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抗精神分裂症药主要影响的受体是

抗精神分裂症药主要影响的受体是

时间:2022-03-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关精神分裂症发病季节性变化的机制,目前尚无统一看法。说明单胺类神经递质年节律紊乱是精神分裂症季节性发病的内在原因。有人对40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首发病年龄、首发病时间,主要复发时间进行病例调查。此调查结果与文献报道的春夏季为精神分裂症首发及复发高峰的论述相一致。精神分裂症患者脉象主波H1在夏至与冬至的脉形恰与正常人相反,且男为4个月周期,女为6个月周期。

一、抗精神病

(一)精神病发病机制中的时间因素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发病与季节的关系是近年来引起人们重视的一个课题。人们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出生时间、首发病时间、病情复发及加重的时间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虽然研究结果报道不完全一致,但多数认为本病的首次发病和病情复发及加重的时间一般多集中在春夏之际,入秋则呈减少的趋势。

有关精神分裂症发病季节性变化的机制,目前尚无统一看法。多数研究者认为,这与外环境气温变化的季节性有关。Skutsch注意到一天内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相差悬殊的季节(4月份和11月份)自杀者多。他认为体温调节中枢、情绪中枢和性腺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是发生这种节律性变化的生理学基础。即当温差剧烈而不规则地变化时,会先造成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紊乱,进而影响下丘脑的情绪中枢和性腺调节中枢,造成情绪的改变而促使发病。张氏等从环境因素和生物因素方面总结了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因素,环境因素有纬度、光照时间、空气电离度;生物因素有褪黑激素、性激素、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量的改变,分泌时相的改变,以及脑血流影响。加藤等对企图自杀者中企图时刻明确的107人进行了调查,发现与气压的关系很大,认为与气压呈负相关,与日照时间呈正相关。

精神疾病的发生,是由于睡眠清醒节律与其他昼夜节律的内部相位关系紊乱所致。由于人类的睡眠清醒周期与昼夜的明暗周期密切相关,而在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明暗周期,故有人提出精神疾病的发生呈季节性发作可能与明暗周期、昼夜时间长短有关。

此外,精神障碍的发作与脑内一些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等的活性高低可能有关。有人观察了正常人及精神分裂症患者单胺类神经递质在4个不同季节的含量,表明健康人多巴胺(dopamine,DA)含量春季开始升高,至夏季达到高峰,秋冬季渐降至最低水平。而精神分裂症患者虽也呈现季节性节律变化,但其含量曲线最高线明显前移。正常人5-HT含量秋冬季升高、春夏季降低,而精神分裂症患者恰好成反相位变化。测定结果表明,精神分裂症出现9个峰(P1~P9),健康人未见P2、P3峰,且精神分裂症患者的P2、P3异常峰有在春夏季升高、秋冬季降低的变化趋势。说明单胺类神经递质年节律紊乱是精神分裂症季节性发病的内在原因。

苏氏等对3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分别在4个节气交换日前后2d内对患者进行阳性、阴性症状评定,结果显示阳性症状量表(scale for assessment of positive symptom,SAPS)波动较大,以春分评分最高,夏至、秋分、冬至呈逐渐降低趋势,以冬至评分最低。阴性症状量表(scale for assessment of negative symptom,SANS)4个节气无明显波动。有人对40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首发病年龄、首发病时间,主要复发(包括多次入院)时间进行病例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其首发时间多在4、5月份(春季),主要复发时间以3—6月份(春夏季)为多。从病情的变化及用药情况分析,以春夏季病情加重、用药量增大,秋冬季病情稳定或缓解、用药量相应减少为主要趋势。此调查结果与文献报道的春夏季为精神分裂症首发及复发高峰的论述相一致。钱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正常人的脉图数和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年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一年二十四节气中,正常人的脉图参数和心血管指数的年节律呈现单峰式节律,周期为12个月。精神分裂症患者脉象主波H1在夏至与冬至的脉形恰与正常人相反,且男为4个月周期,女为6个月周期。在回归分析中,正常人男女脉图主峰H1与气温呈正相关,与气压呈负相关,而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气温、气压均不相关,提示精神分裂症患者顺应自然的能力已丧失。

(二)常用的抗精神病药物

1.吩噻嗪类 其中二甲胺类以氯丙嗪(Chlorpromazine)为代表;哌嗪类包括奋乃静(Perphenazine)、氟奋乃静(Fluphenazine)、三氟拉嗪(Trifluoperazine)等。

(1)氯丙嗪:别名冬眠灵、氯普马嗪、可乐静,为中枢多巴胺受体的拮抗药。精神病人服用后,在不过分抑制的情况下,能迅速控制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躁狂症状,减少或消除幻觉、妄想,使思维活动及行为趋于正常。大剂量时又可直接抑制呕吐中枢产生强大的镇吐作用,抑制体温调节中枢,配合物理降温,使体温降低,基础代谢降低,器官功能活动减少,耗氧量减低而呈“人工冬眠”状态。能增强催眠、麻醉、镇静作用。可拮抗外周α受体、直接扩张血管,引起血压下降,大剂量时可引起直立性低血压,应注意。可降低心脏的前负荷,而改善心脏功能(尤其是左侧心力衰竭),对内分泌系统有一定影响。本药具有较好的抗精神病作用,镇静作用强,目前仍是精神科最常用的药物之一,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各型、躁狂症伴有精神运动性兴奋症状的其他精神疾病,也可用于镇吐、低温麻醉及人工冬眠,与镇痛药合用,治疗癌症晚期患者的剧痛,治疗心力衰竭。

口服易吸收,与食物和碱性药同服吸收减少。单次口服达峰时间2~4h。半衰期约17h,5~10d达稳态水平,此时半衰期约30h。有效血浓度500~700ng/ml。肌内注射可避免肝代谢首过作用,生物利用度比口服约大3倍。血浆蛋白结合率约96%。亲脂性高,易通过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及胎盘屏障(placental barrier,PB)而存于组织,以脑、肝等器官浓度较高。脑与血浓度比为5∶1。主要在肝脏由细胞色素酶氧化或与葡萄糖醛酸结合代谢,代谢产物160种以上,有活性者如7-羟氯丙嗪等。70%~80%经肾排泄(原药约10%),5%~30%从粪便排泄,乳汁中少量排泄,对乳儿有影响。

口服,每次125~100mg,极量每次150mg,600mg/d。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每次25~50mg,极量每次100mg,400mg/d,治疗精神分裂症时,药物剂量应逐渐增加,开始每次25~50mg,分2或3次,逐渐增至300~450mg/d,症状减轻后再减到100~150mg/d。用药时用量需从小剂量开始,按照个体给药的原则调整增加用量。经数日或数周精神状态明显好转后,需巩固治疗至少2周,然后逐渐减至最小有效维持量。维持量使用的期限须根据临床治疗需要而定。

经长期治疗需停药时,应在几周之内逐渐减少用量。骤停用药时,可促发迟发性运动障碍,后者在老年患者中发生最多,而且不容易消退,主要表现为舌在口中摆动,下颌不自主地呈咀嚼运动。骤停用药有时也可产生一时性的头晕、胃部不适或恶心、呕吐等反应。

(2)奋乃静:高效价DA受体阻滞药,较氯丙嗪高6~10倍,镇静作用较氯丙嗪弱。用于各种精神病,如偏执型、反应性精神障碍,单纯型及慢性分裂症,主要用于幻觉妄想症状比较明显的患者,对其他脏器不良反应较少,故可用于合并躯体疾病的精神障碍患者。焦虑紧张的神经症可用小量配合其他药物治疗。也可用于控制严重恶心、呕吐。

口服半衰期约9h,吸收后分布至全身,以脑、肺、肝、脾、肾含量最高。经胆汁排泄,能在肠道中再吸收。代谢产物从尿及粪便排泄。可通过脐血进入胎儿,可从母乳中排出。具有高度的亲脂性和蛋白质结合率。小儿与老龄者对其代谢与排泄均明显降低。

治疗精神病,口服,开始8~12mg/d,渐增至20~60mg/d,分2或3次。维持量10~20mg/d。神经症或止吐,2~4mg,每日2或3次。肌内注射每次5~10mg,6h后可重复应用。长效奋乃静庚酸酯和癸酸酯,给药间隔分别为1~3周和2~4周。

不良反应主要有锥体外系反应,如震颤、僵直、流涎、运动迟缓、静坐不能、急性肌张力障碍等。长期大量服药可引起迟发性运动障碍。另外可引起血浆中催乳素浓度增加,可能有关的症状为溢乳、男子女性化乳房、月经失调、闭经。可出现口干、视物模糊、乏力、头晕、心动过速、便秘、出汗等。少见的不良反应有直立性低血压,粒细胞减少症与中毒性肝损害。偶见过敏性皮疹及恶性综合征。

患有心血管疾病(如心力衰竭、心肌梗死、传导异常)应慎用。出现迟发性运动障碍,应停用所有的抗精神病药。出现过敏性皮疹及恶性综合征应立即停药并进行相应的处理。肝、肾功能不全者应减量。癫痫患者应慎用。应定期检查肝功能与白细胞计数。用药期间不宜驾驶车辆、操作机械或高空作业。

(3)氟奋乃静:为D1/D2受体拮抗药,与5-HT6/5-HT7受体有高度亲和力。氟奋乃静为高效价抗精神病药,口服效价比氯丙嗪高25倍,作用较快而持久。降压催眠作用较弱,镇吐作用强。用于慢性分裂症可改善情绪。氟奋乃静癸酸酯为氟奋乃静的长效酯类化合物,作用时间较氟奋乃静长9~20倍。适用于维持治疗和慢性分裂症,对拒药、藏药的患者,可作为首选药物。其作用与奋乃静相似,对急性、慢性精神分裂症都有效果,尤其对违拗、行为退缩的慢性患者更为适宜。

口服,半衰期约13h。活性代谢产物为亚砜基、N-羟基与7-8-羟基衍生物。注射氟奋乃静癸酸酯后在组织中缓慢释放,半衰期为3.7d,经42~72h起效,48~96h作用最明显,可维持2~4周。

口服,开始2~10mg/d,分2或3次,渐增至10~20mg/d,最高60mg/d,维持量10~20mg/d。肌内注射开始每次氟奋乃静癸酸酯12.5mg,深部肌内注射,2~4周1次。可渐增至每2周25~50mg。老年人用量减半。

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同奋乃静。

(4)三氟拉嗪(Trifluoperazine):强D2与弱D1受体拮抗药,抗精神病效价较氯丙嗪高10~20倍。作用快,持续时间长,镇静催眠作用较弱,尚有抗组胺作用。用于单纯型、紧张型、偏执型分裂症。在消除幻觉、妄想,解除木僵,促使慢性退缩患者振奋活跃等方面的作用较显著。亦可用于焦虑、强迫和恐怖症。对联想障碍、躁狂状态、情感欣快的患者疗效较差。对急慢性幻觉、妄想有效,多用于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可以活跃情感、改善情绪,有振奋作用。

口服,开始5~10mg/d,分2或3次,渐增至20~40mg/d,最高60mg/d。维持量10~20mg/d。口服半衰期为13.3h±0.9h,主要活性代谢产物为硫氧化物、N-去甲基和7-羟代谢产物。

不良反应多见锥体外系反应,偶见过敏性皮疹、白细胞减少及恶性综合征。偶可引起直立性低血压、心悸或心电图改变、肝酶水平升高或阻塞性黄疸、癫痫。

2.硫杂蒽类 该类药物常用的有氯普噻吨(Chlorprothixene)、氟哌噻吨(Flupentixol)等。

(1)氯普噻吨:本品为硫杂蒽类抗精神病药,可通过拮抗脑内神经突触后多巴胺受体而改善精神障碍;也可抑制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引起镇静作用;还可抑制延髓化学感受区而发挥止吐作用。氯普噻吨抗肾上腺素作用及抗胆碱作用较弱,并有抗抑郁及抗焦虑作用。用于急性和慢性精神分裂症,适用于伴有精神运动性激越、焦虑、抑郁症状的精神障碍。

口服吸收快,血药浓度1~3h可达峰值,半衰期约为30h,主要在肝内代谢,大部分经肾排泄。

口服从小剂量开始,首次剂量25~50mg,每日2或3次,以后逐渐增加至400~600mg/d。维持量为100~200mg/d。6岁以上儿童开始剂量为每次25mg,每日3次,渐增至150~300mg/d,维持量为50~150mg/d。

不良反应有头晕、嗜睡、无力、直立性低血压和心悸、口干、便秘、视物模糊、排尿困难等抗胆碱能症状。剂量偏大时可出现锥体外系反应,长期大量使用可引起迟发性运动障碍。可引起血浆中催乳素浓度增加,也可引起肝功能损害、粒细胞减少。偶可引起癫痫,过敏性皮疹及恶性综合征。

(2)氟哌噻吨:具有较强的抗精神病作用,比氯普噻吨强4~8倍而镇静作用较弱。同时还有抗焦虑、抗抑郁作用。适用于急、慢性精神分裂症、忧郁症及忧郁性神经官能症。

口服,用于精神病,开始每次3mg,每日2次。常用剂量为每次3~9mg,每日2次。忧郁性神经官能症每次1mg,每日2次。最大剂量3mg/d,用至最大剂量无效者应停药。氟哌噻吨易吸收,有首过效应,经肝代谢,肾脏排泄。

常见的不良反应有锥体外系反应如震颤、静坐不能、肌张力障碍等。偶见皮疹、便秘、疲乏。也可引起不安、失眠或抑郁。不宜用于兴奋、躁动患者。严重肝、肾损伤,心脏病患者,妊娠头3个月禁用。

3.丁酰苯类 该类药物常用的有氟哌啶醇(Haloperidol)、氟哌利多(Droperidol)、五氟利多(Penfluridol)、氟司必林(Fluspirilene)等。

(1)氟哌啶醇:抗精神病作用与其拮抗脑内多巴胺受体,并可促进脑内多巴胺的转化有关,有很好的抗幻觉妄想和抗兴奋躁动作用,拮抗锥体外系多巴胺的作用较强,镇吐作用亦较强,但镇静、拮抗肾上腺素受体及胆碱受体作用较弱。用于急、慢性各型精神分裂症、躁狂症、抽动秽语综合征。控制兴奋躁动、敌对情绪和攻击行为的效果较好。因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较少,也可用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和老年性精神障碍。

口服,吸收快,血浆蛋白结合率约92%,生物利用度为40%~70%,口服3~6h血药浓度达峰值,半衰期为21h。经肝代谢,单剂口服约40%在5d内随尿排出,其中1%为原型药物,活性代谢物为还原氟哌啶醇。大约15%由胆汁排出,其余由肾排出。

治疗精神分裂症,口服,从小剂量开始,起始剂量每次2~4mg,每日2或3次。逐渐增加至常用量10~40mg/d,维持剂量4~20mg/d。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每次1~2mg,每日2或3次。

基底神经节病变、帕金森病、帕金森综合征、严重中枢神经抑制状态者、骨髓抑制、青光眼、重症肌无力及对氟哌啶醇过敏者禁用。有下列情况时慎用,包括心脏病尤其是心绞痛、药物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抑制、癫、肝功能损害、青光眼、甲状腺功能亢进或毒性甲状腺肿、肺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尿潴留。应定期检查肝功能与白细胞计数。用药期间不宜驾驶车辆、操作机械或高空作业。孕妇慎用。哺乳期妇女使用氟哌啶醇期间应停止哺乳。

(2)氟哌利多:抗精神病作用与其拮抗脑内多巴胺受体并可促进脑内多巴胺的转化有关。其特点是体内代谢快,作用维持时间短,还具有安定和增强镇痛作用。用于精神分裂症和躁狂症兴奋状态。与芬太尼合用静脉注射时,可使患者产生特殊麻醉状态,称为神经安定镇痛术,用于大面积烧伤换药,各种内镜检查。

用于控制急性精神病的兴奋躁动,肌内注射5~10mg/d。用于神经安定术镇痛,5mg氟哌利多加入0.1mg枸橼酸芬太尼,在2~3min缓慢静脉注射。注射液大部分与血浆蛋白质结合,半衰期约为2.2h。主要在肝代谢,代谢物大部分经尿排出,少部分由粪便排出。

(3)五氟利多:为口服长效抗精神病药。抗精神病作用与其拮抗脑内多巴胺受体有关,还可拮抗神经系统α受体。抗精神病作用强而持久,口服一次可维持数天至1周。亦有镇吐作用,但镇静作用较弱,对心血管功能影响较轻。对幻觉妄想、孤僻、淡漠、退缩等症状有效。适用于急、慢性各型精神分裂症,尤其便于长期服药维持治疗,防止复发。

口服,治疗剂量为20~120mg,每周1次。宜从每周10~20mg开始,逐渐增量,每1或2周增加10~20mg,以减少锥体外系反应。通常治疗量为每周30~60mg,待症状消失用原剂量继续巩固3个月,维持剂量为每周10~20mg。口服吸收缓慢,8~16h血药浓度达峰值,7d后仍可自血中检出。吸收后储存于脂肪组织,缓慢释放,逐渐透入脑组织。大部分以原型从粪便中排出,少量经尿排出。

主要不良反应为锥体外系反应,如静坐不能、急性肌张力障碍和类帕金森病。长期大量使用可发生迟发性运动障碍。亦可发生嗜睡、乏力、口干、月经失调、溢乳、焦虑或抑郁反应等。偶见过敏性皮疹、心电图异常、粒细胞减少及恶性综合征。

(4)氟司必林:为丁酰苯类注射用长效抗精神病药,作用与氟哌啶醇相似,具有较强的抗精神病作用。主要用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维持治疗和预防复发。可用于治疗急、慢性精神分裂症的幻觉,妄想,孤独淡漠,兴奋冲动等,特别适用于这些病症的维持治疗和预防复发。

不溶于水,其剂型是微粒结晶体的水悬液,肌内注射开始为1~2mg,每周1次,以后每周增加剂量一般为2~8mg,最高不超过每周20mg。肌内注射后药物在注射部位吸收缓慢,4h后才可测到血药浓度,24~28h作用最强。本品在体内代谢后由尿排泄。

4.二苯并二氮卓类 该类药物常用的有氯氮平(Clozapine)、洛沙平(Loxapine)等。

(1)氯氮平:本品对脑内5-羟色胺受体(5-HT2A)和多巴胺受体(DA1)的拮抗作用较强,对多巴胺受体(DA4)的也有拮抗作用,对多巴胺受体(DA2)的拮抗作用较弱,此外还有抗胆碱(M1)、抗组胺(H1)及抗α受体作用,极少见锥体外系反应,一般不引起血中催乳素升高。能直接抑制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具有强大镇静催眠作用。氯氮平不仅对精神病阳性症状有效,对阴性症状也有一定效果。适用于急性与慢性精神分裂症的各个亚型,对幻觉妄想型、青春型效果好。也可以减轻与精神分裂症有关的情感症状(如抑郁、负罪感、焦虑)。对一些用传统抗精神病药治疗无效或疗效不好的患者,改用氯氮平有效。氯氮平也用于治疗躁狂症或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的兴奋躁动和幻觉妄想。因导致粒细胞减少症,一般不宜作为首选药。

口服,从小剂量开始,首次剂量为每次25mg,每日2或3次,逐渐缓慢增加至常用治疗量200~400mg/d,最高量可达600mg/d。维持量为100~200mg/d。口服吸收快而完全,食物对其吸收速率和程度无影响,吸收后迅速广泛分布到各组织,生物利用度个体差异较大,平均50%~60%,有肝脏首过效应。服药后3.2h(1~4h)达血浆峰浓度,消除半衰期平均9h(3.6~14.3h),表观分布容积4.04~13.78L/kg,组织结合率高。经肝代谢,80%以代谢物形式出现在尿和粪中,主要代谢产物有N-去甲基氯氮平、氯氮平的N-氧化物等。在同等剂量与体重一定的情况下,女性患者的血清药物浓度明显高于男性患者,吸烟可加速氯氮平的代谢,肾清除率及代谢在老年人中明显减低。本品可从乳汁中分泌且可通过血脑屏障。

镇静作用强和抗胆碱能不良反应较多,常见有头晕、无力、嗜睡、多汗、流涎、恶心、呕吐、口干、便秘、直立性低血压、心动过速。常见食欲增加和体重增加。可引起心电图异常改变、脑电图改变或癫痫发作,也可引起血糖升高。严重不良反应为粒细胞缺乏症及继发性感染。

注意事项:①出现过敏性皮疹及恶性综合征应立即停药并进行相应的处理。②中枢神经抑制状态者慎用,尿潴留患者慎用。③治疗头3个月内应坚持每1~2周检查白细胞计数及分类,以后定期检查。④定期检查肝功能与心电图。⑤定期检查血糖,避免发生糖尿病或酮症酸中毒。⑥用药期间不宜驾驶车辆、操作机械或高空作业。⑦用药期间出现不明原因发热,应暂停用药。

严重心、肝、肾疾病,昏迷,谵妄,低血压,癫痫,青光眼,骨髓抑制或白细胞减少者禁用。对氯氮平过敏者禁用,孕妇禁用。哺乳期妇女使用氯氮平期间应停止哺乳。

(2)洛沙平:洛沙平具有与氯氮平相似的化学结构,而药理机制、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均与传统抗精神病药氯丙嗪相近。在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偏执症状及强迫性神经症方面,该药具有一定的优越性。研究证实,洛沙平与氯丙嗪,氟哌啶醇一样能拮抗纹状体多巴胺受体,因而在产生抗精神病效应的同时,可导致锥体外系反应。主要适应证为精神分裂症、偏执症状、损伤行为和焦虑症。

口服吸收良好,约2h达到血药浓度高峰,体内分布广泛,与血浆蛋白质结合后迅速通过血脑屏障,且间脑和中脑的药物浓度是大脑皮质的2倍。洛沙平在人体内代谢迅速而完全,代谢产物大多经尿排出,约50%代谢物为羟基洛沙平,其他还有羟基去甲洛沙平等。由于本品代谢极快,提示某些代谢产物可能具生物活性。Sampson等发现口服和肌内注射对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无显著差异,不过,肌内注射可获得较高的血浆浓度,从而提高了生物利用度,而口服则因首过效应而使生物利用度有所降低。

口服,开始剂量为20~50mg/d,每日2~4次,超过7~10d后,剂量可增至50~100mg/d,最大允许剂量为250mg/d。急性情况下每4~6小时肌内注射12.5~50mg。老年患者药量酌减。控制急性症状可肌内注射给药,同时给予口服,这被认为是治疗急性精神分裂症的最佳给药方法,一般在3~6d内症状得到控制后改为完全口服;老年患者的治疗剂量为12.5~50mg/d。

不良反应为可引起急性横纹肌溶解,急性肾衰竭。急性过量患者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受抑制、心动过速、高血压及体温低,有全身性运动性痉挛。尽管化学结构与氯氮平相似,但洛沙平的锥体外系反应与传统抗精神病药一样常见,有人甚至认为超过了氯丙嗪。但严重锥体外系反应和另一常见不良反应“镇静作用”都多见于日剂量超过150mg时。镇静作用通常于首次给药时发生,大多数患者可很快耐受。洛沙平所致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体重增加或减轻、呼吸困难、上睑下垂、高热、头痛、感觉异常、烦渴、激动不安、射精困难等。该药过量的常见反应还有窦性心动过速、血压过高和体重下降等。

5.苯甲酰胺类 该类药物常用的有舒必利(Sulpiride)、硫必利(Tiapride)、奈莫必利(Nemonapride)等。

(1)舒必利:作用特点是选择性拮抗中脑边缘系统的多巴胺(DA2)受体,对其他递质受体影响较小,抗胆碱作用较轻,无明显镇静和抗兴奋躁动作用,舒必利还具有强止吐和抑制胃液分泌作用。对淡漠、退缩、木僵、抑郁、幻觉和妄想症状的效果较好,适用于精神分裂症单纯型、偏执型、紧张型,以及慢性精神分裂症的孤僻、退缩、淡漠症状。对抑郁症状有一定疗效。

本品自胃肠道吸收,2h可达血药浓度峰值,口服本品48h,口服量的30%从尿中排出,一部分从粪中排出。血浆半衰期为8~9h,动物实验显示本品可透过胎盘屏障进入脐血循环。本品主要经肾脏排泄,可从母乳中排出。

口服,治疗精神分裂症,开始剂量为每次100mg,每日2或3次,逐渐增至治疗量600~1 200mg/d,维持剂量为200~600mg/d。止呕,每次100~200mg,每日2或3次。

不良反应常见有失眠、早醒、头痛、烦躁、乏力、食欲缺乏等。可出现口干、视物模糊、心动过速、排尿困难与便秘等抗胆碱能不良反应。剂量>600mg/d时可出现锥体外系反应。较多引起血浆中催乳素浓度增加,可出现心电图异常和肝功能损害。少数患者可发生兴奋、激动、睡眠障碍或血压升高。长期大量服药可引起迟发性运动障碍。

嗜铬细胞瘤、高血压患者、严重心血管疾病和严重肝病患者、对本品过敏者禁用。患有心血管疾病(如心律失常、心肌梗死、传导异常)应慎用。出现迟发性运动障碍,应停用所有的抗精神病药。出现过敏性皮疹及恶性症状群应立即停药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基底神经节病变、帕金森综合征、严重中枢神经抑制状态者慎用。肝、肾功能不全者应减量。癫痫患者慎用。孕妇慎用,必须使用时应减低剂量。哺乳期妇女使用本品期间应停止哺乳。

(2)硫必利:本品对中脑边缘系统多巴胺能神经功能亢进有抑制作用,对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运动障碍有拮抗作用,从而产生安定、镇静作用。其特点为对感觉运动方面神经系统疾病及精神运动行为障碍具有良效。动物实验证实,本品可阻滞疼痛冲动经脊髓丘脑束向网状结构的传导。镇痛作用可能与丘脑对痛觉冲动整合作用有关。主要适应证:①舞蹈病。对舞蹈样运动疗效好,即使氟哌啶醇或舒必利无效者,用本品仍能改善症状,使异常运动明显减少。②抽动秽语综合征。本品不像氟哌啶醇锥体外系的不良反应大。③老年性精神病。对老年人精神运动不稳定(激动、震颤、过敏、多言)并伴有精神错乱、失眠、幻觉或谵妄等症状,可使其减轻或完全消失。④各种疼痛。包括头痛、痛性痉挛、神经肌肉痛等。⑤急、慢性酒精中毒。对大多数患者有效。急性酒精中毒应用本药后可迅速改善精神运动症状;对慢性酒精中毒所致的运动障碍、消化障碍或行为障碍等均有效,对抗戒断症状的作用显著。

口服吸收迅速,用药1h后血药浓度达到峰值,口服半衰期为4h,肌内注射为3h。主要以原型随尿排出,约为给药量的31%(男性)或18%(女性)。服用本药可有嗜睡、轻度头晕与乏力,偶见恶心、胸闷、兴奋、闭经、溢乳、荨麻疹等不良反应。减量或停药后均可消失。

用法及用量如下。①舞蹈病:口服,开始一般150~300mg/d,以后可渐增至300~600mg/d,分3次。待症状控制后2~3个月,酌减剂量。维持量150~300mg/d。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200~400mg/d,分次使用,然后根据病情减量,或改为口服维持。②抽动秽语综合征:对7—12岁的精神运动不稳定或抽动秽语综合征患儿,每次平均50mg,每日1或2次。③老年性精神病:一般静脉注射或肌内注射,剂量为200~400mg/d,根据病情逐渐减量,然后改为口服。④各种疼痛:头痛、痛性痉挛、神经肌肉痛等,开始200~400mg/d(平均300mg/d)连服2~3d,严重病例,肌内注射,200~400mg/d,连续3d。维持量为每次50mg,每日3次。⑤急、慢性酒精中毒:急性酒精中毒开始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600~1 200mg/d,每4~6小时1次,3~4d后减量,再给药数日后,改为口服,150~300mg/d,继续治疗;慢性酒精中毒,一般口服150mg/d,严重者可静脉注射,平均剂量400mg/d,随后改为口服。

(3)奈莫必利:具有较强的抗精神病作用,能改善幻觉和妄想等症状,对脱氧麻黄碱和阿扑吗啡引起的刻板行为及运动过度行为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作用相似于氟哌啶醇,强于氯丙嗪。作用机制为选择性地抑制脑内D2多巴胺受体,且此作用极强,而对α受体与M胆碱受体作用极弱,故其抗胆碱作用与镇静作用弱,不良反应小。本品适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

口服易吸收,2~3h后即达血药浓度峰值,血浆半衰期为2.5~4.5h。肝代谢,肾脏排出。

口服,成人通常9~36mg/d,每日3次,餐后服用。剂量可根据病情及年龄而酌情调节。最大剂量为60mg/d。

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失眠、焦虑、嗜睡、兴奋、无力、精神抑郁、痉挛发作、头晕、头痛、口干、出汗、尿潴留、便秘、腹泻、皮疹、体重增加或减少,罕见视物模糊。还可引起血压升高或降低、心律失常、心电图异常,出现以上症状应减少剂量或停药,用相应药物治疗。初期常见白细胞增多、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升高、偶见肾功和肝功异常。亦可出现锥体外系反应,此时应减少用量。长期用药可引起不可逆的延迟性运动障碍或内分泌紊乱以致月经失调。

昏迷或服用中枢抑制药者、患帕金森病者禁用。心血管疾病、低血压、有癫痫病史者、肝功异常、营养不良者、孕妇、哺乳期妇女慎用。本品有止吐作用,可能掩盖中毒、肠梗阻及脑瘤的呕吐症状,应注意。本品与乙醇或中枢抑制药有相互增强作用,并用时应注意调整剂量。

6.其他类 包括奥氮平(Olanzapine)、利培酮(Risperidone)等。

(1)奥氮平:奥氮平对多种受体系统具有药理学作用。临床前期研究表明,奥氮平对血清素5-HT2A/C、5-HT3、5-HT6受体,多巴胺D1、D2、D3、D4、D5受体,毒蕈碱M1~M5受体、肾上腺素α1受体及组胺H1受体有亲和力。动物行为研究表明,奥氮平具有5-HT、多巴胺和胆碱能拮抗作用,与其受体结合情况相符。奥氮平的体外和体内血清素5-HT2受体亲和力大于其与多巴胺D2受体的亲和力。电生理研究表明,奥氮平选择性地减少间脑边缘系统(A10)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放电,而对纹状体(A9)的运动功能通路影响很小。适用于精神分裂症和其他有严重阳性症状(例如妄想、幻觉、思维障碍、敌意和猜疑)和(或)阴性症状(例如情感淡漠、情感和社会退缩、言语贫乏)的精神病的急性期和维持治疗。亦可缓解精神分裂症及相关疾病常见的继发性情感症状,对于取得初步疗效、需要继续治疗的患者,奥氮平可有效维持其临床症状的缓解。

口服吸收良好,5~8h达到血浆浓度峰值。在研究剂量为1~20mg的临床研究中,奥氮平的血浆浓度呈线性,且与剂量成比例。

健康个体口服该药后,最终清除的平均半衰期为33h(5%至95%为21~54h),血浆平均清除率为26L/h(5%至95%为12~17L/h)。奥氮平的药动学参数随吸烟状况、性别和年龄而变化。吸烟状况、性别及年龄虽然能影响奥氮平的清除率和半衰期,但这些因素单独发生影响的幅度与个体间的整体变异相比并不大。研究白种人、日本人和华人发现,奥氮平的药动学参数在这三种人群中无差异,细胞色素P450异体CYP2D6状态不影响奥氮平的代谢。

肾功能严重损害者与肾功能正常者相比,奥氮平的平均半衰期或血浆清除率之间无显著差异,约75%放射标记的奥氮平主要以代谢产物的形式从尿中排出。肝功能轻微受损的吸烟者与无肝功能受损的非吸烟者相比,其清除率下降。浓度为7~1 000µg/ml,奥氮平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3%。奥氮平主要与白蛋白和α1酸性糖蛋白结合。

奥氮平通过结合和氧化反应在肝代谢。主要循环代谢产物是10-N-葡萄糖苷酸,从理论上说,它不会穿越血脑屏障。细胞色素P450异体CYP1A2和CYP2D6参与N-去甲基和2-羟甲基代谢产物的形成。在动物研究中,这两种代谢产物的体内药理学活性均显著小于奥氮平。主要的药理学活性来自于奥氮平本身。

奥氮平的推荐起始剂量为10mg/d,服药效果与是否进食无关,因其吸收不受进食影响。剂量为5~20mg/d。每日剂量须根据临床状况而定,超过10mg/d的常规剂量用药,应先进行适当的临床评估。

(2)利培酮:利培酮是一种选择性的单胺能拮抗药,对5-HT2受体、D2受体、α1及α2受体和H1受体亲和力高。对其他受体亦有拮抗作用,但较弱。对5-HT1C,5-HT1D和5-HT1A有低到中度的亲和力,对D1及氟哌啶醇敏感的σ受体亲和力弱,对M受体或β1及β2受体没有亲和作用。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机制尚不清楚。据认为其治疗作用是对D2受体及5-HT2受体拮抗联合效应的结果。对D2及5-HT2以外其他受体的拮抗作用可能与利培酮的其他作用有关。用于治疗急性和慢性精神分裂症及其他各种精神病性状态的明显的阳性症状(如幻觉、妄想、思维紊乱、敌视、怀疑)和明显的阴性症状(如反应迟钝、情绪淡漠及社交淡漠、少语)。也可减轻与精神分裂症有关的情感症状(如抑郁、负罪感、焦虑)。对于急性期治疗有效的患者,在维持期治疗中,本品可继续发挥其临床疗效。

利培酮经口服后可完全吸收,并在1~2h内达到血药浓度峰值,其吸收不受食物影响,在体内,利培酮部分代谢成9-羟基利培酮,后者与利培酮有相似的药理作用。本品在体内可迅速分布,利培酮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为88%,9-羟基利培酮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为77%。该药的消除半衰期为3h左右,抗精神病有效成分的消除半衰期为24h。大多数患者在1d内达到利培酮的稳态,经过4~5d达到9-羟基利培酮的稳态。用药1周后,70%的药物经尿液排泄,14%的药物经粪便排泄,经尿液排泄的部分中,35%~45%为利培酮和9-羟基利培酮,其余为非活性代谢物。老年患者和肾功能不全患者的利培酮血浆浓度较高,清除速度较慢。

由使用其他抗精神病药改用本品者,开始使用时,应渐停原先使用的抗精神病药。若患者原来使用的是长效抗精神病药,则可用利培酮替代下1个疗程的用药。不论是急性还是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起始剂量均应每次1mg,每日2次;第2天应增加到,2mg/d,每日2次;第3天应增加到每次3mg,每日2次。此后,可维持此剂量不变或根据个体情况做进一步调整。一般情况下,最适剂量为每次2~4mg,每日2次。如果剂量超过每次5mg,每日2次,并不比较低剂量更为有效,而且会引起锥体外系症状。由于剂量超过每次8mg,每日2次,其安全性尚未研究,所以使用时不应超过此剂量。当需要增加镇静作用时,可加服苯二氮卓。老年人,建议起始剂量为每次0.5mg,每日2次。根据个体需要,剂量逐渐加大到每次1~2mg,每日2次。在获得更多经验前,老年人应慎用利培酮。肾病和肝病患者,建议起始剂量为每次0.5mg,每日2次。根据个体需要,剂量逐渐加大到每次1~2mg,每日2次。在获得更多经验前,肾病和肝病患者应慎用利培酮。

由于利培酮对脑内毒蕈碱受体几无作用,少引发抗胆碱能样不良反应;对肾上腺素能α1、α2受体和组胺受体的拮抗作用较弱,临床少见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和镇静作用。利培酮治疗中的不良反应主要为头晕、头痛、恶心、失眠、焦虑,锥外系反应及直立性低血压见于快速加量时,并与剂量呈依赖关系。有药物引起的粒细胞或血小板减少的个案报道。

患有心血管疾病者(如心力衰竭、心肌梗死、传导异常、脱水、失血和脑血管病变患者)应慎用该药。老年患者及肝、肾功能不全者,应用利培酮治疗,剂量应减半,加量速度应放慢。因服用DA拮抗药(如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引发迟发性运动障碍和恶性症状群者不宜选用利培酮。该药能拮抗左旋多巴和其他多巴胺促效药的作用;与肝酶诱导药合用,其血药浓度会下降。与肝酶抑制药如三环类抗抑郁药、β受体拮抗药合用,将升高利培酮的血药浓度。

(三)抗精神病药的时辰药理学研究

早在1974年高桥·良等发现抗精神病药对大鼠的镇静效果存在24h的节律变化,氯丙嗪从按体重0.6mg/kg到40mg/kg,随剂量变化其血药浓度峰值明显不同:按体重5mg/kg时峰值在凌晨1:30;10mg/kg时峰值在13:30;20mg/kg时峰值在7:30。根据实验结果,他认为氯丙嗪一日多次给药没有必要,他把每日药量改为白天1次,并观察到除嗜睡增加外无其他临床不良反应的改变。继高桥·良的研究之后,有人将白天1次改为晚上1次,因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于服药后2~4h,即血药浓度高峰期,此时患者已入睡,主观感觉不易显示。这样改善了患者的睡眠,将嗜睡这一不良反应变为有益作用,且口干、视物模糊、四肢震颤较少出现。临床治疗中认为,每日1次给药的优点:①延长睡眠时间,减少催眠药量;②给药次数减少,主观不良反应少,易于患者接受和准确执行医嘱;③锥体外系反应少见;④患者睡眠改善后,白天有充足的精力参加活动,有利于康复。

姜佑宁等将300例精神分裂症分组后用不同的给药途径作对照研究,结果显示晚间一次给药组控制病情主导快、疗程短、用药总量少,而且疗效与常规分组法没有显著差异。

许多学者也做过每日1次与2或3次给药比较的研究,结果显示治疗效果均无显著性差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