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肝郁食道有烧灼感和堵塞感

肝郁食道有烧灼感和堵塞感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反流性食管炎又称胃食管反流病,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消化道功能障碍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是食管抗反流防御机制下降,反流物对食管黏膜侵蚀造成食管炎症和黏膜损伤。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机制为肝胃郁热、肝气犯胃、胃气上逆为本,痰瘀互结、酸水泛溢为标,治疗上以疏肝和胃、泻火化痰降逆为主。

反流性食管炎又称胃食管反流病,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消化道功能障碍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是食管抗反流防御机制下降,反流物对食管黏膜侵蚀造成食管炎症和黏膜损伤。临床主要表现为泛酸、烧心、嗳气、胃脘痛、胸闷、胸骨后灼烧感等症状。根据大量文献报道及临床观察,反流性食管炎以泛酸、烧心为主症多见,是属于中医“吐酸”“食管瘅”等范畴。

此病在历代典籍中论述颇多,《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刘完素认为“酸者,肝木之味也……如饮食热,则易于酸矣,或言吐酸为寒者,误也。”李东垣则认为:“吐酸者,甚则酸水浸于心,令上下牙酸涩,不能相对,以辛热疗之必减。酸者,收气也,西方旺也,寒水乃金之子,子能母实,故用热剂泻其子,以泻肺之实。若以病机之法,作热攻之,误也。杂病醋心,浊气不降,欲为中满,寒药岂能治乎。”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云:“吞酸者,郁滞日久,伏于脾胃间,不能自出,又咽不下。倘肌表复遇风寒,则内热愈郁,而酸味刺心。”

张小萍通过对古文献大量研读及多年临床经验的基础上,认为本病可由以下四个原因所致:①情志不遂,肝胆失于疏泄,横逆犯胃。②饮食不节,烟酒无度灼伤胃经,胃气不和。③平素脾胃虚弱,脾虚湿滞,浊阴不降,胃气反逆。④素罹胆病,胆热犯胃,上逆呕苦。各种因素导致脾气当升不升,胃气当降不降,肝不随脾升,胆不随胃降,以致胃气上逆,上犯食管而形成本病。本病的病位在食管和胃,与肝、胆、脾关系密切,基本病机概括为肝胆失于疏泄,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一)肝气犯胃,胃气上逆是反流性食管炎的基本病机

食管是通过蠕动将食物送入胃中,为传化物而不藏,肝为刚脏,性喜调达而恶抑郁,主疏泄,肝气郁结,失于疏泄,肝木乘土,横逆犯胃,胃气失和,气逆于上而出现泛酸、反胃、嗳气。脾胃同居中焦,互为表里,脾主升,胃主降,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若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气机不畅,则木不疏土致使肝胃不和。胃气上逆而出现泛酸、嗳气不止。张小萍认为临床上胃食管反流多与肝气犯胃有关,胃气因之逆而不降,胆腑因之失于中正清净,于是胆汁、胃酸随胃气而逆升,烧心、反酸随之而作,正如《临证备要·吞酸》“胃中泛酸,嘈杂有烧灼感,多因于肝气犯胃”。

(二)肝胃郁热是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关键

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一旦气机郁滞,易于生热化火,胃为阳明燥土,喜润恶燥,凡病邪踞之容易化热。肝气犯胃,易从热化,导致肝胃郁热。胃热郁而上犯作酸,正如明代秦景明在《症因脉治》中论曰:“呕吐酸水之因,恼怒忧郁,伤肝胆之气,木能生火,乘胃克脾,则饮食不能消化,停积于胃,遂成酸水侵淫之患矣。”

(三)痰瘀互结是反流性食管炎的后期病理变化

反流性食管炎多因肝气犯胃,肝气久郁,而致化火伤阴,或气郁生痰,痰瘀交阻互结,脾胃同居中焦,为胃行其津液,久病伤脾,健运失职,脾不化湿,聚湿生痰,痰浊壅滞,阻于食管。痰浊与瘀血互结,更加重气机郁滞,阻滞食管,导致反胃、嗳气等症更重。

(四)疏肝和胃泻火,化痰降逆为反流性食管炎的基本治法

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机制为肝胃郁热、肝气犯胃、胃气上逆为本,痰瘀互结、酸水泛溢为标,治疗上以疏肝和胃、泻火化痰降逆为主。肝胃属木土乘克关系,其气机一升一降,肝气升发功能是否正常直接影响了胃气的通降。朱丹溪《丹溪心法》认为:“气血冲邪,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张小萍在方药中常常选用疏肝解郁、理气和胃之品,使肝气郁滞得疏,木气得以条达,自不横逆犯胃,胃气得以通降,气机升降功能恢复。并且在疏肝和胃的同时,加入泻肝火、清胃热化痰之品,使气郁得解,热壅得散,胃气不能挟火上逆作酸,则诸症可愈。常以小陷胸汤合左金丸加减治疗。张小萍认为小陷胸汤为清热化痰的代表方,左金丸为泻火降逆制酸的代表方。这也可从历代医家论述可以看出,如《医方论》云:“小陷胸汤非但治小结胸,并可通治夹滞时邪,不重不轻,最为适用。”《医方考》云:“黄连能泻胸中之热,半夏能散胸中之结,瓜蒌能下胸中之气。”《伤寒来苏集》认为:“热入有浅深,结胸分大小。心腹硬痛,或连小腹不可按者,为大结胸,此土燥水坚,故脉亦应其象而沉紧。止在心下,不及胸腹,按之知痛不甚硬者,为小结胸,是水与热结,凝滞成痰,留于膈上,故脉亦应其象而浮滑也。秽物据清阳之位,法当泻心而涤痰。用黄连除心下之痞实,半夏消心下之痰结,寒温并用,温热之结自平。瓜蒌实色赤形圆,中含津液,法象于心,用以为君,助黄连之苦,且以滋半夏之燥。洵为除烦涤痰、开结宽胸之剂,虽同名陷胸,而与攻利水谷之方悬殊矣。大、小青龙攻太阳之表,有水火之分;大、小陷胸攻太阳之里,有痰饮之别,不独以轻重论也。”对于左金丸,《成方便读》曰:“夫吞酸、吐酸、疝气等证,各有寒热之不同,而属于肝火者为尤多,以肝居于左,其味酸,有相火内寄,其脉络阴器抵少腹,故为诸证。盖气有余即是火,肝火用余,不得不假金令以平之。黄连苦寒入心,直折心火,不特实则泻其子,且使火不刑金,则金令得以下行,而木自平亦。吴萸辛热,能入厥阴,行气解郁,又能引热下行,且引黄连入肝,一寒一热,一辛一苦,用治厥阴气火有余,故疝气之偏于热者,亦能取效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