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神经性呕吐

神经性呕吐

时间:2022-03-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5日,再治至愈。脾胃虚寒型神经性呕吐,症见胃受寒冷,腹泻及呕吐频作,伴有恶心疲乏。阳维则维系诸阳之经,使之得循。胃阴不足型神经性呕吐,症见食入即吐,呕吐不止,伴头晕恶心,举步乏力。每日灸刺1次,以穴择针,速刺法,10次为1个疗程。又脾肾关系密切,脾之运化须赖于肾精、肾阳的资助,故取背经之背俞穴肾俞,以促进脾胃运化功能,使机体阴阳协调,胃气开则病自愈。

1.脾胃虚寒型 症见上腹饱满作痛,噎气呕吐,遇风寒冷气即吐。治则为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处方1】 1组:足三里、中脘、脾俞、期门、关元;2组:上脘、气海、关元、公孙、日月;3组:巨阙、胃俞、间使、章门、天枢。

【操作】 以上三组处方,轮换使用,均用灸刺,速刺法。每日1次,随症每次不过6~7针。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5日,再治至愈。

【方义】 上述诸穴相配,使阳气复来,胃气沉降,津液得复,胃阴得养,气郁畅舒,诸症方解。

【处方2】 风府、哑门。脾胃虚寒型神经性呕吐,症见胃受寒冷,腹泻及呕吐频作,伴有恶心疲乏。治则为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操作】 风府、哑门,各取20mm毫火针灸刺之,均用速刺法。

【方义】 本方所取风府、哑门两穴是督脉阳维之会。督脉总督一身之阳气,为阳脉之海。阳维则维系诸阳之经,使之得循。灸刺督脉经风府、哑门两穴,可温通阳气,使清阳上举,浊阴下降,则止呕奏效。

2.胃阴不足型 症见体弱消瘦,舌干乏津,呕吐食水。治则和胃镇惊,降逆止呕。

【处方1】 内关、中脘、神道、灵台。

【操作】 上述诸穴灸刺之,均用速刺法,中脘针后拔罐。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方义】 本方所取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可宣通三焦经之气机、灸刺有降逆止呕之效。中脘为胃经之募穴,针之可调中和胃。神道、灵台为督脉之要穴,而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可振奋全身之阳气,温中回阳,调整阴阳之平衡。神道、灵台又有安神镇惊之功效。故诸穴相配,效专力宏。

【处方2】 胃俞、天突、膻中、梁门、内关、中脘、足三里、三阴交。胃阴不足型神经性呕吐,症见食入即吐,呕吐不止,伴头晕恶心,举步乏力。治则为滋养胃阴,降逆止呕。

【操作】 上述诸穴灸刺之。速刺法,按序进针。先刺胃俞、天突,再刺膻中、梁门、中脘,最后取内关、足三里、三阴交。

【方义】 本方取胃俞可使胃腑收缩,蠕动加快。取天突可降冲逆之气。取膻中、梁门、中脘,可宽胸畅中,降逆以健运中州。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可益胃阴,健脾和胃。诸穴按序针刺,效力提高,故速收良效。

3.肝气犯胃型 症见无诱因呕吐,药物治疗多不效。治则为疏肝和胃降逆。

【处方】 下脘、巨阙、不容、太乙。

【操作】 上述穴位灸刺之,速刺法。不容、太乙穴取左右双穴,巨阙穴斜针直刺法,下脘刺后拔罐。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方义】 本方巨阙、中脘属任脉穴,具有和胃降逆,理气调中的作用。不容、太乙是胃经,可调理脾胃之气。诸穴合用,共奏疗效。

4.痰饮内停型 症见食后腹部胀满,食米饭后更甚。重时伴呕吐、眩晕、心悸,甚者拒食。治则为健脾化痰,和胃降逆。

【处方】 主穴:中脘、天枢、足三里、三阴交、内关。配穴:下脘、梁丘、血海、水泉、地机、上巨虚、脾俞、胃俞、肾俞

【操作】 每次选主穴2个,配穴2个,上穴交替使用。每日灸刺1次,以穴择针,速刺法,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5日,再治。4~5个疗程可见显效。

【方义】 本方取足阳明胃经合穴足三里,背俞穴胃俞、脾俞,脾经三阴交,及近部所取的中脘、下脘、天枢等穴,均有直接调理脾胃气机和旺盛脾胃功能的作用。又脾肾关系密切,脾之运化须赖于肾精、肾阳的资助,故取背经之背俞穴肾俞,以促进脾胃运化功能,使机体阴阳协调,胃气开则病自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