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口前路内固定手术的发展

经口前路内固定手术的发展

时间:2022-03-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颅脊交界区疾病涉及寰枢椎脱位伴脊髓压迫症时需行前路或后路减压内固定,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内固定方法,包括寰枢前路内固定、寰枢后路内固定或枕颈内固定。本节重点介绍经口前路寰枢椎钢板内固定的研究进展。国内Wang等于2009年报道1例通过仿Ⅱ代TARP内固定进钉方法进行经口寰枢椎重建钢板固定的病例。

颅脊交界区疾病涉及寰枢椎脱位伴脊髓压迫症时需行前路或后路减压内固定,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内固定方法,包括寰枢前路内固定、寰枢后路内固定或枕颈内固定。本节重点介绍经口前路寰枢椎钢板内固定的研究进展。

经口寰枢椎(C1~C2)钢板的出现始于1987年,由德国的Schmelzle和Harms等学者于第17届SICOT世界大会上首先报道,后被命名为“Harms钢板”。自1994年始,印度的Goel等相继采用经口钢板治疗先天性颅底陷入畸形,其钢板位于枕骨斜坡至枢椎(枕部-C2)。1998年,德国的Kerschbaumer和Kandziora等报道了使用经口Harms钢板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所致难复性寰枢椎前脱位的临床研究,之后又将Harms钢板联合后路Brooks钢丝用于治疗同类疾病,取得较好的效果。1999年,英国的Wilson报道了1例迟发移位的Hangman骨折使用经口C2~C3带锁钛钢板固定的成功病例。2000年,美国的Vender等应用C1~C3的Caspar钢板通过颈前咽后入路治疗颅颈交界区疾患。德国的Kandziora等学者于2001年提出了前路寰枢椎带锁钢板(anterior atlantoaxial locking plate,AALP)的概念。2001年,德国的Khodadadyan等将经口寰枢椎钢板应用于1例齿状突骨折畸形愈合后继发寰枢椎不稳的22岁男性患者,取得良好效果。在国内,尹庆水等于2004年报道了经口寰枢椎复位钢板内固定钢板(transoral atlantoaxial reduction plate, TARP)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研究,在随后的6年中又相继发表了关于TARP内固定手术的系列文章。国内Wang等于2009年报道1例通过仿Ⅱ代TARP内固定进钉方法进行经口寰枢椎重建钢板固定的病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