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调理脾胃剂

调理脾胃剂

时间:2022-03-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蛋白尿或伴水肿的患者,由于脾气虚弱,运化失司,以致湿浊潴留体内而泛溢为患。调理脾胃不仅可消除呕恶、腹泻之症,同时也利于健脾运水而消肿。本方甘温益气补中兼以理气降逆,用于调理脾胃、降逆止呕常收卓效。对蛋白尿患者证属脾之气阴两虚,兼夹水湿者,宜选本方。[运用体会]本方适宜于蛋白尿患者湿热中阻、胃失和降而致的呕恶症。[运用体会]蛋白尿患者之呕恶症,属于寒热互结,中焦痞塞,升降失常所致者,可选用本方。

蛋白尿或伴水肿的患者,由于脾气虚弱,运化失司,以致湿浊潴留体内而泛溢为患。倘若湿困脾土,阻于中焦,上干犯胃,则胃失和降而出现呕恶、纳差之症,剧者,呕恶频作,药食难进。脾不运湿,升清无权,水走肠间,则便溏甚或腹泻。调理脾胃不仅可消除呕恶、腹泻之症,同时也利于健脾运水而消肿。

由于湿浊有寒化、热化之分,有夹痰兼虚之别,因而临证当根据证候的需要,选用相宜的调理脾胃剂。若水肿明显者,还应配用利水药。

香砂六君子汤

《时方歌括》

[药物组成]木香 砂仁 党参 白术 茯苓 法半夏(或姜半夏) 陈皮 甘草

[方解]香砂六君子汤是在四君子汤健脾养胃的基础上,增木香、砂仁、半夏、陈皮理气化痰、醒胃降逆之品组合而成。

[运用体会]适宜于蛋白尿患者证属脾胃虚弱,兼夹寒湿,症见呕恶频繁、纳呆者。其辨证要点为口不渴,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腻而润。本方甘温益气补中兼以理气降逆,用于调理脾胃、降逆止呕常收卓效。若患者痰盛,宜用法半夏;若呕吐较盛,宜用姜半夏,用量3~9克。

参苓白术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药物组成]人参 茯苓 白术 山药 扁豆 莲子 薏苡仁 砂仁 桔梗 甘草 陈皮 大枣

[方解]本方以四君子平补脾胃之气为主,配以薏苡仁、扁豆、山药之甘淡,莲子之甘涩,白术既可健脾,又渗湿止泻。陈皮、砂仁芳香理脾。桔梗为肺经引经药,载药上行,达于上焦而益肺。诸药合用,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运用体会]

1.本方是脾的气阴双补之剂,并兼能和胃渗湿止泻。对蛋白尿患者证属脾之气阴两虚,兼夹水湿者,宜选本方。其临床表现为倦怠乏力,饮食不消,口干,可伴轻度水肿,便溏或腹泻,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欠润,脉沉细。本方证脾之阴虚乃久泻所致,方中配有健脾养阴之山药、扁豆、莲子,全方健脾而不燥,养阴而不腻,且兼淡渗利湿止泻,收效甚捷。

2.本方煎汤时浓煎效更佳。

苏叶黄连汤

《温热经纬》

[药物组成]紫苏叶 黄连

[方解]紫苏叶系芳化理气醒胃之品,黄连以清胃热止呕见长,合而用之,共奏清热化湿,和胃止呕之功。

[运用体会]本方适宜于蛋白尿患者湿热中阻、胃失和降而致的呕恶症。其辨证要点为舌苔黄腻,口苦口黏。投以本方则效如桴鼓。方中黄连用量为3~10克。紫苏叶、紫苏梗可同用,紫苏梗长于畅中理气止呕。若大便干结者可加大黄适量以通腑泄浊。遇呕恶频作,药难受纳者,可浓煎频频呷服。

黄连温胆汤

《六因条辨》

[药物组成]黄连 竹茹 枳实 法半夏(或姜半夏)陈皮 生姜 茯苓 甘草

[方解]方中以二陈汤为基础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增黄连、竹茹清胃止呕,全方共成清化痰热、和胃止呕之剂。运用本方时,黄连的用量为3~10克,因量大久用有伤胃之弊。患者痰盛宜用法半夏,呕吐甚者宜用姜半夏。

[运用体会]本方适宜于蛋白尿患者痰热中阻而致的呕恶之症。临床症见患者呕恶频作,口干、口苦发黏,纳少,形体偏胖,痰较多,质黏而不易咳出,便秘,苔黄腻,脉滑数。伴有大便干结者,宜加大黄适量。

橘皮竹茹汤

《金匮要略》

[药物组成]橘皮 竹茹 生姜 人参 大枣 甘草

[方解]橘皮、生姜理气和胃降逆,竹茹清胃止呕,人参、大枣、甘草益气补虚。全方共奏益气清热,和胃降逆之功。

[运用体会]本方适宜于蛋白尿患者之呕恶,证属胃虚夹热,和降失司者。临床症见呕恶纳呆,虚烦不安,少气,手足心热,口干渴,少苔,脉虚数。本方力较平和,补中益气与清胃理气降逆并进,疗效可靠。

旋覆代赭汤

《伤寒论》

[药物组成]旋覆花 赭石 法半夏(或姜半夏) 人参生姜 大枣 甘草

[方解]旋覆花消痰下气散结,赭石重镇降逆,半夏、生姜辛温而散,涤痰散饮,开心下之痞结。人参、大枣、甘草补脾胃之虚。诸药配合,除痰下气,消痞除噫。

[运用体会]本方适宜于蛋白尿患者之呕恶,证属脾胃气虚,兼夹痰湿者。临床症见呕恶或呃逆,胃脘痞硬,痰多,苔白滑,脉濡。

半夏泻心汤

《伤寒论》

[药物组成]半夏 黄连 黄芩 甘草 干姜 人参大枣

[方解]半夏辛开散结,降逆止呕,干姜温中祛寒,黄芩、黄连苦寒泄热,人参、大枣、甘草补益中气,全方辛开苦降,寒热同调,补泻兼施。

[运用体会]蛋白尿患者之呕恶症,属于寒热互结,中焦痞塞,升降失常所致者,可选用本方。临床症见心下痞满,呕恶纳少,心烦,肠鸣下利。药后多痞消呕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