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文化支撑

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文化支撑

时间:2022-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回顾过去的五年,昆山的文化建设成果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全市文化活动日益形成品牌效应,文化遗产保护全面加强。全市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较好的成绩。
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文化支撑_思路:昆山市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成果选

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文化支撑

——“昆山十二五文化规划”解读

叶 凤

紧紧围绕昆山市“建设成为面向世界、依托苏州、融入上海、对接台湾、连接长三角的现代化大城市,总体发展水平赶上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总定位和总要求,以“文化昆山”建设为主线,大力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不断增强文化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全面提升昆山城市的软实力和竞争力,为昆山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强劲的文化支撑。

——摘自《昆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事业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省委书记罗志军在率先建成小康社会的昆山调研时提出,江苏要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关键看苏州,突破点就在昆山。昆山的发展目标是确保到2012年初步形成现代化的基本形态,到2015年总体发展水平赶上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样本区、创新经济的先导区、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全社会和谐的首善区。

站上“十二五”的崭新历史起点,昆山志存高远,领先转型,率先发展,迈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征程。城市的现代化,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还包括民主政治、文化建设、人民生活、生态文明等方面。昆山的文化建设应该如何以创新发展的姿态,主动作为,共谋发展、共创和谐,加快迈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我们从《昆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事业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找到答案。

一、“十一五”文化建设成绩喜人为“现代化”增添信心

昆山的“十一五”很完美。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十一五”期间,是昆山市文化建设发展最快、成绩最大的时期。2007年,昆山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文化建设工作会议,确定了“文化昆山”建设的战略目标,此后又制定了《关于加快文化昆山建设的实施意见》,市人大将“文化昆山”建设列为一号议案,全市上下把文化建设提上前所未有的高度,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文化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回顾过去的五年,昆山的文化建设成果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全市新闻宣传力度不断加强。广大新闻工作者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新闻栏目的经济宣传特点,弘扬主旋律,突出昆山经济转型升级主题,助推昆山经济和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健全。以市级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为骨干,以区镇(街道)和村(社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为基础,市、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文化服务网络得到进一步完善。有效组织了多项群众性活动,繁荣农村文化,丰富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布局合理、发展均衡、服务优良、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文化活动和文艺创作持续活跃。全市文化活动日益形成品牌效应,文化遗产保护全面加强。全市拥有各级文保单位77处,其中全国重点文保单位1处,省级9处,市级67处。全市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较好的成绩。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先后出台了系列文化产业政策,新兴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逐年提高。广播电视网络事业快速发展,新闻出版事业持续繁荣,版权保护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文化市场繁荣有序发展,文化体制和人才队伍建设卓有成效。

二、对照指标 寻找“现代化”文化建设短板

面对昆山2012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文化建设应该如何自觉担当,是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的课题。为此,文广新局领导要高度重视,明确思路,围绕昆山市“大城市、现代化、可持续”的总目标、总定位和总要求,结合全国、省、市经济社会发展等规划,精心组织调研、研讨,充分凝聚社会各界的智慧,制定既符合实际又具有前瞻性的“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体系。

什么是现代化?如何达到现代化?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从全国范围来看,没有现成的指标可以参考,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学习。昆山根据自身发展的要求,精心设计了“现代化进程指标体系”,分为五大类34项38个指标。其中“文化建设”具体从外籍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人均受教育年限、每万人拥有人才数、文教娱乐支出占消费支出比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率、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居民文化素质和文明水准综合评分等方面综合评分。文教娱乐支出占消费支出比重是指居民用于文教娱乐服务的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根据城市和农村居民支出资料及城市化水平加权计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率主要包括先进文化理论研究服务体系、文艺精品创作服务体系、文化知识传授服务体系、文化传播服务体系、文化娱乐服务体系、文化传承服务体系、农村文化服务体系等七个方面的健全率。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是指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居民文化素质和文明水准综合评分是指城乡居民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的综合评价。

依照昆山的指标,我们就是要总结昆山文化建设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寻找昆山文化建设的亮点和加分点,同时也要分析弱点和短板,研究部署,拿出相应举措,提高“文化建设”大类的分值。具体的讲,就是指标中的文教娱乐支出占消费支出比重需要不断引导,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文化产业方兴未艾,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与前几年相比有较大的进步,这些都是今后文化建设的工作重点。

三、确定目标 为“现代化”提供文化支撑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把“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十二五”的重要任务之一。根据昆山“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这需要解放思想促进转型,改革创新谋求新发展,确立目标,以强大的信心和有力的举措推动“文化昆山”建设。

“现代化”的城市对文化应该有新的内涵和更高的要求。这是新形势对昆山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昆山文化建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承载的历史使命和重要功能。城市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都是需要通过加强文化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思想保障、精神动力和人文环境,增强各行各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升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内涵和城市建设的文化品位。现代化的城市文化建设要能够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坚持以人文本,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共建文化民生,共享发展成果。构建促进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在全社会形成文化科学发展的体系和框架,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城乡全面、协调、均等、可持续发展。

《昆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事业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有以下描述:

紧紧围绕昆山市“建设成为面向世界、依托苏州、融入上海、对接台湾、连接长三角的现代化大城市,总体发展水平赶上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总定位和总要求,以“文化昆山”建设为主线,大力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不断增强文化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全面提升昆山城市的软实力和竞争力,为昆山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强劲的文化支撑。

正式针对现代化的发展总目标,考虑昆山现阶段文化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规划》就未来五年中,昆山的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工作提出了三方面的高要求:

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着力提高广播电视技术装备水平、制作水平、节目传播保障水平,建设与“文化昆山”相适应、具有现代传媒体系特征的地方性主流媒体;

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文化设施与文化活动相配套,文化服务与文化需求相适应,文化集聚和文化辐射相统一,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均等普惠的城乡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实现规划引领、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投资多元化、产品多样化、服务多层次、市场规范有序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四、八大文化工程“给力”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现代化的城市必须更加注重发展城市的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注重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注重传承历史,塑造现代城市特色,建设现代文明城市,以文化发展促进转型升级,增强城市软实力和竞争力。《规划》中确立昆山“十二五”文化建设“八大文化工程”,找准抓手,创新载体,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夯实发展基础,赢得主动。

(一)广电宣传引领工程

广电宣传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工作。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提升广播电视宣传创新能力,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紧紧围绕全市工作中心,高扬新闻宣传主旋律。依托媒体,大力研发广播电视品牌栏目,形成科学合理的频道频率布局,努力提高广播影视事业发展水平。

(二)文化事业繁荣工程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率是“现代化进程指标体系”中重要的指标之一。昆山的文化建设需要进一步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快市、镇、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形成以市级功能性文化设施为龙头、区镇文化设施为基地、村(社区)文化设施为基础的均衡布局、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推出群众文艺精品力作,探索建立符合昆山实际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长效机制

(三)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以继承和弘扬具有昆山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继续开展传统文化研究、挖掘、整理工作,加大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力度。加大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力度,加大文物保护体制机制创新,整体提升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和工作机制,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

(四)文化产业提速工程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是“现代化进程指标体系”中重要的指标之一。昆山要转变管理职能,注重运用政策、法律、市场、税收、舆论等手段引导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发挥昆山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和科技优势,调整优化传统文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新兴文化产业。着力推进文化与旅游、科技等融合发展,突出产业功能载体建设,进一步完善产业园区的公共服务平台,增强园区对项目的吸引力和集聚度,全面形成昆山文化产业主体框架,增强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度。

(五)文化市场管理创优工程

加强政策引导。以市场繁荣、管理规范、群众满意、特色明显为目标,全面落实省市文化市场发展政策,结合昆山实际,制定文化市场发展规划和管理政策,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加强市场管理机制创新,建立健全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市场监管体系,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

(六)版权保护提质工程

建立健全多部门参与、各区镇互动、企业广泛响应的版权保护工作机制。坚持“以点带面,以线促面”的工作方针,积极创造条件,以行业为重点,逐步推动企业软件正版化工作。精心培育一批昆山市版权优势企业,推动以工业设计、软件、影视、动漫、网络等为重点的新型版权产业发展,注重提高版权产业产值在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份额,打造独具特色的“昆山版权”整体品牌形象。

(七)文化人才集聚工程

落实文化人才政策,建立人才保障、激励机制。围绕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留才工作体系,积极引进和培养适用于昆山文化建设的优秀人才,为“文化昆山”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文化人才引进机制,积极引进昆山文化发展中急需的关键紧缺人才。积极培育文化创意、产业经营、文艺创作、文化研究、新闻宣传、大型文化活动组织策划、大型公共文化场馆运营管理等文化产业和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才,大力培养基层文化专业人才。

(八)文化创新工程

加强文化理论研究与创新,健全文化创新机制。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围绕昆山市文化建设新形势新要求,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鼓励发展从事演出展览、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业务的社会中介机构,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推动昆山文化和谐宽容、多元融合的发展格局,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

“八大文化工程”涉及到广电宣传、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传统文化保护、文化市场管理、文化人才建设、文化创新和改革等多方面的建设,真正对照指标体系,找不足找差距,关注昆山文化建设的短板,把握重点,合力推进“文化昆山”建设迈上新的高度。三年的“文化昆山”建设也即将完成,这三年昆山市委、市政府对公共文化的投入不断加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热潮,公共文化服务提供能力得到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和服务方式大胆创新,也积累了新的经验。“八大文化工程”的逐步实施,表明昆山文化建设又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正随着“率先实现现代化”的脚步,而呈现在我们面前。

我们必须看到,城市的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工程。“八大文化工程”必须依靠各级党政部门和全市力量,需要我们对昆山文化建设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冷静审视,在加大公共文化投入力度的同时,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的步伐,通过改革和创新,进一步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活力。与其他城市相比较,昆山有自己的特色,文化建设方面也必须有特色。要体现公共文化服务公平、公正和惠及全民的原则。要尊重和维护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权益,促进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和谐,增强昆山城市的活力和创造力。

2011年是“十二五”时期开局之年,是昆山“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决战之年。昆山的文化建设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按照“十二五文化规划”的工作部署,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和完善更加有效的政策与措施,凝心聚力,形成文化工作合力,确保各项任务的落实,为昆山“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文化支撑,推进城市科学发展和增强城市竞争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