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临床调查研究

临床调查研究

时间:2022-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按照CCMD-2-R的诊断标准,躁狂症149例,其中单次发作躁狂92例,反复发作躁狂57例;双相心境性精神障碍躁狂相103例,其中以抑郁相首发者68例,以躁狂首发者35例。研究对象就是68例以抑郁为首发的双相心境障碍患者。

(一)“软双相抑郁”的对照比较研究

调查对象为2000年1月1日至2002年7月1日出院的抑郁发作的病人。共218例。在这些病人中,按照CCMD-2-R的诊断标准,抑郁症171例,其中单次发作抑郁116例,反复发作抑郁55例;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相47例,其中以抑郁相首发者30例,以躁狂首发者17例。研究对象就是30例以抑郁相首发的双相情感精神障碍者,对照组就是55例反复发作抑郁症。

30例研究组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17~62岁,平均(32.4±13.7)岁;病程0.5~24个月,平均(6.3±6.9)个月。55例对照组男性21例,女性34例,年龄18~73岁,平均年龄(47.7±14.2)岁;病程3~30年,平均(9.2±6.8)岁。一般情况见表7-3。

表7-3 双相抑郁与反复发作抑郁一般资料与临床资料的对照比较

反复发作抑郁症的入组标准是:①符合CCMD-2-R的临床诊断标准;②发作次数3次以上;③病程3年以上。

调查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人口学资料、一般资料、家族史、首次发作抑郁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情况。并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处理和比较。

1.在表7-3中发现,双相抑郁的年龄、发病年龄、病程都明显低于反复发作抑郁症,说明双相抑郁症发病年龄早、病程也比较短,自然,年龄也就显得小。其中发病年龄是一个值得参考的重要信息。

2.在一般人口学资料的比较中还发现,双相抑郁症的病人家族史与反复发作抑郁症相比有显著性差异,无论是以一级亲属还是一、二级亲属来界定家族史,都有这种现象,可见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婚姻虽然也有差别,可能与年龄有一定的关系。而个性却没有显示两组之间的差异。见表7-3。

3.在临床资料中发现,双相抑郁症的首次病程<3个月与对照组有显著性的差异,提示双相抑郁症在首次发作时可能很少病人会持续3个月的时间。但是双相抑郁在首次发作时生物症状的条目明显多于反复发作抑郁症。其中用过3种药物可能与病程以及治疗方法有关,两组也显示有显著性的差异。见表7-3。

(二)转化为躁狂的抑郁与反复发作抑郁的对照研究

调查对象为全军精神卫生中心2000年1月1日至2002年7月1日出院的躁狂发作的病人以及目前在院的躁狂病人。共252例。在这些病人中,出院病人230例,在院病人22例。按照CCMD-2-R的诊断标准,躁狂症149例,其中单次发作躁狂92例,反复发作躁狂57例;双相心境性精神障碍躁狂相103例,其中以抑郁相首发者68例,以躁狂首发者35例。研究对象就是68例以抑郁为首发的双相心境障碍患者。当时均以抑郁就医,因为当时仅为抑郁,而现在是双相障碍,故称之为“软双相”。

68例“软双相”性抑郁中,男性24例,女性44例。年龄16~69岁,平均(31.4 ±14.5)岁;病程0.5~25年,平均(5.6±6.2)年。有家族史(家族中一级、二级亲属)者20例,无家族史者48例。性格外向者32例,内向者36例。25岁以前发病者44例,25岁以后发病者24例。68例“软双相”性抑郁病人在转相的过程中依然服用各类抗抑郁药物者(称为“药物转相”)29例,转相前没有服用抗抑郁药物达1个月以上者(称为“自然转相)39例。

反复发作抑郁症的入组标准是:①符合CCMD-2-R的临床诊断标准;②发作次数3次以上;③病程3年以上。55例对照组男性21例,女性34例,年龄18~73,平均年龄(47.7±14.2)岁;病程3~30年,平均(9.2±6.8)年。有家族史者12例,无家族史者43例。性格外向者13例,内向者42例。25岁以前发病者11例,25岁以后发病者44例。一般情况见表7-3

调查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人口学资料、一般资料、家族史、首次发作抑郁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情况。并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处理和比较(表7-4)。

表7-4 软双相抑郁与反复发作抑郁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的对照比较

(续 表)

(1)用中位数做成四格表后所得结果

(三)抑郁首发的双相心境障碍与反复发作抑郁的回顾性对照研究

调查对象为2000年1月1日至2002年7月1日全军精神卫生中心出院或在院的98例符合研究标准的软双相心境障碍患者。诊断标准均符合CCMD-3以及DSM-Ⅳ的双相障碍诊断标准,其中以抑郁相首发、目前是躁狂者68例,以抑郁相首发者、目前是抑郁者30例。98例中,男性38例,女性60例。年龄16~69岁,平均(31.7±13.9)岁;病程0.5~25个月,平均(5.8±6.4)年。发病年龄6~65岁,平均(25.8±11.4)岁。

对照组是同期住院反复发作抑郁症,入组标准是:①符合CCMD-3的复发性抑郁诊断标准;②发作次数3次以上;③病程3年以上。55例对照组男性21例,女性34例,年龄18~73,平均年龄(47.7±14.2)岁;病程3~30年,平均(9.2±6.8)年。一般情况见表7-5。

表7-5 双相障碍与反复发作抑郁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的对照比较

(续 表)

(1)用中位数做成四格表后所得结果;(2)一、二、三级家族史

调查方法:①调查的质量控制:由研究者对此期间的所有心境障碍出院和住院的病人进行检索,在此基础上进行双相障碍的进一步筛选,使用的诊断标准是CCMD-3以及DSM-Ⅳ。对诊断可靠的双相障碍再进行1次筛选,要求是必须以抑郁为双相障碍的首发症状。最后的筛选是进行资料的完整性评估。②调查内容:对最后符合研究标准、资料完整的病人进行资料回顾性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人口学资料、一般资料、家族史、首次发作抑郁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情况。③调查统计分析:应用SPSS.11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比较、以及回归分析。

一般资料以及临床资料比较:结果发现,双相患者的年龄、发病年龄以及病程都比反复发作性抑郁小或短,而且未婚者、个性外向者明显比对照组多,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双相障碍的首发抑郁与反复发作的抑郁相比,首次病程<3个月、严重程度(HAMD的中度以上)重、精神病性症状者明显多,差异有显著性,特别是双相病人的首发抑郁中,生物症状,如失眠、早醒、食欲下降、体重降低等显著多于反复发作抑郁。而用过3种药物者则显著性的低,说明双相病人的抑郁表现可能与反复发作性抑郁有差别。

回归分析:将是否为转相(双相=1,反复发作性抑郁=0)为因变量,将性别、发病年龄、病程、文化、婚姻、个性、家族史、一二级家族史、首次病程<3个月、严重程度>3分、精神病性、用过3种药物、非典型性、生物性症状条目、自杀或自杀意念、联合心境稳定药16个因素做自变量,在α=0.05的水平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见表7-6,提示总病程长、个性(外向)、一二级家族史、首次病程少于3个月、生物性症状条目对软双相呈阳性效应,而发病年龄、抑郁病程、家族史、用过3种药物对软双相有负性效应表7-6。

表7-6 转相发生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模型

该表中除了病程是目前指标外,其他指标均为首次发作时的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