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疽性脓皮病(pyoderma gangrenosum,PG)是一种慢性复发性溃疡性皮肤病,进展迅速,严重致残性,可能系自身免疫性疾病,1930年首次报道本病与溃疡性结肠炎有关。表现为不规则、湿润、蓝红色溃疡伴化脓坏死的基底,周围有潜行性边缘溃疡。本病可为特发性,但约有5%患者同时患有其他系统性疾病。
【病因与发病机制】
1.创伤 本病的一个特点是50%的患者是在创伤部位发生皮损(过敏反应性)。皮损可发生于手术部位。皮损也可发生于,如注射、抽血和针灸等相当微小的创伤处。
2.药物 本病病因偶尔与药物有关,包括干扰素α-2b、异维A酸、舒必利和丙硫氧嘧啶。
3.免疫功能异常 目前认为本病是由于免疫功能异常导致的和发生在血管炎的基础上,免疫异常包括缺乏对常见抗原的迟发型过敏反应,如分枝杆菌和白色念珠菌,以及中性粒细胞趋化作用缺陷、中性粒细胞吞噬作用受损和淋巴因子产生减少。此外,其皮肤和肠道可能存在交叉抗原,病变的结肠可释放抗原或毒素,造成皮肤病变(图33-7)。
图33-7 坏疽性脓皮病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1.皮肤损害 典型皮损是边缘不整齐并呈潜行破坏、基底有脓性分泌物的溃疡。初起皮损可为丘疹、水疱、脓疱,周围皮肤潮红发硬,皮损中央部出现坏死,边缘不断向四周扩大,所形成的溃疡可深可浅,深者可露出肌腱和肌肉。边缘部位皮肤呈青紫色,其周围则为潮红区,这两部分可向四周离心性扩大,有时可在24h内向外扩展1~2cm。溃疡边缘可呈圆形、卵圆形或匐行性,溃疡大小不等(图33-8,彩图33-2),小者直径1~2cm,大者直径可达20~30cm或更大。
2.黏膜损害 很少累及,可表现为溃疡性口炎样皮损,口腔黏膜和结膜大片溃疡。
3.发病特征 皮损可发生于任何部位,最常见的是下肢,以胫前区皮肤最易受累,皮损常为多发性损害。病程可呈慢性也可迅速进展。可伴有发热、关节炎,局部疼痛较显著。痊愈后留下萎缩性瘢痕,多伴色素异常。
4.系统损害 本病中的系统累及偶有报道,包括肺、肝、骨、关节、胰腺和心脏。
5.临床亚型
(1)大疱型:有脓疱、溃疡,但边缘可有青灰色大疱,主要分布于面部与上肢,愈后留下较浅的瘢痕,有时与Sweet综合征难以鉴别。
图33-8 坏疽性脓皮病
(2)溃疡型:有溃疡及潜行边缘。
(3)脓疱型:为疼痛性脓疱,直径为0.5~2cm,周围红晕,不发展成溃疡。
(4)增殖型:又称浅表性肉芽肿性脓皮病,疣状和浅表溃疡,为最轻的一型。
6.相关疾病 副蛋白血症、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骨髓瘤、白血病、贝赫切特综合征、慢性活动性肝炎、淋巴瘤及HIV感染等。但50%以上的病例无相关疾病。
【组织病理】
为嗜中性皮炎伴有脓肿和坏死,表现为非特异性。其中静脉和毛细血管血栓形成和肥大细胞浸润,早期皮损与贝赫切特综合征、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相似,但这种损害可能是结果而不是病因。
【诊断与鉴别诊断】
依据临床特点,有潜在破坏的痛性溃疡,损害脓液培养阴性,组织病理进行诊断。应与着色真菌病、增殖性皮炎、皮肤结核、非典型分枝杆菌感染、深部真菌病、增殖性天疱疮、溴疹、Wegener肉芽肿鉴别。
【治疗】
1.治疗基础疾病 伴有相关的疾病,应积极查找和治疗。
2.系统治疗
(1)糖皮质激素:首选药物,泼尼松,40~120mg/d;甲泼尼松龙冲击,1g+5%右旋糖酐150ml,静脉滴注,连用3~5d。
(2)氨苯砜:G-6-PD正常者可用100~200mg/d。
(3)沙利度胺:400mg/d,1周后减至200mg/d。
(4)静脉滴注人免疫球蛋白(IVIg):0.4g/(kg·d),共3~5d。
(5)免疫抑制药: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环孢素[5~6mg/(kg·d)]、他克莫司、霉酚酸酯均可选用。
(6)氯法齐明(200~300mg/d,3个月)、柳氮磺胺吡啶(1.0~4.0g,4/d)、米诺环素、利福平皆可选用。
(7)生物制剂:英夫利昔单抗(Infliximab)5mg/kg,静脉滴注,依那西普(Etanercept)亦有效。
3.高压氧 可阻止组织缺血坏死,促进创面愈合。
4.局部对症处理 外用糖皮质激素10%~40%色甘酸钠,20%氮芥、烟酸、他克莫司、吡美莫司软膏及皮损内注射糖皮质激素和环孢素等。
【循证治疗选择】
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D,氯法齐明D,氨苯砜D,皮损内注射糖皮质激素D,米诺环素D,烟碱咀嚼香胶E,柳氮磺胺吡啶D,色甘酸钠D,环孢素C,系统性使用糖皮质激素C,烷化基类化合物(环磷酰胺,苯丁酸氮芥)D,血浆置换E,人免疫球蛋白E,皮损内注射环孢素E,他克莫司E,硫唑嘌呤和6-巯基嘌呤D,秋水仙碱E,沙利度胺D,局部外用盐酸氮芥E,霉酚酸酯E,GM-CSFE,甲氨蝶呤E。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