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有抗原刺激淋巴细胞免疫分析正常

有抗原刺激淋巴细胞免疫分析正常

时间:2022-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黏膜免疫系统,亦称黏膜相关淋巴组织,主要指弥散分布于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处黏膜及黏膜下的淋巴细胞。其中,黏膜上皮和分布于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的各种外分泌腺、泌乳期的乳腺等参与固有免疫。

黏膜免疫系统(mucosal immune system,MIS),亦称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l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主要指弥散分布于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处黏膜及黏膜下的淋巴细胞。其中,黏膜上皮和分布于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的各种外分泌腺、泌乳期的乳腺等参与固有免疫。

人体黏膜的表面积约400m2,是病原微生物等抗原性异物入侵机体的主要门户,故MIS是人体重要的防御屏障。MIS是脊椎动物进化出的第一种能发生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系统,其内淋巴细胞约占全身淋巴细胞总数的3/4。

(一)淋巴细胞

MIS内淋巴细胞数量具有抗原依赖性:无抗原刺激下,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过强抗原刺激下,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增加;适量抗原刺激下,淋巴细胞增殖数量远超过脾和淋巴结。MIS富含T细胞,后者不仅分布于有组织结构的淋巴组织(如MALT),还散在分布于黏膜固有层和上皮内。

1.固有层T细胞 此类T细胞中CD4与CD8者的比例约3∶1,且多具有记忆表型(如人CD45RO),并表达归巢相关分子(如CCR9、整合素α4∶β7)和促炎细胞因子受体(如CCL5等)。此类T细胞在抗原刺激后增殖能力减弱,但能产生大量细胞因子(如IFN-γ、IL-5、IL-10等)。

2.上皮内淋巴细胞(intraepithelial lymphocyte,IEL) 位于黏膜上皮细胞之间。正常小肠每100个肠上皮细胞内即有10~15个淋巴细胞,是体内数量最大的淋巴细胞群体。约90%IEL是T细胞,其中80%T细胞为CD8。与固有层淋巴细胞相同,IEL呈活化表型,其胞质颗粒内富含穿孔素和颗粒酶。大多数IEL的TCR多样性较少,在局部仅针对少数几种抗原。小肠IEL表达CCR9和αE∶β7整合素,与黏膜上皮细胞表面的配体E选择素相互作用,可能介导IEL在黏膜组织定居。

(二)主要类型

根据形态、结构、分布和功能,MIS可分为两类。

1.有结构的组织 如GALT、BALT和NALT,是应答诱导部位,抗原由此进入MIS,被APC捕获、处理并提呈给T细胞,或直接被B细胞识别,引发免疫应答。有结构的MIS结构与功能如下所述。

(1)鼻咽或鼻相关淋巴组织(nasopharynx or nose-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NALT):由咽扁桃体、腭扁桃体、舌扁桃体及鼻后部其他淋巴组织共同组成韦氏环(Waldeyer’s ring),其主要作用是抵御经空气传播的病原微生物的感染。结构与淋巴结的结构相似,由淋巴滤泡及弥散的淋巴组织组成,表面覆盖有上皮细胞,但缺乏被膜和输入淋巴管。抗原和异物陷入淋巴上皮隐窝中,然后被送至淋巴滤泡。淋巴滤泡主要由B细胞组成,占淋巴细胞总数的40%~50%。滤泡生发中心是抗原依赖性B细胞区域。

(2)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bronchus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BALT):主要分布于支气管上皮下,其结构与NALT相似,由组成滤泡的淋巴细胞团聚集构成。抗原被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摄取,通过APC及膜细胞将抗原转输给淋巴细胞。

图1-4 Peyer斑结构

(3)肠相关淋巴组织(gut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GALT):位于肠黏膜下,GALT的主要作用是抵御侵入肠道的病原微生物感染,包括Peyer斑(Peyer’s patch,PP)、阑尾(appendix)和孤立淋巴滤泡(isolated lymphoid follicle,ILF)。Peyer斑和ILF通过淋巴管道与肠系膜淋巴结相联系。①Peyer斑:属小肠黏膜淋巴滤泡组织,淋巴细胞在小肠固有层聚集并形成圆顶状凸向肠腔。Peyer斑的组成为淋巴滤泡(其内可见生发中心)、T细胞区和圆顶区,位于肠上皮下,由DC、T细胞和B细胞构成(图1-4)。Peyer斑由一层滤泡相关上皮细胞(follicleassociated epithelium,FAE)将其与肠腔隔离。FAE主要由肠上皮细胞构成,少数特化的上皮细胞形态和功能改变,即M细胞(microfold cell,微皱褶细胞)。M细胞是一种特化的抗原转运细胞,无微绒毛,且不能分泌消化酶和黏液,其肠腔面亦缺乏厚层的糖被(glycoca-lyx),这些结构特点使其很容易与小肠腔内微生物和颗粒接触,肠腔中抗原由此进入Peyer斑。细胞基底部质膜内凹形成口袋,内含T细胞、B细胞、Mφ和DC。M细胞可通过吸附、胞饮和内吞等方式摄取肠腔内抗原性异物,并以囊泡形式转运给口袋内的DC,经DC转运至黏膜下有结构的淋巴组织。其中B细胞在Th细胞辅助下分化为幼浆细胞,后者经淋巴细胞再循环途径,大部分返回至肠黏膜固有层并转变为浆细胞。肠黏膜固有层浆细胞主要产生IgA,后者与肠黏膜吸收细胞基底面或侧面上的膜表面相应受体结合,并经胞吐转运过程分泌至小肠黏膜表面,形成大量分泌型IgA(secretoryIgA,sIgA),从而执行黏膜免疫应答。部分幼浆细胞可经血液循环进入唾液腺、呼吸道黏膜、女性生殖道黏膜和乳腺等部位,产生sIgA,发挥相似的免疫作用,使肠道免疫成为全身免疫的一部分(图1-5)。某些肠道致病菌(如沙门菌、霍乱弧菌等)可黏附于M细胞上,损伤M细胞并侵入机体。②孤立淋巴滤泡(ILF):小肠和大肠肠壁内存在肉眼可见的孤立淋巴滤泡。孤立淋巴滤泡也由上皮细胞、M细胞将其与肠腔隔离,但滤泡内主要由B细胞组成,且在个体出生后才发育。

图1-5 M细胞功能

2.弥散淋巴组织 广泛分布于黏膜固有层中,是应答效应部位,浆细胞和致敏淋巴细胞通过归巢迁移至弥散淋巴组织,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此发挥生物学功能。

(三)主要功能

1.黏膜局部防御 MIS在肠道、呼吸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构成了一道免疫屏障,是参与局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在黏膜局部抗感染免疫防御中发挥关键作用。

2.产生sIgA sIgA在抵御消化道和呼吸道病原体侵袭中发挥关键作用,也是使婴儿通过母乳获得被动免疫的关键成分。

(1)肠腔黏膜表面积极大,可产生大量sIgA,正常成年人每天约分泌3g,占输出抗体总量的60%~70%。MIS的IgA分泌量明显高于其他免疫组织的原因为:①产生IgA的B细胞趋向定居于集合淋巴滤泡和固有层;②与其他淋巴组织相比,集合淋巴滤泡含更多可产生大量IL-5(sIgA增强因子)的Th细胞。

(2)黏膜B细胞产生的sIgA借助J链形成二聚体,后者一旦分泌至固有层,即由分泌片经上皮细胞转运至肠腔。分泌片由黏膜上皮细胞合成并表达于基部和侧部表面,sIgA二聚体在黏膜上皮与膜结合型分泌片形成共价复合物,继而被上皮细胞摄入并转运至固有层表面,然后分泌片的胞外区水解,跨膜区附于上皮细胞表面,同时释放sIgA至肠腔。

3.口服抗原介导免疫耐受 口服蛋白抗原刺激MIS后,常导致免疫耐受,其机制如下。

(1)旁观者抑制(bystander suppression),即通过诱导对无关抗原的耐受而抑制针对另一个抗原的适应性免疫应答。口服抗原可诱导Treg细胞活化,并分泌TGF-β、IL-10等,后者可非特异性抑制B细胞增殖。

(2)口服大剂量抗原常致T细胞克隆失能。口服耐受可阻止机体对肠腔内正常菌群产生免疫应答,而这些菌群乃机体正常消化和吸收功能所必需。口服抗原介导的免疫耐受具有明显的应用前景,如借助旁观者效应,将无关抗原诱导的Th3细胞输入病变位置,从而治疗相应疾病;通过口服特定自身抗原成分,可建立对该抗原的特异性无反应性,从而为治疗某些自身免疫病提供新途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