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急救及临床治疗

急救及临床治疗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快速的降低体温是治疗中暑的重点。对上述治疗反应不佳的患者应住院治疗。除遵循现场一般急救步骤外,降温是治疗的根本。发生急性肾衰竭时,可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治疗。目前,这种药物已经通过临床试验阶段并且已经被证实在人类中暑的治疗中有效。应用物理降温的方式对中暑的病人进行治疗,由于寒战及严重的发抖而使治疗失败时,应怀疑患者可能同时合并感染。

(一)现场急救

中暑是一种医疗急症。快速的降低体温是治疗中暑的重点。高热持续的时间可能是影响预后的首要决定性因素。现场提供第一手帮助需要遵循以下步骤:

1.将病人迅速抬到阴凉处。

2.解松或脱去限制性衣物。

3.应用大量的水保持患者皮肤湿度。

4.提供风扇或空调为患者降温,让患者感到凉爽舒适。

5.测定直肠温度证实诊断。

6.求助于最近的医疗机构。

(二)热痉挛及热衰竭的急救

早期对于热衰竭进行正确诊断极其重要,主要治疗除上述现场一般急救外,还包括口服凉盐水及其他清凉饮料。有循环衰竭者可静脉输液补给生理盐水并加葡萄糖溶液或氯化钾液。如有需要针对低血糖症进行治疗、静脉应用地西泮控制癫发作、肌痉挛及严重的寒战。肌肉的痛性痉挛不需按摩,否则会使疼痛加剧,除尽快补充钠/氯离子的缺失外,尚需注意适当补充其他电解质如钙、镁等。对上述治疗反应不佳的患者应住院治疗。

(三)热射病的急救

热射病是中暑最严重的一种类型,必须予以重视。除遵循现场一般急救步骤外,降温是治疗的根本。很多学者都在争论哪一种降温方法才是最好的。由于热射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直接与中心温度过高持续的时间及强度有关,因此,降温的速度就显得极为重要。同时,选择何种降温方式还需要考虑到哪种方式更适合连续对患者进行有效的监测。

1.体外降温 到目前为止,多数人认为冷水浴或冰水浴是快速降低体温最有效的措施,但对于具体实施的温度仍有争议,有研究表明,应用0℃的冰水浴或4~8℃的冷水浴对于体温降低的速度没有差别。此种降温方式不需要复杂的设备及培训。对于劳力性热射病最为有效,对于典型性热射病也可以考虑应用。当然,对于后者来说,应注意治疗个体化。充分评价理论上的风险和实际上的有效性。

2.体内降温 可作为一种辅助的降温方法。包括静脉输注冷却的液体,应用冰盐水进行胃或直肠盥洗,吸入冷空气、用20℃或9℃无菌生理盐水进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等。尽管这些治疗方

(四)并发症的治疗

1.昏迷 应进行气管内插管,防止胃液吸入,保持呼吸道通畅。脑水肿和颅内压升高者常规静脉输注甘露醇。有癫发作者,可静脉应用地西泮。

2.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代谢性酸中毒 应予对症治疗。心力衰竭合并肾衰竭有高钾血症时,应避免应用洋地黄制剂。

3.低血压 应静脉输注生理盐水或乳酸林格液恢复血容量,提高血压,必要时也可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提高血压。勿用血管收缩药,以防影响皮肤散热。

4.肝衰竭合并肾衰竭 为保护肾灌注,可静脉输注甘露醇。发生急性肾衰竭时,可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治疗。肝衰竭者可行肝移植。应用H2受体拮抗药或质子泵抑制药预防上消化道出血。

5.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可考虑应用肝素抗凝治疗。法可以降低机体温度,但同冰水浴比较起来,其作用相对有限。

3.药物降温 对于中暑引发的高热来说,药物降温是无效的,且存在潜在的危险。阿司匹林及扑热息痛对由于致热原引起的中枢体温调定点上升引起的发热有效。而在中暑的患者当中,体温中枢调定点温度是正常的,因此使用该类药物达不到降温的效果。同时扑热息痛可能加重肝损害,而阿司匹林有发生出血的风险。乙醇浴降温也是不当的降温方式,因为乙醇可以通过皮肤被吸收,从而导致中毒及昏迷的发生。

对于寒战的患者可应用氯丙嗪控制发作。通过使外周血管扩张,肌肉松弛,抑制新陈代谢等方式也可以直接降低体温,但在应用氯丙嗪时应严密监测血压,一旦收缩压降至12kPa以下时应立即停止使用。

当直肠温度降至38.5℃左右时即应停止降温措施避免出现体温过低,因直肠温度不能正确反映迅速降低的中心温度。再者,撤去降温措施后,体温常可继续下降数度。当体温复升时可再行降温。事实上病人的体温在最初下降后可有数天的不稳定,由于体温波动很大,应经常测量直肠温度。

(五)可能的新疗法

1.白介素-1受体拮抗药 中暑可以导致实验小鼠低血压,这一现象的产生可能与炎性细胞因子如白介素-1有关。因此,阻断白介素-1受体会减少中暑时的症状及提高生存率。对热射病发作后的小鼠立即单独应用白介素-1受体拮抗药可以使小鼠的生存时间较对照组延长74min,但目前,还没有在人类身上证实该项治疗有效。

2.胰岛素 患糖尿病的小鼠发生中暑时,应用胰岛素可以降低中心温度和心率,提高脑血流及减轻低血压发作。

3.自由基清除剂 一部分中暑的病理生理学涉及大量毒性自由基或活性氧的产生。因此,应用自由基清除剂治疗中暑看起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从木兰中提取的双对烯丙基苯酚是一种比α-生育酚作用强1 000倍的强自由基清除剂。目前,这种药物已经通过临床试验阶段并且已经被证实在人类中暑的治疗中有效。

4.白蛋白 实验中小鼠分为两组,被分别注射10%白蛋白与生理盐水作对照,注射白蛋白组的谷氨酸、丙三醇、乳酸盐及脑内的自由基水平均较对照组降低。其机制至今不清。

5.ω-3脂肪酸 ω-3脂肪酸在鱼肉中含量甚丰,目前,尚没有证据表明注射或口服ω-3脂肪酸可以保护人类免于发生中暑,但口服富含ω-3脂肪酸的鱼油胶囊可以使人类细胞磷脂膜ω-6脂肪酸减少,理论上有减少中暑时炎性因子的作用。

6.环氧合酶抑制药 现有的证据表明,阿司匹林及其他环氧合酶抑制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而影响由IL-1介导的发热及休克反应。实验条件下,提前应用阿司匹林预处理的小鼠在中暑发生时其生存期较对照组长。但在人类还缺乏证据表明该类药物可减少中暑的发病率及病死率。

7.退热药 循环中的脂多糖到达下丘脑的体温控制中枢,诱导前列腺素合成。脂多糖可在肝内被捕获。应用物理降温的方式对中暑的病人进行治疗,由于寒战及严重的发抖而使治疗失败时,应怀疑患者可能同时合并感染。此时,可考虑应用退热药阻止致热原促进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前列腺素的合成,协助降低体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