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房室传导阻滞折返路径

房室传导阻滞折返路径

时间:2022-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首次发病多在2岁以内,出生4个月内婴儿更多见。多数患儿无器质性心脏病。本病也可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缺氧、电解质紊乱、洋地黄药物中毒等。是目前治疗室上速的常用药。有明显心功能不全及传导阻滞者禁用,新生儿和小婴儿慎用。应备拮抗药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以应急需。不良反应有面色潮红、呼吸急促、恶心、呕吐、头痛、窦性心动过缓等,但持续数秒钟即自行消失。

【概述】 是小儿最常见的快速型心律失常。首次发病多在2岁以内,出生4个月内婴儿更多见。多数患儿无器质性心脏病呼吸道感染、腹泻、疲劳、紧张常为发作的诱因。本病也可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缺氧、电解质紊乱、洋地黄药物中毒等。根据折返发生的部位可分为窦房结折返、心房内折返、房室结折返和房室间的旁路折返,其中以房室结折返和房室间的旁路折返最多见。

【临床表现】

1.症状 多为阵发性,有突然发作、突然终止的特点,少数可持续发作。小儿常突然烦躁不安,面色灰白,呼吸增快,有时呕吐,年长儿诉心前区不适,头晕等。

2.体征 心率增快,为160~300/min,发作时间长短不等,持续24h以上,易发生心力衰竭而出现相应表现。

3.辅助检查 心电图检查:R-R间隔绝对匀齐,心室率婴儿250~325/min。儿童160~200/min。QRS波形态正常。若伴有室内差异性传导,则QRS波增宽,呈右束支阻滞型;若为逆传型旁路折返,则呈预激综合征图形。约半数病例可见逆行P波(PⅡ,Ⅲ,aVF倒置,PaVF直立),紧随QRS波之后。ST-T波可呈缺血型改变,发作终止后仍可持续1~2周。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原则 兴奋迷走神经即通过血管压力感受器反射性增强迷走神经张力,延缓房室传导从而终止发作。

2.药物治疗原则

(1)洋地黄制剂:室上速并发心力衰竭者药物转复首选毛花苷C或地高辛静脉注射。有增强心脏收缩力,抑制房室传导的作用。

(2)普罗帕酮:抑制房室结前向传导和旁路传导,对各型室上速均有效,起效快。是目前治疗室上速的常用药。有明显心功能不全及传导阻滞者禁用,新生儿和小婴儿慎用。

(3)维拉帕米:为钙通道阻滞药,对房室结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增进旁道向前传导,加快心室率,故不适于逆传型房室旁道折返心动过速。严禁与β阻滞药合用,对新生儿及小婴儿患者易致血压下降、心脏停搏,不宜应用。应备拮抗药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以应急需。

(4)三磷腺苷:快速静脉注射有强烈兴奋迷走神经作用,并可减慢房室传导抑制窦房结、心房及浦肯野纤维的自律性。不良反应有面色潮红、呼吸急促、恶心、呕吐、头痛、窦性心动过缓等,但持续数秒钟即自行消失。有传导阻滞及窦房结功能不全者慎用。

处  方

1.兴奋迷走神经 ①按压颈动脉窦较大儿童有效。患儿仰卧位,头略后仰、侧颈。按压部位为下颌角水平,触及颈动脉搏动,向颈椎横突方向用力,每次5~10s,先按压右侧,无效可再压左侧,不可同时按压两侧。②屏气法用于较大儿童,令患儿吸气后用力屏气10~20s。③冰袋法对小婴儿及新生儿效果较好,用装4~5℃冰水袋,或以冰水浸湿的毛巾敷整个面部,引起潜水反射,强烈兴奋迷走神经。每次10~15s,1次无效,隔3~5min可再用,一般不超过3次。

2.药物治疗 ①洋地黄制剂:首剂用饱和量的1/2,余量分2次,每4~6小时1次。毛花苷C饱和量<2岁0.03~0.04mg/kg,2岁以上0.02~0.03mg/kg。地高辛饱和量<2岁0.05~0.06mg/kg,2岁以上0.03~0.05mg/kg。②普罗帕酮:静脉注射1~1.5mg/k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10ml缓慢注入。首剂无效,间隔20~30min可给第2次,一般不超过3次。③维拉帕米:静脉注射0.1~0.2mg/kg,1次量不超过3mg,加入葡萄糖溶液中缓慢注入,15~20min后未转复者,可再给1剂。④三磷腺苷:静脉注射每次0.04~0.05mg/kg,于2min内快速注射。首剂无效,3~5min后可加倍剂量,重复应用1~2次。

3.射频消融术 经导管电极消融旁路、房室结折返环或消除心房异位起搏灶,达到根治的目的。

【注意事项】 对于反复发作或合并严重心功能障碍者,应继续口服药物(地高辛、普萘洛尔或普罗帕酮)维持量6~12个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