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口服降糖药有哪些种类

口服降糖药有哪些种类

时间:2022-03-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市场上口服降糖药很多,但概括起来分为磺脲类、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药、非磺脲类胰岛素促进药、胰岛素增敏剂等。磺脲类降糖药主要作用是通过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而降糖。适用于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对正常血糖无影响。因此,禁用于胃肠道疾病患者、身体消瘦者、有严重并发神经病变和糖尿病足及妊娠期妇女和哺乳期妇女。胰岛素增敏剂的优点是该药直接作用于糖尿病的病理因素,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市场上口服降糖药很多,但概括起来分为磺脲类、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药、非磺脲类胰岛素促进药、胰岛素增敏剂等。

(1)磺脲类:是用得较早的一类降糖药,第一代有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等,因其服用剂量大,降糖作用弱,不良反应大,临床上基本被淘汰。第二代有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美脲等,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和普通。磺脲类降糖药主要作用是通过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而降糖。应用此类药的前提条件是患者胰岛细胞有一定的功能,即是指2型糖尿病轻、中度患者。磺脲类降糖药的优点是此类药降糖作用强,降糖时间快,部分药价格低廉,易被患者接受等。磺脲类降糖药的缺点是药降糖作用依赖血糖浓度,容易低血糖,易导致腹型肥胖;增加胰岛B细胞负荷,导致胰岛功能衰竭;长效药导致严重的低血糖难以纠正等。应用此类药物应注意其肾毒性,每个药各有特点,如格列喹酮只有5%肾代谢,肾毒性小;格列吡嗪作用时间短,低血糖发生概率小,适合老年人;格列齐特有改善微循环作用等,临床上可根据患者的胰岛功能状况和个体特点选择,一般以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

(2)双胍类:第一代药物是苯乙双胍,容易导致乳酸性酸中毒,病死率达80%以上,已淘汰。第二代药物是二甲双胍。双胍类降糖可增加外周组织如肌肉、脂肪等对糖的作用,抑制糖异生和糖原分解;减轻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等作用。适用于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对正常血糖无影响。双胍类降糖药的优点是可以促进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缺点是对胃肠道刺激大,易引起胃肠道和消化道不良反应;易导致消瘦,导致营养不良,使身体抵抗力下降。因此,禁用于胃肠道疾病患者、身体消瘦者、有严重并发神经病变和糖尿病足及妊娠期妇女和哺乳期妇女。临床应用应注意,此类药应用剂量过大可引起乳酸性酸中毒,肾功能不全者应不用或禁用。

(3)α-糖苷酶抑制药:主要包括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属于抗高血糖剂。

降糖原理为糖类的吸收要靠小肠黏膜刷状缘的α-糖苷酶,才能分解为单糖而吸收入血。α-糖苷酶抑制药即是抑制这一类作用,可延缓糖类的吸收而起到降糖作用,适用于餐后血糖高者。α-糖苷酶抑制药的优点是安全可靠,可降低餐后血糖等。α-糖苷酶抑制药的缺点是可引起胃肠道反应如腹胀等;引起四肢消瘦、营养不良等。临床应用应注意必须与进餐同时服用,不进食糖类则不起作用。单用一般不会引起低血糖,联合其他药应用一旦出现低血糖应直接口服葡萄糖或静脉注射葡萄糖,进食一般无效。

(4)非磺脲类胰岛素促进药:主要包括瑞格列奈、那格列奈。该药不增加胰岛细胞负担,属快速胰岛素分泌剂。非磺脲类胰岛素促进剂的降糖原理与磺脲类药相似,但化学结构中没有磺脲类部分,促胰岛素分泌快而短暂,模拟胰岛素分泌。主要应用于控制餐后高血糖。非磺脲类胰岛素促进药的优点是不增加胰岛细胞负担、无低血糖反应、不进食不服药等。缺点是价格高,患者难接受。

(5)胰岛素增敏剂:又称噻唑烷二酮类药,包括罗格列酮、吡格列酮。胰岛素增敏剂的降糖作用是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可单独应用或联合其他类药应用。胰岛素增敏剂的优点是该药直接作用于糖尿病的病理因素,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缺点是价格高,应用前提是胰岛功能尚可而胰岛素受体结合率低下者、肝毒性大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