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风湿寒性关节或肌肉痛临证选穴小结

风湿寒性关节或肌肉痛临证选穴小结

时间:2023-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风湿寒性关节或肌肉痛为针灸科临床常见之症,其病变局部或为寒凉,或为酸痛,或为重胀,症状不一而足,其临证选穴也或为繁复,或为简约,现把笔者在临证中常用的治疗此证的针灸选穴予以小结,以为临证之参考。凡属四肢关节风湿证,绝大部分在同侧的肓俞上下都有压痛反应。重视中脘穴在治疗全身风湿寒性关节或肌肉痛方面的作用。

风湿寒性关节或肌肉痛为针灸科临床常见之症,其病变局部或为寒凉,或为酸痛,或为重胀,症状不一而足,其临证选穴也或为繁复,或为简约,现把笔者在临证中常用的治疗此证的针灸选穴予以小结,以为临证之参考。

(一)全身选穴

(1)膏肓俞:临证常用灸法。实践证明,用此法对风湿寒性之背肘膝关节痛等皆有佳效。

(2)身柱穴:亦常用灸法治疗背寒肢冷证。效佳。

(3)大包穴:此为脾之大络,统络阴阳诸经、灌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其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皆纵。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大包可治常见部位之扭伤。

(4)肓俞穴:肓俞穴是临床检查风湿的反应点。凡属四肢关节风湿证,绝大部分在同侧的肓俞上下都有压痛反应。这与肓俞是冲脉与足少阴之交会穴有关。因冲脉是“十二经脉之海”,与各经均有联系,肾为先天之本,正虚邪中经络而内应于外,故肓俞有压痛可知风湿未解。

(5)重视中脘穴在治疗全身风湿寒性关节或肌肉痛方面的作用。风湿寒性病症,其发病往往是中土虚弱,气血生发不足,复因久处潮湿寒冷之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临证灸中脘,可健脾合胃,鼓舞脾胃中焦之气,使气血能迅速的溜灌四肢百骸,以此祛风除湿,达到治疗目的。历代医家都重视此穴在治疗风湿寒性病症方面的作用。

(二)局部选穴

(1)颈部:承浆。此穴传统亦可治颈部之疾,此穴可将头面多余之水液导入体内,可化颈部水湿之邪。特别是炎夏空调病之颈部不适,用承浆最宜。

(2)肩井穴处酸痛:选委中穴或委阳穴刺络拔罐。点按或针刺天 髎穴。凡是人体“髎”字头的穴位皆可导体表之液到体内,都擅化水湿。

(3 )肩关节:肩髎(也是“髎”字头经穴,可导肩部水湿入体内,故取之)、丰隆、阳陵泉、条口。

(4)上臂酸痛:支沟、三间。

(5)前臂冷痛:外关+内关互相透刺。

(6)臂寒:尺泽、神门。

(7)腰坐如水:阳辅穴。

(8)腰以下寒湿证:灸阴市。

(9)两腿如冰:阴市、承山、条口。

(10)足寒如冰:肾俞,亦可用然谷穴(用灸法)。

(11)足绗寒:复溜、申脉、厉兑。

(12)腰背尻臀阴寒大痛:承扶。

(13)颈肩腰腿寒性痛:后溪、昆仑、大椎。

(14)祛湿止痛:中脘、足三里、三阴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