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1)维持呼吸道通畅。
(2)保持局部敷料的清洁、干燥,避免感染。
【用物】
(1)消毒治疗盘内装:无菌棉球、止血钳2把、型号合适的灭菌金属气管内套管、无菌生理盐水1瓶、无菌纱布、切口纱布、气管套管固定寸带、无菌手套、0.5%碘伏、剪刀备用。
(2)小刷子、纱布条。
(3)吸引器设施1套。
(4)供氧设施1套。
【操作方法】
(1)核对床号、姓名、评估病人情况,向病人及家属做好解释,取得配合。
(2)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至病人床边。
(3)协助病人仰卧位,去枕或低枕(颅内压高者禁用)。
(4)室内湿度在50%以上,室温在21℃左右。
(5)先吸引分泌物,将内套管内的痰液抽吸干净,并观察套管是否通畅,注意分泌物性质,若分泌物黏稠,可加强套管内滴入药物或经套管雾化吸入以稀释痰液。
(6)用左手的拇指及示指将外套两侧的拨板固定,以右手将内管开关逆时针方向旋转90°,轻轻取出内套管,置于换药碗内,先吸尽外套管内的痰液,然后将灭菌的气管内套管重新插入,将内套管开关依顺时针方向旋转,牢牢锁在外套管上,继续观察病人呼吸情况是否顺畅。
(7)以碘伏棉球由内而外消毒管气切口,再以生理盐水棉球擦净。
(8)切口周围用纱布围绕。
(9)剪掉脏的颈部系带,重新用干净寸带固定在颈部。
(10)用沾过盐水的纱布轻盖于气管切口外。
(11)向病人及家属交待有关注意事项。
(12)整理用物,将内套管送消毒供应中心灭菌后备用。
(13)询问病人需要,协助取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
(14)处理用物,洗手,取口罩。
(15)做好记录,记录病人痰量、黏稠度、气管切口的情况,有无出血或结痂红肿。
(16)脱管的紧急护理。套管自切口脱出称脱管,脱管的体征是患者重新出现呼吸困难,或者突然发出哭声或声音,以棉丝放在套管口不见有气息出入。一旦判断为脱管时,立即通知医师,可先试行双手执套管底板将套管顺其窦道送回,若有阻力时,应将套管拔掉,取床旁血管钳沿切口插入,直至气管内,并用止血钳将切口左右撑开,呼吸得以缓解,并应迅速通知医师,重新插入套管。插入外管时,应将管芯放入外管中,作为导引。若病人窦道未形成时,则协助医师立即先行气管插管缓解病人缺氧症状后,然后请耳鼻喉科医师协助重新更换气管切开套管。
(17)拔管护理。当原发疾病治愈,病人可经喉正常呼吸时,即考虑拔管。先堵管24~48h观察,如患者呼吸平稳、发声好、咳嗽排痰功能佳,即可将套管拔出,切口处用蝶形胶布拉拢粘合,不必缝合,然后盖以无菌纱布,待自然愈合。
【注意事项】
(1)每日更换纱布垫1次,灭菌内套管每6~8小时更换1次,若气管内有干痂、分泌物稠厚又多时、气管套管周围的敷料有痰液或血液污染,应及时予以更换。
(2)观察气管切口周围伤口是否有红、肿、异常分泌物、出血等,并询问病人是否发热、疼痛,如有必要应通知医生。
(3)专人护理:气管切开后,套管通畅与否为治疗的关键。成人一旦切开气管后,出现说话表达能力差不能及时主诉病情;小儿若无照顾,可能由于分泌物或被服将套管堵住,仍有窒息的危险,故应有专人护理。
(4)病人入睡时,勿使被子蒙住气管切口或滴药下去,以防呛咳或窒息。
(5)外管在手术后1周内,如无特殊需要,不宜更换。因切口窦道尚未形成,取出后不易放回。万一需要换时,应准备好气管切开包,拆除缝线以拉钩拉开切口,更换外管。
(6)注意调整套管系带的松紧,松紧度以带子与颈部间可放入一手指为宜,经常观察颈部皮肤受压情况。太松时套管可于咳嗽时脱出切口,太紧患者不舒适。术后皮下出现气肿的患者,于气肿消退后要及时调整松紧。
(7)长期带管者,拔管前应做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若器官切口内有肉芽肿应先予以摘除后再堵塞,拔管最好在上午,以便日间观察。
(8)定期留痰及切口分泌物做培养及药敏试验,根据培养结果及时调整治疗。
(9)观察患者颈部位置和套管位置,保持套管在自然正中位,以防位置不正,套管末端压迫气道壁,造成气道损伤出血及窒息。
(10)协助患者床旁行X线胸片检查,以确定气管套管的位置,排除气胸或纵隔气肿,以及偶见的肺部并发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