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为信息社会做好准备

为信息社会做好准备

时间:2022-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0年7月30日,《走进信息社会:中国信息社会发展报告2010》正式发布,为上述谜团揭开了面纱,并很快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报告传达的最重要的信息就是,人类已进入信息社会,中国正处在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加速转型期。《走进信息社会:中国信息社会发展报告2010》仅是关于中国信息社会发展现状的初评报告和主要结论。
为信息社会做好准备_中国信息社会测评报告

(代序)

2009年上半年的一个周末,一位在县里任公安局长的朋友来看我,谈到他正在北京参加一个培训班,说感触很多,收获很大,心里有底了,但压力也增大了。最后留给我印象极深的一句感慨:“现在的官儿真是越来越不好当了。”后来从相关报道中了解到,那时公安部正组织全国基层公安局长参加越级培训,三个月培训六期,每期十天,共有3000名县级公安局长参加了培训。培训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时代背景下,提高基层公安局长的五大能力:规范执法能力、基层实战能力、突发事件处置能力、舆论引导能力和驾驭复杂局势能力。

实际上,适应形势变化亟须提高多种能力的又何止是公安局长们。每一位政府官员、每一位企业领导、每一位普通公民都面临着同样的选择:形势确实变化很大、很快而且不可逆转,要么适应,要么被适应。这种变化不仅影响了个人生活、企业生存,还会影响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甚至影响国家安全、国际秩序。于是,就有了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变化的根源在哪里?变化的走向如何?变化的规律能否被掌握?如何适应乃至引导这种变化?

2010年7月30日,《走进信息社会:中国信息社会发展报告2010》正式发布,为上述谜团揭开了面纱,并很快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这份报告对信息社会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套信息社会测评指标体系,对中国和各地区信息社会发展现状进行了定量测评,并初步得出了一些研究结论。报告传达的最重要的信息就是,人类已进入信息社会,中国正处在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加速转型期。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诸多的不适应,都与社会转型密切相关。能否适应并引导变化,关键取决于是否为信息社会做好了准备。发布会上有记者问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信息社会发展的,我回答说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于2005年正式成立,其研究的主线就是信息化如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从那时起我们一直都在为信息社会研究做着准备。正式启动“信息社会测评研究项目”,大约用了一年半的时间。

《走进信息社会:中国信息社会发展报告2010》仅是关于中国信息社会发展现状的初评报告和主要结论。报告发布后,有关领导和专家鼓励我们进一步完善出书,以期使研究成果发挥更大的效用。后来我们又用了近半年的时间,进一步完善了理论框架体系,并配合开展了一系列实地调研活动,丰富了专栏及案例内容,于是便有了本书的出版。

一、为什么要研究信息社会

粗略地看,研究信息社会至少有三个理由:

(1)人类已经进入信息社会,而我们对它还知之甚少,有太多的谜团需要破解。

(2)在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型过程中,新旧矛盾交织,机遇与挑战并存,诱惑与陷阱多多,稍不留神就会找不着北。

(3)一定会存在通往信息社会的最佳路线图,找到它就可以少走弯路,少摔跟头。

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技术革命推动社会变革的基本规律:先是新技术的出现,然后是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接下来是技术与产业创新扩散,进而引发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最终促成新的社会形态出现,人类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正如工业革命推动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一样,信息革命也正在引领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信息社会是技术革命与人类需求变化自然耦合的必然结果。工业社会进入后期之后,其带来的环境破坏、资源紧张、贫富分化等一系列问题迫使人类转而寻求新的发展方式,而信息技术的突变恰好适应了这种需求,并因其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和广泛的适用性而大行其道。二者的结合可谓是天造地设,水到渠成。与现代信息技术同时崛起的现代生物、纳米、航天、海洋等技术虽然重要,却不具备信息技术的高渗透和全覆盖等特征,分别可以成就一大产业,却无法全面改变社会结构和生产力属性。同时,这些技术能渐成气候,本身也得益于信息技术。因此,新的社会只能是信息社会而不能是生物社会或其他。

经意与不经意间,我们都能听到信息社会日行日近的隆隆脚步声:

1946年,世界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电子计算机爱尼克(Eniac)在美国问世。

1982年,微电脑开始大量进入学校和家庭

1993年,互联网开始商业化运行。

2003年,信息社会世界高峰会议在日内瓦召开。

2006年,联合国将每年5月17日确定为“世界信息社会日”。

……

从一些技术专家和未来学者意识到一个新的社会即将来临的那一刻起,关于信息社会发展的种种争议就再也没有停止过,迄今也没有多少得到公认的结论。仅在如何给这个新的社会起个恰当的名字方面,后工业社会、网络社会、知识社会、新经济时代、信息化社会等都曾经受到过热捧。在起点的确认方面,大家现在基本上认可工业社会是从1769年瓦特申请蒸汽机专利算起,但确定信息社会从哪里起步就不那么容易了。如果我们相信信息社会不是工业社会的高级阶段,而是一个与工业社会有着本质区别的新型社会形态,那就必须在特征判断方面给出明确的答案。

与工业社会发展进程一样,信息社会也不是一天内就建设完成的,而且也不可能所有国家同时跨入信息社会。那么如何划分信息社会发展阶段并准确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处的位置呢?工业社会存在了200多年,这方面的争论也持续了200多年。由此观之,我们似乎也不能指望人们能够很快地对信息社会达成共识。还有更多的问题在牵动着更多人的神经:未来信息社会发展的基本轨迹如何?我们应该做怎样的准备?哪些国家和地区、哪些企业和个人能在信息社会发展中受益并不断获得新的竞争优势?

所有这些问题都还没有标准答案,这反映了信息社会理论研究的滞后。所有关于这些问题的争议与探讨,最后都会指向一个目标——测评标准的设计。毋庸置疑,这是一个更具挑战性的难题。

对于中国而言,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信息社会发展规律更具有现实意义。我国《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的目标是:“为迈向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我们距离信息社会的目标还有多远?为实现目标我们应该如何准备?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正确理解和判断。我国是在工业化任务尚未全部完成的基础上开始信息化建设的,目前正处于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加速转型期。这一时期,既是发展黄金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在转型过程中,新的需求不断涌现,而旧的体制、观念、方法、思路仍在延续,问题、矛盾、冲突、对抗会集中体现,经济社会发展中会遇到一系列难以理解、看不明白的“怪现象”,政府、企业、个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不适应。在机遇与挑战面前,对现状与趋势的不同认识会产生不同的心态、不同的应对方式,最终导致不同的结果。加强信息社会理论研究,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于是,我们试探着开始了“信息社会测评研究”项目。我们期望此项研究能瞄准四个目标:一是理论探索——逐步形成信息社会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二是数据支撑——构建一个长期、实用的信息社会发展基础数据库;三是测评分析——定量测算信息社会发展水平,通过国际、地区间的比较分析,准确判断信息社会发展阶段和所处位置;四是决策支持——通过指标分析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既可以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也可以为企业、个人的发展起到导向作用。

二、什么是信息社会

认识信息社会,当然要从其定义与特征入手。在这方面,托夫勒、奈斯比特、丹尼尔·贝尔、卡斯特、尼葛洛庞帝等国际大师们都有过精彩的论述,我国学者也做过许多研究(可参考本书专题研究报告之《关于信息社会定义及特征的思考》)。

目前较为普遍接受的信息社会定义来自于2003年联合国信息社会世界峰会推出的《原则宣言》,即“以人为本、具有包容性和面向全面发展的信息社会。在此信息社会中,人人可以创造、获取、使用和分享信息和知识,使个人、社会和各国人民均能充分发挥各自的潜力,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提高生活质量”。从这个并不十分严谨的信息社会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它蕴涵的三重含义:其一,以人为本、包容性、全面发展是信息社会的基本原则;其二,信息社会是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其三,信息和知识成为信息社会最重要的资源。正因为这个定义的内涵比较清晰,也有助于进一步认清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所以我们在本书中也基本沿用了这一定义(可参考本书第一章《走进信息社会:理论与方法》)。

在实际研究中我们更多地参考了如下定义:所谓信息社会,是指以信息活动为基础的新型社会形态和社会发展阶段。这里所说的信息活动,简单地说就是与信息生产相关的活动,或从事信息加工、处理、传输、服务的活动。农业社会人们的主要活动就是农业活动或农业生产活动,工业社会人们的主要活动就是工业活动或工业生产活动。与此相对应,信息社会的主要活动就是信息活动或信息生产活动。“以信息活动为基础”就是指人们从事的活动从根本上讲主要是信息活动。在信息社会里,从工具上看,人们使用最多的是信息工具;从方式上看,主要是信息处理方式;从内容上看,主要处理的是信息。“以信息活动为基础”还有一个重要的表征,即主要从事信息活动的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增加,甚至成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信息社会里,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仍然很重要,但有两点重要变化:一是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的主要问题已经解决;二是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的工具、内容、方式也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信息化了,如扳道岔的工人可能只需要看着显示屏按一下键就可以了。

信息社会与工业社会的差异不仅要从定义上进行区别,而且更要从基本特征上进行界定。与工业社会相比,信息社会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都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在归纳概括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时,我们重点考虑了以下要素:一是其他机构和专家已有的研究成果,二是先行国家信息社会建设的进展、经验与趋势,三是据以进行测评和指导实践(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参见本书中的“专题研究”系列报告)。最终,我们将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概括为四个方面,即:知识型经济、网络化社会、数字化生活和服务型政府。

上述四个基本特征又各有一些表现特征:

(1)人力资源知识化、发展方式可持续、产业结构软化、经济水平发达是知识型经济的特征。在知识型经济中,高学历、高技能的知识型劳动者占比将逐步增大,社会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更加注重节能环保与研发创新,“软产业”比重与“软要素”含量增加,现代服务业高度发达。

(2)信息基础设施的完备性、社会服务的包容性、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是网络化社会的特征。与工业社会相比,网络化社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都将出现重大变化,社会包容日益受到关注,更加注重城乡、区域、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协调发展。

(3)生活工具数字化、生活方式数字化、生活内容数字化是数字化生活的特征。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和数字产品将成为多数人的生活必需品,数字家庭成为未来家庭的发展趋势,信息逐渐成为最主要的消费内容。

(4)科学决策、公开透明、高效治理、互动参与是服务型政府的特征。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政府决策更趋于科学化,政府运行更为公开透明,政府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网络使政民沟通渠道更加通畅和多元化,互联网成为政府与公众之间直接沟通的重要桥梁。

厘清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及其内涵,为进一步进行信息社会定量测评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中国离信息社会还有多远

对信息社会进行阶段划分并给出清晰的划分标准,有助于人们正确判断所处的位置和面临的任务,也是信息社会研究中的难点之一。这个问题解决不了,所有关于信息社会的讨论都无法真正深入下去,更无法使其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

在深入分析技术发展、社会特征演变规律和趋势的基础上,我们还注重对先行国家社会特征的考察,最终在报告中将信息社会发展大体上分成五个阶段,并给出了每个发展阶段其信息社会总指数(ISI)变化的参考值,即起步期(ISI值在0.3以下)、转型期(0.3~0.6)、初级阶段(0.6~0.8)、中级阶段(0.8~0.9)、高级阶段(0.9以上)。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信息社会发展将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面临不同的任务和问题。

据此,我们构建了信息社会测评模型,并对中国信息社会发展现状进行了实际测算,提出了10个基本判断:

(1)2010年中国信息社会指数为0.3929,整体上正处于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加速转型期。

(2)上海、北京两地信息社会指数自2008年起超过0.6,作为第一梯队率先进入信息社会初级阶段。天津、浙江、广东、江苏等地有望在“十二五”期间全面完成进入信息社会的准备。全国信息社会总指数有望在2020年左右达到0.6。

(3)主要信息技术扩散总体进入加速期,互联网、移动电话、家用电脑、数字电视等在“十二五”期间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4)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为信息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5)服务型政府建设开始起步,电子政务在信息公开、在线办事、公众参与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

(6)公众是信息社会发展的最大受益者,信息社会发展正在塑造着全新的工作、学习与生活方式。

(7)数字鸿沟问题不容忽视,不能单纯依赖市场力量化解,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长期共同努力。

(8)经济不是决定信息社会发展水平的唯一因素,落后地区如能抓住信息技术革命的机遇,应对得当,有可能实现赶超。

(9)资费水平依然偏高,影响了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效果,成为信息社会发展的巨大阻力。

(10)信息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大力推进知识型经济建设,亟须在产业结构调整、人力资源建设、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本书第二章《理想与现实:转型期中国信息社会发展的主要结论》中对上述判断进行了解剖。第三章至第六章分别从知识型经济、网络化社会、数字化生活、服务型政府四个方面,对我国信息社会发展现状进行了测评和分析。第七章对先行国家信息社会建设经验进行了总结,以期能在比较中更好地选择合适的发展路径。

四、中国如何建设信息社会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加速转型的历史时期,信息技术应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将开始从量变走向质变。在转型过程中,我们要完成工业化与信息化双重任务,为全面建设信息社会打下坚实基础。顺利实现转型,需要适应信息社会发展规律,以变应变,采取更加积极、丰富、有弹性的策略与手段。

针对转型期如何促进中国信息社会建设健康有序发展,本书第八章提出了“一揽子”政策建议。基本思路是瞄准“知识型经济、网络化社会、数字化生活、服务型政府”四大目标,选准四个着力点:一是完善发展环境,建设信息社会;二是打造知识型经济,促进跨越发展;三是建设网络化社会,实现包容发展;四是构建服务型政府,促进政治文明。在每一个着力点上,分别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的若干关键任务,并对每一项关键任务提出了可以立即着手的几件事(也就是所谓的“抓手”)。

中国信息社会建设政策建议一览表

续表

续表

上述一揽子政策建议,可以概括为中国推进信息社会建设的“41450”行动纲要,即:4个着力点,14项关键任务,50个“抓手”。

尾声

上述建议主要是从国家层面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的一些参考意见。企业和个人需要做好哪些准备,也可以从信息社会研究和对实践的观察中得到一些启示。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大批传统企业步履维艰,而阿里巴巴、百度、华为等新兴企业却如日中天;同样在做家电连锁销售,国美伤痕累累,苏宁却日渐强盛;同样在生产牛奶,三鹿被遗弃了,三元却赢得了尊敬。我们也可以看到,面对信息社会,一些人如鱼得水,另一些人却被湮没了。

无论是从全球还是从一国内部看,国家、企业和个人在转型过程中都可能被划入以下类别:

(1)成功者:顺势而为,先人一步,尽享信息革命红利;

(2)探索者:创新求变,会有失败但最终会成功;

(3)逐浪者:随波逐流,随遇而安,走到哪儿算哪儿;

(4)瞎撞者:寄希望于撞大运,偶尔或有惊喜发现,但难以持久;

(5)迷失者:价值缺失,以丑为美,常因触及道德与法律底线而被遗弃;

(6)牺牲者:因外界的无良或不良行为而无辜受害。

信息社会已经来临,如果我们希望有一个好的结果,就得更加积极地做好准备。

张新红

2011年1月18日于北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