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静脉注射的血是什么颜色的

静脉注射的血是什么颜色的

时间:2022-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生儿颅内出血主要由缺氧或产伤所致,<1500g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较高。腰穿放液后易加重出血,甚至导致脑疝,应慎重。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包括病毒或细菌性感染,有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与颅内出血有类似的临床表现,但前者有明显的感染中毒症状,脑脊液有炎症性改变。如二者脑脊液均正常时,需做颅脑B超或CT检查以确定诊断。3.止血药物 维生素K1注射液5mg/d,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必要时行手术治疗。

新生儿颅内出血主要由缺氧或产伤所致,<1500g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较高。临床表现以中枢神经兴奋或抑制为主,病死率高,常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诊断提示】

1.诊断要点

(1)病史:多有宫内或产时缺氧窒息史,有异常分娩史及产伤史。

(2)症状与体征

①神经系统兴奋症状:小脑幕上出血或出血量较少时,多表现为兴奋症状,如烦躁不安、尖叫、呼吸增快、局部或全身抽搐,甚至角弓反张。

②神经系统抑制症状:出血量较多或以小脑幕下出血为主时,常表现抑制状态,如嗜睡、不哭、不吃、呼吸减慢、反应低下甚至昏迷。

③眼症状:凝视、斜视、眼球震颤、瞳孔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瞳孔大小不等或散大等。

④新生儿吸吮减低或消失,肌张力低下或四肢阵挛性强直。前囟饱满紧张,颅骨缝分离,头围增大。

(3)辅助检查

脑脊液检查:为均匀血性脑脊液。腰穿放液后易加重出血,甚至导致脑疝,应慎重。幕上硬膜下出血可做前囟硬膜下穿刺,可见血性液体。

②颅脑CT或MRI检查:对蜘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实质点状出血者应选颅脑CT或MRI检查,能较准确诊断出血部位,区分颅内出血的临床类型。

2.鉴别诊断

(1)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包括病毒或细菌性感染,有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与颅内出血有类似的临床表现,但前者有明显的感染中毒症状,脑脊液有炎症性改变。如二者脑脊液均正常时,需做颅脑B超或CT检查以确定诊断。

(2)缺氧缺血性脑病:本病常与缺氧缺血性脑病同时存在,临床上治疗原则相似,故鉴别意义不大。

【治疗提示】

1.一般治疗 保持安静,注意保暖,保持呼吸道通畅,氧气吸入。

2.镇静止惊 应用地西泮每次0.1~0.3mg/kg,肌内注射;或苯巴比妥钠5~10mg/(kg·d),肌内注射;10%水合氯醛每次0.5ml/kg,稀释后灌肠等。上述药物可交替使用。

3.止血药物 维生素K1注射液5mg/d,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酚磺乙胺,每次10mg/kg,3/d,稀释后静脉滴注,连用3~5d。可输新鲜血或血浆,每次5~10ml/kg。

4.降低颅内压 选用呋塞米,每次1mg/kg及地塞米松每次0.3~0.4mg/kg,静脉注射,每12h1次。

5.保护和恢复脑功能 可用ATP、辅酶A、胞二磷胆碱、脑活素、脑复康药物治疗。

6.对症治疗 抗菌药物预防感染,根据化验结果纠正酸中毒,血压过低时给多巴胺静脉滴注。

7.硬脑膜下穿刺 硬脑膜下出血有压迫症状者,可行穿刺放液,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放液量不超过15ml。必要时行手术治疗。

8.脑积水治疗 如合并脑积水,可用乙酰唑胺以减少脑脊液的生成,每日剂量为30mg/kg,分2~3次口服,每周头围增大速度超过2cm者,可行脑室引流,一般仅能持续1周即应撤除,如颅内压仍继续增高者行脑脊液分流术。

【首诊处置医嘱】

(1)按新生儿疾病护理常规护理(建立特别护理记录单)。

(2)一级护理。

(3)病危通知。

(4)保暖。

(5)禁食。

(6)头高侧卧位。

(7)吸氧1L/min。

(8)抽血查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PT、CPK-BB,血糖,血钙,CO2结合力。

(9)头颅CT,头颅B超。

(10)记录24h出入量。

(11)10%葡萄糖溶液10ml+苯巴比妥钠30mg,静脉注射,立即。

(12)20%甘露醇75ml,静脉注射,立即。

(13)维生素K15mg,静脉注射,1/d。

(14)地西泮1mg,静脉注射,每6h1次。

(15)苯巴比妥钠30mg,静脉注射,每6h1次(与地西泮交替使用)。

(16)10%葡萄糖溶液100ml+维生素C0.5g+维生素B650mg+ATP20mg+辅酶A50U,静脉滴注,1/d。

(黄书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