kg做试探性给药。
2.利尿 选用强利尿药如速尿静脉注射,促使水钠排泄,消除水肿。
3.镇静 首选吗啡皮下或肌内注射,剂量0.1mg/kg,可抑制过度兴奋的呼吸中枢,缓解呼吸困难,使周围血容量增加,减少静脉回流。婴幼儿慎用,新生儿、休克、昏迷及呼吸衰竭者禁用。
4.吸氧 当患儿有泡沫样痰时,在通氧的玻璃瓶中装入50%~70%乙醇,每次吸氧10~20min,间隔15~30min,重复1~2次,可使肺泡内的泡沫因表面张力减低而破裂,增加气体与肺泡壁的接触面积,改善气体交换。
5.减少静脉回流 采取半卧位或坐位,两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心血量。严重者可采用束臂带同时束缚三个肢体,压力维持在收缩压与舒张压之间,每15分钟轮流将一肢体的束缚带放松15min,换未束缚的肢体。
6.肾上腺皮质激素 地塞米松2.5~5mg/d,或氢化可的松5~10mg/(kg·d),缓慢滴注,短期使用,心力衰竭控制后即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