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张佩宜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

张佩宜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张佩宜成名后依然手不释卷,常于经典处着力。这些都说明张佩宜习诸家学说而全无偏见,凡有益临证,靡不备采。张佩宜主张伤寒、温病学而不偏,临证则经方、时方互为补充,方能探索精微,治病出奇制胜。张佩宜医案多充分说明病理,为后学学习诊疗经验提供了珍贵的思路。张佩宜临证时从不拘泥一家,经方、时方能择善而从。

(一)张佩宜简介

张佩宜,字恭甫,江苏镇江人,生于1863年,卒于1937年,享年74岁。自幼从扬州名医李宏远习医,后又在扬州小茅山攻读医书,业成,赴江西南昌,投奔亲友,开业行医。张佩宜熟谙《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对温病学说尤为精通,在临床上擅于时病及妇科疾病的治疗,临床疗效卓著,誉满江西。张佩宜医术精湛,学识渊博,撰写医学日记41册,医案10余册,其中温热案十之七八,风格近于叶天士、吴鞠通。盖江西内地医界多习陈修园,喜用伤寒麻桂方者较多,当时温病流行,用药不宜温热,而张佩宜用药轻灵活泼,恰中时弊,每能药到病除,遂声誉鹊起。

(二)学术思想

1.重视经典,师古不泥 张佩宜学有渊源,重视经典,对《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及温病诸家等研读精深,并融会贯通,自出机杼。常谓“师法诸家,守住根本,方能于临证时圆机活法”。并主张学中医者必须熟读经典,牢固基础,才能真正去探索中医的奥义。张佩宜在扬州随李宏远学医后,还自到小茅山潜心攻读医书,可见张佩宜并非仅仅是将医学当成谋生之术,而是为了从经典及诸家学说中汲取养分以提高医学修养,这为其今后能有所成奠定了基础。所以张佩宜临证时,其处方皆有所本,其医案中医理清晰,多能探其源,理法兼备,对经方运用自如,可见他对经典的重视。如其治郭会霆呕吐案,“诊脉均见软弱无神,以两关为最,舌苔白微有浮黄苔,症见食入呕吐,或朝食暮吐,或随食随吐,完谷不化,此胃虚脾不健运所致也,凡土虚木必贼,肝气上逆左偏头痛等症生,意以小半夏加茯苓汤出入为方,且试服之,候其动静”。临证中张佩宜经常强调治病要“伏其所主,先其所因”,治疗疾病,审证取舍,表里先后,悉本《内经》,如“偶受微风,皆停补剂”“表解当扶正矣”“偏寒偏热均不相宜,今当脾肾分治”均是张佩宜遵《内经》“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治病必求于本”诊治原则的具体体现。

张佩宜成名后依然手不释卷,常于经典处着力。成立中医专门学校后更是在教学中强调经典的作用,并在“病机十九条”的基础上,夹后世医家评论,参以自己的经验,详加评述,著《中医病理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经典。

2.博采众长,重视病理 张佩宜知识渊博,能够博采众家之长,不仅熟读经典,还涉猎诸家,对温病、温疫学说尤为在意,如叶天士的《温热论》、薛生白的《湿热病篇》、王孟英的《温热经纬》、吴又可的《瘟疫论》都深入研究,融会贯通,而于金元四家书籍靡不涉猎,这从其所留书稿中皆有所反映,如暑温门曾左案“湿热内遏,阻碍清阳之机,浊气熏蒸,蒙蔽清窍,致现热重寒微,胸膺板滞,大便酱溏,小溲浊赤,清晨觉畅,午后烦乱,苔中黄而边白,口不漱而常焦,脉来左弦右滑,入暮则谵语,徒以清热,恐湿疫陷入心包,有惊厥神昏之变,苔色俱在,胸结俱在,当从又可之法,从募原达邪外出,佐以淡渗之品,俾湿从下走,庶几吻合病机,我见如斯”;治疗湿浊阻滞证喜用朱丹溪的小温中丸等。这些都说明张佩宜习诸家学说而全无偏见,凡有益临证,靡不备采。张佩宜从李宏远习医后,在继承吴门医派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先后虚心求教数位名医,在江西行医后,更是取法旴江学派思想,并与江镜清、刘文江等江西名医从游,谦虚学习,交流学术,遂艺业大进。尤其是在江西行医时,诸医家多取法仲景以伤寒论理,张佩宜虽取法温病诸家为重,但绝不恪守一家之经验而各执一是、争论不息。行医期间,张佩宜尤为致力于喻嘉言的学说,认为喻氏秋燥学说确是真知灼见,深为服膺,临证中也多有借鉴,故其主张“抛开门户之见,互相交流,博采众家之长”,同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学说理论。张佩宜主张伤寒、温病学而不偏,临证则经方、时方互为补充,方能探索精微,治病出奇制胜。

张佩宜治病,非常注重中医病理的应用,其行医期间所著《中医病理学》即为明证。其所记医案也是夹叙夹议,充分论理,方始处方。张佩宜理论扎实,广闻博记,所书脉案,往往挥笔即就。如恽左肿胀案“两腿红肿,按之凹陷不起,此湿热邪内蕴已久化热。舌苔剥落,胃阴已受伤矣。脉来濡软,小溲短红,大解日必两次,尚不过稀,首宜清化,过凉过热均非所宜也。惟咳嗽气升,肿过胸胁,是此症所忌者耳”。再如蒲左呕血案“误循俗例,食老鸭不起,医此不起,少为哺物也,盖气有余便是火,所幸血出完全为血疤,在经之血未动,正好机会,速以泻心肝之火兼止血为要,望血不再来,则只一小波折耳”。张佩宜医案多充分说明病理,为后学学习诊疗经验提供了珍贵的思路。

3.善治内伤,尤专时病 张佩宜认为外感病源于《内经》,发展于《伤寒论》,完备于温病诸家,治疗外感病不能将伤寒、温病截然分开。所以张佩宜治疗外感疾病,既重视伤寒六经辨证,又重视温病的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并且两者可以互参。张佩宜临证时从不拘泥一家,经方、时方能择善而从。若伤寒袭表,一经受病则重用疏散;若表里同病,出现并病和兼病,则视其所兼何病,所并何经,或冶二方为一炉,或表里同治,或先表后里,或先里后表。张佩宜常言“临证处方,辨证为要,不可拘泥于伤寒、温病,若病机相合,伤寒、温病同冶一炉,岂是悖妄”。如曾左暑温一案,“壮热面赤,口渴头眩,有汗不能,日轻夜重,甚则自觉神识昏昏,尚有怯寒,微见鼻血,脉来洪大且数,依古法应以白虎汤主治,然此症窃以为当以辛凉轻剂入手,视其动静再商进步,以白虎汤药力过峻,且已见鼻血,恐邪内陷也,缓一步更为妥当”。张佩宜独于鼻衄处揣测病机,而舍治阳明的白虎汤,轻投桑菊辈以透邪,转而息风导热,缓缓图之而获效。张佩宜善用温病辨证,认为暑热伤阴者多,恐阴伤风动,而暑必夹湿,湿与温合,从阳化热,其势弥漫,蕴蒸气分,最难速愈,若径用辛凉重剂,恐脾胃难支,病邪愈加流连,而患他病,所以张佩宜治疗此等暑温必轻宣与化湿同用而取效。张佩宜对外感热病的认识,既宗《伤寒论》,又师温病理论,不墨守于成见,熔伤寒、温病于一炉,其用药主张伤寒、温病同用,遣方又以轻灵为准。

张佩宜不仅善治外感,也擅长于内伤杂病。虚劳内伤无论是先天不足,还是后天失调,皆是气血久虚不复,最终导致五脏诸虚损。所以张佩宜认为:“虚劳内伤总在气血两虚上下功夫,而气血两虚者,又在脾肾上找根源。肾为先天,脾为后天,气血多由此而来,二脏顺达,气血相生,诸病可治,若两者违和,气血衰少,诸脏为之疲惫。”虽然历来对内伤之疾的治法多有争论,但张佩宜认为:“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人之先天多少,已经笃定,设若后天不足,先天则更加无以为继。”所以内伤之疾当以后天为本,其治法则先天、后天两补,但以后天为主,先天烧少火,稍稍充养,以和“少火生气”之说即可。而其说亦充分体现在外感、杂病治疗中,要求实施顾护脾胃,切忌妄施克伐或妄用腻补,处方宜轻灵巧为主,以利吸收。所以张佩宜十分推崇李东垣,认为其用药多以散剂,量轻而不碍脾胃,取散而独散诸邪。

4.用药轻灵,重视胃气 自古吴门及孟河派医家都有崇尚“醇正和缓”的特点,而张佩宜早年发蒙于江苏,从医亦继承了该学术风格,认为治病不可孟浪,当缓图其功,而无急切之弊。其辨证用药,以轻灵见长,最喜“轻可去实”之法。如治疗舒右头痛案,“体素阴亏,近受时令雾露湿气以致偏左头闷痛,脉来沉濡,此湿邪蕴遏之象,宜先轻剂上浮以清头目。桑叶1.5钱,僵蚕1.5钱,炒白芍3钱,连翘衣1.5钱,佩兰叶1.5钱,牛蒡子2钱,川郁金8分,川芎4分,泽泻1.5钱,白蒺藜8分”。前后三诊,诸恙悉去。再如曾左暑湿案,“《内经》云夫痿者皆生于风,故痿疾最忌受风也,况暑湿转痿未分清,更宜忌风为要,早间所以能和,今日必重者即由此也……速以息风导热,惟又食西瓜斤许,必得兼用宣药稍许以期汗出,万勿心急致生枝节。薄荷7分,蝉蜕1.5钱,丝瓜络3钱,橘络1.5钱,研牛蒡子3钱,连翘3钱,浙贝母2钱,桑叶1.5钱,僵蚕1钱,金银花3钱,嫩桑枝2钱”。突出张佩宜治法平淡、处方精炼、药量轻灵的特点。张佩宜常谓《备急千金要方》中多处载有像“一味浮萍治小便不利、水气流肿证”这样轻以去实的例子,足以为我们取法。同时张佩宜在指导后辈阅读医案时也常常推荐《王孟英医案》,认为其制方精准,用药轻灵而屡起沉疴,足以作为我们的表率。

张佩宜临证中十分注重胃气,认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张佩宜认为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性宜降,喜润恶燥。胃的生理功能正常,则能谷气充实,气血津液得以化生,故胃气强则气血荣,胃气弱则气血衰;扶助胃气要顺应胃生理特点,多用养胃阴而不忘胃气的方法。张佩宜常用甘凉、甘寒或甘润之品如西洋参、北沙参、麦冬、天花粉、山药、生甘草等,此即喻嘉言所谓甘寒能培养脾胃生生之气。同时,在使用其他治法时,张佩宜也十分注意顾护胃气,如对于阴虚火旺者,在滋阴降火药物中避免使用苦寒泻火之品;行气药少用陈皮、姜半夏,喜投用紫苏梗、绿萼梅、玳玳花,以防香燥伤阴;峻药轻投,药走轻灵,以防伤胃等,不一而足。同时,张佩宜还认为胃为阳明燥土,属阳;脾为太阴湿土,属阴。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湿。脾胃升降,化生精微。所以治脾当护胃,治胃当理脾。张佩宜理脾时也非常重视胃气,用药常选参苓白术散等甘平微温之品,以健运中气,而少用重浊刚烈之辈。如王左呕泄案“食已则吐,兼见完谷,乃阴阳并亏之证,当兼顾为是。京半夏1钱,生白芍1.5钱,红枣7分,玳玳花1钱,炙甘草3分,白蒺藜1钱,鸡内金8分,野茯苓1.5钱,乌梅炭2分,米炒西洋参5分,用灶心土5钱、陈米8钱、浮小麦1两先煎代水煎药”。充分反映出张佩宜顾护脾胃思想的用药原则。尤其用灶心土、陈米、浮小麦先煎代水煎药,则尤具巧思。

(三)治疗经验

1.治疗月经病经验 张佩宜治疗月经病,以气血为本,以肝为用。他认为“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是月经产生的基本理论。而“冲为五脏六腑之海,脏腑之血,皆归冲脉”,气血总由于阳明脉盛,而冲脉附丽于阳明,阳明气血有赖于水谷,水谷盛,则血气亦盛,水谷衰,则血气亦衰,故月经之本在冲脉。诚如《女科要旨》所云:“女子血旺则阴盛而阳自足,元气由是而恒充,血盛而经自调,胎孕因之而易成。阴血充盛,则百病不生,阴血虚少,诸病作焉。况女子之血,经行则耗,产后则亏,更有带下崩漏诸疾,由是而大耗。故治女子以阴血为主。”但不能仅仅只顾阴血,还要重视脾胃气血的生化之功,此即《类经》所言“二阳,阳明也,为胃与大肠二经……夫胃为水谷之海,主化营卫而润宗筋……精血下行,生化之本,惟阳明为最。今化原既病,则阳道外衰,故为不得隐曲,其在女子,当为不月,亦其候也。”

张佩宜还认为,肝为刚脏,喜条达而恶抑郁。女子易于怫郁,气血容易郁滞,或化火迫血妄行,或横逆克土,均会导致月事失常,正如《傅青主女科》所说:“夫肝主藏血,气结而血亦结,何以反致崩漏?盖肝之性急,气结则急更甚,更急则血不能藏,故崩不免也。”如果木郁克土,则中焦失其取汁化血的功能,上不能奉养心脾,下不能滋养冲任,肝阴为之衰少,月事为之愆期。所以月经为病要懂肝体阴而用阳之道,肝阴不能衰少,肝气以辛为用而不能怫郁。

张佩宜治疗月经病总以气血为纲,调和肝脾为领,所谓“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丹溪心法》)。治疗上张佩宜习用温经汤之意,取当归、白芍、川芎养血和血,党参、半夏、麦冬补益阳明、太阴之气血成方。若虚热丛生则加牡丹皮、栀子,若阳气衰少则加附片,并喜用玳玳花、郁金等疏肝理气。月经先期、月经量多加茜草炭、藕节炭;月经后期、闭经加益母草、丹参等活血祛瘀;痛经加延胡索、乌药等。而对于小产或产后妇人,张佩宜认为由于患者产后冲任多有虚寒之患,所以本仲景之旨,产后之人用药莫忘温补冲任,并且在冲任未能顾护之前不能妄动消瘀,所以张佩宜医案中多有“惟正气未复,不能即用化瘀之剂”之语,诚如高士宗所言“妇人产后腹痛多属经脉不和,中土虚寒。但当调其经脉,温其中土,破气行瘀,亦所禁也”。

对于崩漏的治疗,张佩宜曾言:“塞流、澄源、复旧三法为治疗大法。”《丹溪心法附余》曾指出“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热凉血以澄其源,末用补血以复其旧”,据此可证崩漏三法与血证四法同源而异流。其中“塞流”治标犹如“止血”,“澄源”仿如“消瘀、宁络”贯穿始终,而“复旧”则与“补虚”同为治本之道。

“塞流”则用海螵蛸、茜草炭、墨旱莲等药,其中海螵蛸与茜草相配源自《内经》中的“四乌贼骨(海螵蛸)一藘茹丸”,张佩宜认为本方使用不单为血枯而设,需根据月经情况调整用药比例而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若月经较多,则海螵蛸可大剂使用,或弃茜草不用,或加茜草炭,若经如炭末,可径用茜草并加重用量,为通因通用之法。

“澄源”之法,则视何因而用之,或清热,或补益,或固涩,或逐瘀,终使脉道宁静,冲任固摄为准。尤其是化瘀之药的使用,应贯穿始终,以月事已下,为离经之血,必有留瘀,若使脉道能畅通,则留瘀必去。清热则有虚实之分。实热者当抑其沸腾之势,需直折其火,用栀子、黄芩、生地、牡丹皮、犀角等;而治疗虚热则需滋阴清热,用墨旱莲、生地、白芍、败龟甲、牡丹皮、栀子等。活血逐瘀则用海螵蛸、茜草、鸡血藤膏,以达到活血化瘀、止血调经之效;并且对于崩漏患者,本已伤正,阴血不足,所用逐瘀之药当柔,不可骤然使用红花、桃仁等药,而张佩宜所用海螵蛸、茜草除了能活血之外,亦能止血,且鸡血藤亦有养血之功。

“复旧”之法,并不是等血止后方用,而是要根据病情全程使用,因患者崩中下血,或经血淋漓,已经伤及阴血,故入手就要考虑补虚,但治疗中有用药轻重之别。若虚弱之象重则应入手就要大剂补虚,以防脱变之虞;而虚弱之势缓者,则可血渐止之后缓缓图之。补血用阿胶、当归、熟地;益气用黄芪、西洋参、白术等药。其中西洋参兼能生津,白术温润不燥,对伤阴患者较为适用,张佩宜尤为喜爱。

张佩宜对于月经病的治疗非常重视用药轻灵平和,特别崇尚轻可去实之法。月经病临床常见不外乎气血、寒热、虚实的变化,但此等疾病非一日能竞全攻,有时只能缓缓图之,所以选药要轻灵透达,以达到扶正不助邪、祛邪不伤正的目的。同时,张佩宜遵仲景遗韵,对该类疾病选药多寒温并用,故其常选温经汤为基础方。

案1 余右

一诊 小产去血过多,脉象细小如丝,心慌头晕皆由血去营空所致,加以循旧例服水酒等,恐血仍会涌来,发生血晕,早为之预借救急法为上,另以养血和冲任法以固本。处方:

当归身3钱  吉林参须3钱 桂圆10个    甘草3分

炒白芍3钱  浮小麦5钱  柏子仁1.5钱  茯神2钱

桑寄生4钱  川芎3分   煨木香4分    漂白术2钱

另高丽参4钱,另煎备用,若血行不止,大汗欲脱,先以参汤缓缓服之。

二诊 服养血理冲任法,血行虽略少而大汗不止,脉仍不起,亡阳脱变指顾间事,甚为紧急,而治标只有用参附汤合敛汗之法以挽颓势。处方:

制附片4钱  煅龙骨3钱  浮小麦1两    高丽参4钱

牡蛎5钱  漂白术6钱  红枣10个

外治法:牡蛎粉1两,米粉1两,用布包扑有汗处。

三诊 汗止血少,内瘀未清,惟正气未复,不能即用化瘀之剂,当再扶元固表。处方:

高丽参3钱  桑寄生3钱  煨姜8分     远志肉7分

漂白术2钱  煨木香7分  红枣10个    熟酸枣仁7分

葫芦皮1钱  鸡血藤膏1.5钱

牡蛎块5钱,浮小麦1两,先煎代水煎药。

四诊 脉已和平,至数分明,旧瘀未安,腹中懊恼,宜养血和血并用。处方:

桂圆肉10个  柏子仁2钱  炒白芍3钱    煨木香7分

炙黄芪2钱  紫丹参1钱  鸡血藤膏1.5钱 茯神2钱

桑寄生3钱  全当归1.5钱 葫芦皮1钱    首乌藤2钱

五诊 进化瘀之品,今即觉心悸更甚,此即气血两亏所致,过补过攻均非所宜,当从通络扶元。处方:

高丽参须3钱 双钩藤2钱  鸡血藤膏1.5钱 炒白芍3钱

吉林参须3钱 紫丹参2钱  煨木香7分    川芎3分

柏子仁2钱  全当归1.5钱 鸡内金1.5钱

六诊 精神恢复,少腹尚痛,此瘀血未清,再以化瘀为主。

守方去双钩藤加制香附1.5钱,川芎3分,红花1分。

【按】 小产去血过多,以致血去营空,气血冲任不固,加以酒醪湿热,血热损伤冲任,血不归经,下血不止,恐有脱变,故张佩宜一诊以高丽参、吉林参须救急防脱,并益气养血,当归、桂圆、甘草、炒白芍、浮小麦、柏子仁、茯神、桑寄生、川芎、煨木香、漂白术养血和冲任以固本。二诊仍大汗不止,脉不起,亡阳前兆,甚为紧急,故参附汤合敛汗之法以挽颓势。三诊时大汗已止,出血减少,阳气已回,但正气未复,虽有留瘀,但只能扶元固表,不用化瘀之剂,以防再损气血而生脱证。四诊时脉已平,遂养血和血并用,但患者随后出现心悸,可见气血两亏患者不能纯任祛瘀之剂,经过再次补益气血,和血祛瘀,最终而获显效。此等重症,治法分明,条理清晰,充分体现了张佩宜治疗妇科疾病重视脾胃气血,用药轻灵,认证精准的特点。

案2 王右

一诊 素有痰病,复受大惊,痰气逆沉于中,以致一身如坐舟车中,复崩中七八日,阴亏于下,阳越于上,多言则面赤心慌,脉来右大不受按,左关见弦急,则治标先从固冲任,交通阴阳入手。处方:

海螵蛸2钱  首乌藤3钱   女贞子1.5钱  漂白术2钱

生决明5钱  合欢皮1.5钱 墨旱莲1.5钱  鸡血藤膏1.5钱

生龟甲5钱  西洋参1.5钱

二诊 血崩已止,再镇肝养血为主。

守方加阿胶珠3钱,生牡蛎5钱,进1剂。

三诊 血又略见,仍由血亏所致,再补血益气为要。

守方加炙黄芪2钱,犀角片4分,桂圆肉10个,小生地2钱,西洋参改3钱,再进1剂。

四诊 再息肝风兼理血为主。处方:

羚羊角片6分 首乌藤3钱   生石决明块4钱  川贝母3钱

西洋参3钱  合欢皮1.5钱 女贞子1.5钱   阿胶珠3钱

炙黄芪4钱

五诊 虚风仍未得息,再养津液为主。处方:

石斛4钱  首乌藤3钱   生石决明块1两  川贝母2钱

西洋参3钱  羚羊角片8分  天竺黄1钱    合欢皮1.5钱

小生地4钱  漂白术2钱   阿胶2钱     瓦楞子3钱

【按】 患者阴亏于下,阳越于上,多言则面赤心慌,脉来右大不受按为气阴不足,左关见弦急则肝风肆虐,此时当养阴平肝,但患者崩中,多日未愈,若任其淋漓则阴血更虚,肝风更为劲急,甚则阴阳离决。故先从固冲任、交通阴阳入手,用海螵蛸、墨旱莲、女贞子滋阴凉血、固涩止血;生决明、生龟甲潜镇肝阳,使上逆之阳气交于阴分;西洋参、漂白术补益既虚之中气;首乌藤、合欢皮养肝血、疏肝气、定心悸;鸡血藤膏则养血活血、祛瘀血、通脉道。血止之后,酌加黄芪、阿胶以补气阴,加牡蛎加强镇肝。三诊时经血再现,故加犀角、生地,取犀角地黄汤之意,加强凉血止血之功。患者素有痰疾,故四诊时为防肝风夹痰上扰蒙蔽清窍,则又加川贝母、天竺黄化痰,用药层次分明,丝丝入扣,终竟全功。

2.治疗血证的经验 张佩宜治血证宗缪仲淳、唐容川诸家。对于出血则遵唐容川的“止血、消瘀、宁络、补虚”四法,认为此四法为治疗出血诸证的准则。张佩宜云:“血不止者,当立止血”为首要法则,以血不易速生,张佩宜习用花蕊石散、炭类药物、童便等止血,并且认为急性出血多由于火热所致,所以常用犀角地黄汤。血止之后,离经之血发为瘀血,瘀血内留,变证百出,故血止之后及时消瘀则是正治之法。但是,消瘀之法不仅为第二法,其使用应当贯穿整个血证,有凉血消瘀、宁络消瘀、扶正消瘀等法,所谓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甚者留瘀不去,伏热丛生,而致重新出血。“止血消瘀之后,又恐血再潮动,则须用药安之,故以宁血为第三法”。所谓宁血之法就是用理气、化瘀、清热等方法使血得安乃愈,但气为血之帅,所以理气之法尤为重要,气机失常,则胃气上逆,肺气不降,则血随气升而妄发吐衄等症。故《血证论》指出:“未有冲气不逆上而血逆上者……治血以治冲为要。”张佩宜认为,调冲之法莫如调肝,肝气无横逆之虞,则冲络无出血之患,缪仲淳之“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最是精当,所以张佩宜宁络多采用绿萼梅、佛手、丝瓜络、白芍等调肝,用枇杷叶、丝瓜络等降肺气,使气机调顺而下行,则血不致上犯而出。“去血既多,阴无有不虚者矣……故又以补虚为收功之法。”所以补虚之法为善后之法,恐出血过多,阴血不足,气无所依,阳无所附。张佩宜认为,出血之后,气血阴阳皆有可能虚,但又以气血为要,所谓气血为脾胃所化生,所以调补脾胃在善后之法中最为重要,这也是张佩宜脾胃理论的重要点,张佩宜常用归脾汤为基本方加减治疗。

案3 胡左(呕血)

一诊(蒲月二十四日早诊) 失血匝月,或止或发,现又吐多,脉滑数,咳不易出,当清营止血。处方:

藕肉1两   煅花蕊石3钱  童便1杯     棕榈炭5钱

牛膝炭1.5钱 款冬花1.5钱  白茅根8钱    牡丹皮炭1.5钱

【按】 其脉滑数,热在营分,故取牡丹皮、童便、藕肉清营凉血,用炭药加强止血之功;血出既久,留瘀不化,血不循经,取花蕊石、童便凉血散瘀。

二诊(二十四日午后诊) 花蕊石散后,血仍不止,脉皆未平,此由营热过重,以犀角地黄汤加减主之。处方:

炒白芍3钱  鲜生地3钱   牡丹皮1.5钱  怀牛膝1.5钱

煅花蕊石3钱 橘络1.5钱   童便1杯     浮小麦5钱

首乌藤3钱  当归1.5钱   仙鹤草2钱

犀角片8分(另先煎一炷香)

【按】 热伤阳络则吐衄,病重药轻,转用犀角地黄汤直清营血。故吴谦所言:“用犀角清心去火之本,生地凉血以生新血,白芍敛血止血妄行,丹皮破血以逐其瘀。此方虽曰清火,而实滋阴;虽曰止血,而实去瘀。瘀去新生,阴滋火熄,可为探本穷源之法也。”正为此立法。

三诊(二十五日) 血止八九而脉未全平,由营热仍重所致,妙在咳见松,是大佳事,拟再止血以防复吐。窃以为营阴暗耗,再加羚羊角祛风清热,牛膝引上腾火邪以下达。

守方去煅花蕊石加西洋参5钱,羚羊片3分,再进1剂。

四诊(二十六日) 脉数仍未退,由平素性情闷躁所致,当急图之,以防再吐。

守方加嫩白薇8分、白茅根5钱、川黄连3分、女贞子5钱,用浮小麦1两煎水去渣取水煎药,再进1剂。

五诊(二十七日) 得吐瘀血,脉较平,重按尚鼓指,此蓄瘀未清,当加化瘀药主治之。

守方去嫩白薇加煅花蕊石2钱、延胡索1.5钱、茜草根1.5钱,再进1剂。

六诊(二十八日) 犀角地黄脉平而未全平,血仍不止,复泻肝胆郁热。处方:

龙胆草6分   黑栀子3钱   细生地8钱    鸡血藤膏1两

白及3钱    怀牛膝2钱   首乌藤3钱    童便1杯

仙鹤草3钱   连翘3钱    鲜芦根5钱    煅花蕊石3钱

生石决明块1两 生牡蛎块5钱  犀角片1钱

【按】 营阴耗伤,肝火升腾,清肝火以救营阴。

七诊(二十九日) 偶受外感,身热形痛,口渴,宜解表,惟重剂难受,当以清化法主治,右脉仍弦硬,当防复吐,为预开两方,一退热,一止血,分开服之。

退热方:

薄荷3分    青蒿穗1.5钱  僵蚕1.5钱    桑叶2钱

杭菊花1钱   丝瓜络3钱   侧柏叶8分    鲜芦根3钱

止血方:

白及2钱    怀牛膝1.5钱  仙鹤草3钱    鲜芦根5钱

煅花蕊石3钱  煅灵磁石1.5钱 童便1杯     生石膏3钱

牡丹皮1.5钱  藕肉1两

八诊(三十日) 热退复热,尚幸不重,当改从轻剂退热加止血主治,仍以两方分早晚服之。

青蒿穗1.5钱  桑叶1.5钱   杭菊花1.5钱   丝瓜络3钱

侧柏叶8分   鲜芦根5钱    牡丹皮1.5钱   白及2钱

煅灵磁石1.5钱 生石膏3钱

预开早服方:

灯草炭1.5钱  白及3钱     生石膏5钱    首乌藤2钱

煅灵磁石2钱  童便1杯     藕肉1两     鲜芦根5钱

仙鹤草3钱   侧柏叶1.5钱

九诊(荷月初一日) 左脉甚好,右脉虽亦见平,重按仍鼓指,此由大便黑色未转,内中蓄瘀未能全化所致,当化瘀退余热,明早仍复止血剂可也。

鸡血藤膏1钱  丹参1.5钱    青蒿梗1.5钱   鲜枇杷叶3钱

杭菊花1.5钱  绿萼梅2钱    丝瓜络3钱    淡竹叶1.5钱

侧柏叶8分   煅灵磁石1.5钱  生石膏3钱    生地露1两

金银花露1两

预开初二日早服方:

白及2钱    生石膏5钱    煅花蕊石3钱   灯心炭2钱

煅灵磁石1.5钱 鸡血藤膏8分   丹参1.5钱    童便1杯

藕肉1两    怀牛膝1.5钱   鲜芦根8钱    仙鹤草3钱

枇杷叶露1两 生地露1两

十诊(初二日) 热退八九,脉稍平,此佳事也,再按前法。

鸡血藤膏1.5钱 丹参2钱     青蒿梗1.5钱   鲜枇杷叶3钱

杭菊花1.5钱  丝瓜络3钱    淡竹叶2钱     侧柏叶8分

煅灵磁石1.5钱 生石膏5钱    生地露1两     胖大海2个

金银花露1两  鲜芦根5钱    炙百部8分

十一诊(初三日) 热全退矣,血已2周未见,脉遂见平,胁痛按之稍松,此络脉空虚所致,当晚用止血,早用养血,双方并进。

炙百部8分   鸡血藤膏5钱   丹参2钱      鲜枇杷叶3钱

杭菊花1.5钱  丝瓜络3钱    杭白芍1.5钱   侧柏叶8分

煅灵磁石1.5钱 生石膏3钱    生地露1两     胖大海3个

鲜芦根5钱   榧子肉1.5钱

预开初四日早服方:

丹参2钱    蛤粉炒阿胶珠3钱 鸡血藤膏1.5钱  陈灯心炭2钱

白及3钱    生石膏5钱    煅花蕊石3钱    童便1杯

煅灵磁石2钱  怀牛膝1.5钱   鲜芦根8钱     仙鹤草3钱

藕肉1两    枇杷叶3钱    炒白芍1钱

【按】 热退血止,当事补虚。

十二诊(初四日) 止血养血双方并进,颇获效机,血亦4日未见。

炙百部1钱   鸡血藤膏1.5钱  丹参2钱      鲜枇杷叶3钱

杭菊花1.5钱  丝瓜络3钱    杭白芍1.5钱   侧柏叶8分

煅灵磁石1.5钱 生石膏5钱    生地露1两     胖大海2个

鲜芦根5钱   白及2钱     橘络8分      榧子肉1.5钱

预开初五日早服方:

丹参2钱    蛤粉炒阿胶珠3钱 鸡血藤膏1.5钱  灯心炭2钱

白及3钱    生石膏5钱    煅花蕊石3钱    童便1杯

煅灵磁石2钱  怀牛膝1.5钱   仙鹤草3钱     西洋参8分

藕肉1两    枇杷叶3钱

十三诊(初五日) 脉象日见和平,血已5日未见,胁痛缓,惟据云背痛起病至今未已,此太阳之经气不化,惜先未明言,未能兼治耳,今当兼治太阳。

白花百合3钱  榧子肉3钱    炙百部1钱     鸡血藤膏1.5钱

鲜枇杷叶3钱  胖大海3个    杭菊花1.5钱   丝瓜络3钱

煅灵磁石1.5钱 白及2钱     生石膏5钱     丹参3钱

预开初六日早服方:

蛤粉炒阿胶珠4钱 鸡血藤膏1.5钱 灯心炭2钱     白及3钱

生石膏5钱    煅花蕊石3钱   童便1杯      煅灵磁石2钱

怀牛膝2钱    仙鹤草3钱    西洋参8分     藕肉1两

枇杷叶3钱    百合5钱

十四诊(初六日) 右脉略旺,由荤内滞脾,速平肺胃,因明日第七日最当注意此也。

榧子肉3钱    炙百部2钱    怀牛膝5钱     鸡血藤膏1.5钱

怀牛膝1.5钱  胖大海2个    杭菊花1.5钱   丝瓜络3钱

煅灵磁石5钱   白及3钱     桑叶1钱

预开初七日早服方:

阿胶珠3钱    鸡血藤膏1.5钱 仙鹤草3钱     灯心炭2钱

白及3钱     生石膏5钱    煅花蕊石3钱    童便1杯

煅灵磁石1.5钱 怀牛膝5钱    藕肉1两      枇杷叶3钱

生地露1两    佛手露1两

十五诊(初七日) 右脉见浮,咳则形痛,幸不过甚耳。

黑荆芥穗碳2分  炙百部1钱    桑叶2钱      煅灵磁石1.5钱

榧子肉3钱    炙百部2钱    白蒺藜4分     胖大海2个

杭菊花1.5钱  丝瓜络3钱    怀牛膝1.5钱

十六诊(十二日) 脉旺由不能节劳所致,慎之。

鸡血藤膏1.5钱 鲜枇杷叶3钱   胖大海2个     丝瓜络3钱

生磁石1.5钱  仙鹤草3钱    白及3钱      生石膏24钱

桑叶2钱     怀牛膝1.5钱  生白芍2钱     鲜荷叶1.5钱

藕肉1两     炙百部2钱    童便1杯

十七诊(十四日) 加重石膏,右脉见平,左脉尚旺,偏形痛已愈,胁痛未痊。

鸡血藤膏1.5钱 鲜枇杷叶3钱   胖大海2个     丝瓜络3钱

生磁石1.5钱  仙鹤草3钱    白及3钱      生石膏24钱

橘络1.5钱   怀牛膝1.5钱  生白芍3钱     鲜荷叶1.5钱

藕肉1两     炙百部2钱    童便1杯

十八诊(十五日) 误循俗例,食老鸭不起,医此不起,少为哺物也,盖气有余便是火,所幸血出完全为血疤,在经之血未动,正好机会,速以泻心肝之火兼止血为要,望血不再来,则只一小波折耳。

川黄连5分    黄芩8分     藕肉1两      白及3钱

怀牛膝5钱    生磁石2钱    首乌藤3钱     生石膏1两

童便1杯     槐花3钱     灯心炭2钱     煅花蕊石3钱

地榆3钱     丝瓜络3钱    活水鲜芦根8钱

十九诊(十六日) 血未再至,脉尚未全平,再泻肺肝热。

川黄连8分     黄芩8分    藕肉1两      白及3钱

怀牛膝1.5钱  生磁石2钱    首乌藤3钱     生枳壳8分

童便1杯     绿萼梅2钱    灯心炭2钱     煅花蕊石3钱

牡丹皮1.5钱  丝瓜络3钱    活水鲜芦根8钱   生石膏1两

二十诊(十七日) 脉渐平,余亦未发生其他枝节。

连翘心3钱    麦冬2钱     藕肉1两      炒黄芩1.5钱

童便1杯     牡丹皮1.5钱  生石膏5钱     煅花蕊石3钱

仙鹤草3钱    生枳壳8分    生磁石3钱     首乌藤3钱

鲜芦根8钱    白及3钱     怀牛膝1.5钱   灯心炭3钱

二十一诊(十八日) 脉并不大,而反见血,由梦遗肝动,多言动心,君相之火随之上升,是以见血也,平君相二火可也。

川黄连8分    炒黄芩1.5钱  藕肉1两      白及3钱

怀牛膝1.5钱  生磁石1.5钱  首乌藤3钱     童便1杯

茯神3钱     枇杷叶3钱    煅花蕊石3钱    炒黄柏6分

牡丹皮1.5钱  生石膏1两    胖大海2个     肥知母8分

【按】 本案为吐血重症,病情颇多变化之处。病中外感、食复均使病情出现波折,治疗颇难处置,但张佩宜始终抓住火邪扰动营阴,兼有蓄血留瘀,治疗以清营血、除蓄瘀为大法。宗唐容川《血证论·吐血》篇中所言吐血四法:止血、消瘀、宁络、补虚。张佩宜恒用花蕊石、童便等药消瘀,并考虑患者平素肝气旺盛,则用藕汁、白芍、白薇、鲜白茅根等宁络,加龙骨、牡蛎以育阴潜阳,以牛膝为引,引龙雷之火下行,而冲逆得除,此等治法亦为缪仲淳治吐血三法中“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的具体应用。然后用阿胶、生地、西洋参等补虚善后。终使患者病情转入坦途,其灵活应用先贤治血治法,足资取法。

案4 刘左(鼻衄)

一诊 手太阴证误用少阴药,脉浮面微红,心神恍惚,脱变堪虞,且妄发少阴汗,此则洞血不起,后何道出,或注耳目或注口鼻,现惟有先平肺敛阳以救目前之急,后缓治病。

首乌藤3钱    茯神3钱     浮小麦8钱     炙款冬花1.5钱

合欢皮1.5钱  橘皮1.5钱   炒北沙参3钱    生石决明8钱

京半夏2钱    柏子仁1.5钱  小儿回春丹1粒

服药后如能安睡更妙。

二诊 平肺敛阳心神稍安,脉亦见平,当兼治病矣。

大豆卷1.5钱  藿香梗1.5钱  制半夏2钱     抱木茯神3钱

泽泻1.5钱   佩兰梗1.5钱  苦杏仁2钱     合欢皮1.5钱

炙款冬花1.5钱 穞豆衣3钱    沉香曲1钱     云茯苓3钱

化橘红8分

三诊 热退半,脉见平,但烦躁不能安睡。

大豆卷1.5钱  藿香梗1.5钱  制半夏2钱     抱木茯神3钱

泽泻1.5钱   佩兰梗1.5钱  苦杏仁2钱     合欢皮1.5钱

炙款冬花1.5钱 穞豆衣3钱    云茯苓3钱     琥珀末1分(冲)

化橘红8分    炒白芍3钱    益智仁1.5钱

四诊 冒风外出,左手寸见浮,外邪复感,殊难诊治矣。

紫苏梗1.5钱  制半夏2钱    穞豆衣3钱     抱木茯神3钱

泽泻1.5钱   薄荷梗3分    苦杏仁2钱     炙款冬花1.5钱

云茯苓3钱    化橘红8分    炒白芍3钱     益智仁皮1.5钱

五诊 昨冒风外出,今果复热,并见鼻衄,此即前细辛妄发少阴汗之洞血也,幸未几即止。

苦杏仁3钱    侧柏叶1.5钱  炒竹茹2钱     猪苓5钱

款冬花1.5钱  川牛膝1.5钱  首乌藤3钱     瓜蒌皮3钱

琥珀末1分(冲) 炙白前1.5钱  抱木茯神3钱    橘皮1.5钱

合欢皮1.5钱  薤白1.5钱

六诊 鼻衄止,泄、热均减。

首乌藤3钱    紫苏子8分    怀牛膝1.5钱   炙款冬花1.5钱

合欢皮1.5钱  炙白前1.5钱  瓜蒌皮3钱     抱木茯神3钱

制半夏2钱    琥珀末1分    薤白2钱      猪苓2钱

泽泻1.5钱   小儿回春丹1粒

【按】 鼻衄多由火热迫血妄行所致,其中以肺热、胃热、肝火最为常见。本例妄发少阴之汗,汗为心液,阴液耗伤,阳越于上,阳动血络,鼻衄如注,故用生石决明、小儿回春丹潜阳定惊,浮小麦、柏子仁、茯神、首乌藤宁心养心,使少阴心火安定并敛汗不使阴液进一步耗伤。且本证初病在太阴,则用陈皮、半夏、沙参平肺。方药丝丝入扣,故二诊时,转方用大豆卷、穞豆衣、佩兰、藿香梗清宣透达,以除表邪,且不伤阴分。诸症向愈,但患者又加冒风,祛风则用发散,与已伤少阴之体不宜发散矛盾,故用药颇为踌躇。

案5 王左(咳血)

一诊 咳血过多且久,正气受伤,脉小重按无神。

白及3钱     仙鹤草3钱    煅花蕊石2钱    童便1杯

丹参2钱     当归身2钱    炒白芍3钱     棕榈炭1.5钱

炒北沙参3钱   归脾丸2钱

二诊 血皆止,脉较起,似嫌过芤,望不再发才好。

白及3钱     仙鹤草3钱    煅花蕊石2钱    秋石1.5钱

灯心炭1.5钱  当归身2钱    炒白芍3钱     棕榈炭1.5钱

炒白芍3钱    归脾丸2钱    西洋参2钱     阿胶珠1.5钱

女贞子3钱

三诊 血止1日,望不再发,再换补剂可也。

白及3钱     仙鹤草3钱    煅花蕊石2钱    秋石1.5钱

灯心炭1.5钱  当归身2钱    炒白芍3钱     柏子仁3钱

归脾丸2钱    西洋参2钱    阿胶珠1.5钱   女贞子3钱

茯神3钱     首乌藤3钱    合欢皮1.5钱

【按】 本案关键在于咳血久而量多,其脉无神,可见气血大亏,血不止则益虚,气血亏虚则血失其固摄,故以止血为第一要务,而益气养血为次,且日久咳血而有蓄瘀,故用煅花蕊石、童便、丹参以除瘀血而使血能循其常道,更加炭药以止血。血止之后则事补益,仍宗唐宗海法。

案6 王万九(咳血)

一诊(初三) 诊脉关部弦象见平,寸部虚软如前,尺部亦弱,昨稍觉胁痛暂止,胸中不舒如前,夜卧欠安。《内经》云肾为先天,生身之本;脾为后天,生化之源。脾既失统血之权,后天化源不足可知,以心肾交亏之体后天生化不足,正气如何能支?故血既大减,自宜速培后天,使能生金,金能化气,中焦得以取汁变化而赤,旧血去而新血生,天地交泰,万物化生,姑得去意外之枝节而新血生也。葛可久先生治失血证,千古一家,尝云人身留得一分正血即保一分生命,故其《十药神书》花蕊石散后接上即是独参汤,即尊《内经》“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之旨立方也。今花蕊石散既应,自当遵其立法,按先后病状用之,是否有当,仍就教高明。

吉林参须1.5钱 茜草根1.5钱  绿萼梅1.5钱   抱木茯神2钱

土炒白芍3钱   棕榈炭1.5钱  米炒沙参3钱    金钗石斛3钱

橘络1.5钱   灯心炭1.5钱  首乌藤2钱     金器1件

银器1件

二诊(初四) 今日诊脉正更衣后,初诊脉象见芤,细诊仍是见弦,良由心肾两亏,虚气内动,肝木本旺,劳动则气乱于中,心神不敛,故有此脉象也。所幸血已止,现在治法当注重培气阴,平肝木,敛心神,望惊悸、多梦及劳脉等症不尽出现,自可日见康强也。盖贵恙与寻常失血证大不相同,故专于止血不得,必标本兼顾。是否得当,仍需请教高明。

米炒西洋参1.5钱 柏子仁1.5钱 抱木茯神3钱    土炒白芍3钱

绿萼梅1.5钱   吉林参须8分  生龟甲4钱     茜草根1.5钱

首乌藤2钱     金器1件    银器1件      生石决明4钱

三诊(初五) 细查3日所服三方效果及脉象进退可知,贵恙为一“虚不受补”之棘手证。盖偏于行气则正气难支,偏于补则胃气壅滞,夜卧不安,若两者并行共病,又复无益用药,为难可知。今以第三方论,服后初甚平稳,至临睡时夜卧梦扰纷纭,自觉胸中烦闷难受。今日诊脉弦象较昨见平,是肝病获药之效果,而胃中消化无力,反见不安之象也。今再三思维,只有仿前贤脾肾分治之法,后行气扶正间日进退立方,果能应手,再商长久调治之策。

吉林参须1.5钱  玳玳花6分   绿萼梅1.5钱   抱木茯神2钱

土炒白芍3钱    棕榈炭1.5钱 合欢皮1.5钱   金钗石斛3钱

橘络1.5钱    琥珀1分    首乌藤2钱     金器1件

银器1件      木蝴蝶10张  沉香曲4分

四诊(初六) 今日两手脉均至数分明,不是前数日现象,昨日得安睡亦由于此,今当扶正化气宽中兼而用之,期日有进功则幸甚。

吉林参须1.5钱  玳玳花6分   绿萼梅1.5钱   抱木茯神2钱

土炒白芍3钱    茜草根1.5钱 合欢皮1.5钱   金钗石斛3钱

橘络1.5钱    琥珀1分    白花百合3钱    木蝴蝶10张

金器1件      银器1件    米炒北沙参3钱

五诊(初七) 虽又一夜未能安睡而脉仍调匀,肝脉不旺,细推理由当属心神不足所致,今再从安神、养心、化气诸法兼而用之。

吉林参须1.5钱  绿萼梅1.5钱 抱木茯神2钱    土炒白芍3钱

柏子仁8分     合欢皮1.5钱 淡竹叶2钱     生谷芽2钱

熟谷芽2钱     琥珀2分    首乌藤3钱     金器1件

银器1件      木蝴蝶10张  沉香曲3分

六诊(初九) 昨晚虽梦多而不烦,是上焦病亦减轻,当化下焦滞气兼理肝脾。

土炒白芍3钱    琥珀2分    柏子仁1.5钱   吉林参须1.5钱

绿萼梅1.5钱   首乌藤3钱   抱木茯神2钱    木蝴蝶10张

金器1件      银器1件    合欢皮1.5钱   淡竹叶2钱

葫芦皮2钱

七诊(初十) 今日脉象较昨日旺,是精神回复之象,当佐以清肝药为妥。

金钗石斛3钱    土炒白芍3钱  琥珀1分      吉林参须1.5钱

丝瓜络2钱     绿萼梅1.5钱 抱木茯神2钱    首乌藤3钱

金器1件      银器1件    柏子仁1.5钱   木蝴蝶10张

牡丹皮1.5钱

八诊(初十一) 再加清肝息风之品主治。

金器1件      银器1件    琥珀1分      桑叶8分

生白芍3钱     首乌藤3钱   金钗石斛3钱    吉林参须1.5钱

莲子心3分     绿萼梅1.5钱 抱木茯神2钱    木蝴蝶10张

柏子仁1.5钱   牡丹皮1.5钱

九诊(十二日) 左脉又平,当以疏肝理气兼养心安神。

金器1件      银器1件    琥珀1分      桑叶8分

生白芍3钱     橘络1.5钱  吉林参须1.5钱  葫芦皮2钱

绿萼梅1.5钱   抱木茯神2钱  木蝴蝶10张    柏子仁1.5钱

十诊(十三日) 诸恙均渐痊,现当疏肝和中为要。

橘络5钱      葫芦皮2钱   云茯苓5钱     生白芍3钱

金器1件      银器1件    木蝴蝶10张    吉林参须1.5钱

柏子仁1.5钱   绿萼梅1.5钱 抱木茯神2钱    首乌藤3钱

十一诊(十四日) 当再平肝培气阴为主。

抱木茯神2钱    琥珀1分    木蝴蝶10张    白花百合3钱

吉林参须1.5钱  金器1件    银器1件      绿萼梅1.5钱

首乌藤3钱     生白芍3钱   米炒北沙参3钱   柏子仁1.5钱

橘络1.5钱

十二诊(正月元宵节) 近五六日均甚好,脉亦平,今日忽然觉得病有反复,诊脉左手较昨见旺,细穷病情,良由春寒外搏加以心中必有小事感触,内外相因故有此一枝节也。务所宽心,勿过焦虑动肝为幸。病兼内亏,情绪稍有忧郁即能感触也,今速以和表平肝理气法治之。

吉林参须1.5钱  紫苏梗8分   绿萼梅1.5钱   朱衣茯神3钱

土炒白芍2钱    柏子仁1.5钱 橘络1.5钱    琥珀1.4分

丝瓜络2钱     台乌药8分   金器1件      银器1件

木蝴蝶10张

十三诊(十六日) 今日脉又平矣,怯寒亦解,仍药接前调理法以期速愈。

吉林参须1.5钱  木蝴蝶10张  绿萼梅1.5钱   台乌药8分

琥珀1.4分    丝瓜络2钱   朱衣茯神3钱    土炒白芍2钱

沉香曲3分     橘络1.5钱  柏子仁1.5钱   金器1件

银器1件      金钗石斛3钱

十四诊(十七日) 今日左脉又较昨晚为旺,左寸仍感不足,皆由神虚,平素用心过度所致,今再加镇肝药主治之。

煅灵磁石3分    陈皮8分    老桑枝4分     炒白芍3钱

吉林参须1.5钱  朱衣茯神4钱  台乌药8分     柏子仁3钱

琥珀1分      绿萼梅5钱   丝瓜络3分     佛手衣4分

外治方:

真朱砂1两     真琥珀1钱   熊胆2个

共研细末装口袋挂心口。

【按】 本病为再诊患者,咳血已平,劳损之象已现,当为“补虚”过程。心肾两亏,虚气内动,肝木本旺,劳动则气乱于中,心神不敛,为其病机。病情复杂,惟有调补后天,疏达肝木,始终抓住柔肝、补益心脾着手。以吉林参须、金钗石斛、米炒沙参等培土生金;土炒白芍、绿萼梅柔肝疏肝;茜草根、棕榈炭、灯心炭等止血;待血止之后,续加柏子仁、琥珀等养心宁心。其中多药使用土炒、米炒,都是使药得“土”气,有益于中焦,而行气之药,多选紫苏梗、绿萼梅、佛手等不易伤阴之品,体现了“失血之人,多忌刚燥”的治疗原则,颇有特点,亦可圈可点。

2.治疗温病的经验 温病为外感热病中具有流行性为特点的热象偏重、容易化燥伤阴的一类疾病,张佩宜从医发蒙于镇江,成名于南昌。其间受吴门温病学说及喻嘉言学说影响甚巨,由此,张佩宜对温病有独到见解并有所阐发。

他认为温病与伤寒都为外感热病,只是病因不同,侵袭渠道不同,所以发病的表现也不尽相同。所以他主张不能以伤寒六经诸方来通治温暑、温疟、温毒、温疫,强调寒温分治。但是,对于外感热病在实际临床中要视其寒热、虚实、表里而仔细辨别伤寒、温病,该温则温,该寒则寒,不可执一而行。

(1)卫气营血,重视病程:张佩宜认为,温病首先应分为温热和湿热两大类,温热以挟风、生燥、伤津为特点;湿热以阻滞气机、伤阴耗阳为基本特点。而春温、风温、暑温、暑湿、秋燥、冬温、伏暑等病,一定要分辨清楚,否则其发病规律就不能分清而陷入盲目见热退热的局面。

至于治疗,张佩宜继承了通过动态观察邪在卫、气、营、血不同阶段的表现进行治疗的吴门温病治法的特点。并指出“在卫汗之可也”是辛凉解表,使温邪能通过畅汗而解。此即透邪治法,治疗温病初起,病在肺卫,可用辛凉兼以少量辛温之药辛凉清解,透邪外出。“到气才可清气”是明确指出邪在气分才能清,就是说只能在这个病程中才能用寒药,否则抑遏邪气,或表邪不解,或邪无出路耗伤阴血。“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就是用清透之法,使邪有出路,转出气分,此时用药,不可用厚味酸收之品。“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就是采取凉血散血法,通过甘寒或辅以咸寒的方法救阴,使阴液充足而无亡阴之患,用凉血散血方法,不使瘀血内停、血不归经而更加散漫。这是温病治疗的基本大纲,临床治疗必当遵从,但治病治法还应该要灵活变通。

(2)升降出入,重视脾胃:张佩宜认为,温病中卫气营血的变化,病邪的进出其实也是气机升降出入的一种方式。“在卫汗之可也”至“透营转气”都是使邪有出路,也就是说使气机有正常通路。所以治疗上要因势利导,则病邪能退,生生不息。正如吴又可所言:“诸窍乃人身之户牖,邪自窍而入,未有不由窍出,导引其邪从门户出,可为治疫之大纲,舍此皆治标云尔。”而吴又可立疏利透达膜原法就是气机升降出入理论的具体使用。所以张佩宜辨证非常注重温病中气机的使用,直言湿温为患,当用“通阳”而使气机宣畅、水道通调,使湿有去路,此即“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而所谓的“气分流连”“分消上下”“战汗而解”也都是气机升降,使邪有出路。这也是张佩宜临证常用法则之一。

张佩宜在治疗温病中也非常重视脾胃功能,时时顾护脾胃。这既继承了张仲景治外感病重视顾护脾胃的学术思想,也注重了吴鞠通、叶天士等的学术观点。张佩宜认为顾护脾胃有两点,一是要安未受邪之地,二是顾护脾胃的气与津液,不使脾胃功能逆乱。所谓安未受邪之地就是阻止病邪深入。如温邪在卫,投以辛凉轻剂,不使其化热入里伤及津液,正如吴鞠通提出:“病初起,且去入里之黄芩,勿犯中焦……”邪在气分,清热透表,不使邪热入腑内结,都是其表现。而顾护脾胃的气与津液,不使脾胃功能逆乱,只有胃脾的气津充足,胃的降浊功能和脾的升清功能才能正常;胃气得降,脾气得升,则气血津液化生有源,其他脏腑阴津才有所养,功能才能顺利恢复。他在治疗温病的过程中擅长选用陈仓米、谷芽、麦芽、厚朴等开脾醒胃;用人参、沙参、麦冬等甘味之品益气生津,补养脾胃;同时也用辛开苦降、开达病邪之药,如薤白、厚朴、黄芩、黄连等,不一而足。

(3)因时制宜,用药轻灵:张佩宜用药因时制宜,如春温多处以辛凉疏散;暑温病为患,治以辛凉微苦、宣化淡渗为法;秋燥之邪,治以辛凉甘润。同时,张佩宜用药总以清轻灵动见长,用药量少而精,这也是顾护脾胃思想的一种反映。

案7 朱君(暑湿)

一诊(六月二十五日) 暑湿内闭,心烦不宁,甚则欲坐卧泥地井中始快,脉及不数,舌苔不黄,下痢日夜无度,病势险要,自不可待言,现在最要紧以期胸中烦速平,方有转机也。

炒竹茹7分     炒黑栀子2钱  瓜蒌皮2钱     佩兰叶7分

川郁金1钱     生枳壳1钱   厚朴8分      薤白头7分

槐花炭3钱     生金银花3钱  熟金银花3钱    香连丸1钱

【按】 湿内闭,暑热为患,心烦不宁,甚则欲坐卧泥地井中始快,暑必兼湿,湿热内蕴,“夹杂饮食停滞,气不得运,血不得行,遂成滞下,俗名痢疾,古称重证,以其深入脏腑也”,下痢日夜无度,易伤阴液。病邪外来,本当清解,但邪势迅疾,有蒙蔽清窍之虞,病势险要,故上、中、下三焦皆要顾护,以炒竹茹、炒黑栀子、瓜蒌皮、佩兰叶、川郁金、生枳壳、云厚朴、薤白头清暑化湿,宣通气机,槐花炭、生金银花、熟金银花、香连丸清热燥湿以止泻痢。

二诊(初六晨) 痢下虽夹见粪,而烦闷未退,病势仍在险途,再以达暑开中,宜烦闷速解,方有转机也。

厚朴8分      佩兰梗7分   瓜蒌皮2钱     槐花炭3钱

炒竹茹7分     炒黑栀子2钱  薤白头2钱     苦桔梗5分

生金银花3钱    熟金银花3钱  川郁金1钱     生枳壳1钱

玳玳花8分     香连丸1钱

三诊(初六晚) 烦躁略平,冷汗过重,睡时仍有抽搐,且间有惊惕,有动风变,病势仍然凶险,即躁平神清方有望也。

厚朴1钱      佩兰梗5分   玳玳花8分     蝉蜕7个

双钩藤3钱     浮小麦6钱   炒黑栀子2钱    僵蚕2钱

炒陈仓米8钱    金器1件    银器1件

【按】 气机渐通,但暑邪有化风之势,用僵蚕、蝉蜕、金银器、钩藤祛风。

四诊(初七晨) 人事见清,烦躁尚未全平,抽搐已止,再宽中清暑,望烦速平,人事不再昏聩,乃有望也。

厚朴1钱      生金银花3钱  熟金银花3钱    蝉蜕1钱

川郁金8分     炒黑栀子3钱  僵蚕2钱      大腹皮2钱

双钩藤3钱     玳玳花8分   淡竹叶3钱     金橘叶4片

【按】 金橘叶、玳玳花、郁金、厚朴理气宽中,栀子、竹叶、金银花清暑,务使气机调顺,暑邪不能弥漫三焦,蒙蔽心胸。

五诊(初七晚) 烦躁已平大半,人事当清,舌苔转黄,里湿见透,望能思食,痢减不变生他症方能缓缓调治。

厚朴5分      炒黑栀子2钱  炒白芍3钱     陈仓米5钱

油当归1.5钱   玳玳花8分   双钩藤3钱     浮小麦5钱

焦楂2钱      金石斛3钱   青蒿梗1.5钱   大腹皮1.5钱

香连丸1钱

六诊(二八晨) 冷汗又渐少,此症渐有转机,望不变生他症乃吉。

厚朴1.5钱    炒黑栀子2钱  炒白芍3钱     陈仓米1两

油当归2钱     槐花炭2钱   双钩藤3钱     荷叶梗5寸

泽泻1.5钱    金石斛3钱   香连丸1钱     生谷芽3钱

熟谷芽3钱     生金银花2钱  熟金银花2钱

【按】 暑湿之邪,终究伤阴,酌加养阴之品以扶正。陈仓米、金石斛、荷叶梗、生谷芽、熟谷芽养胃,所谓“人以胃气为本,而治痢尤要”。而当归、白芍之品理血,以“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可见张佩宜处方皆有所本。

七诊(二九晨) 口味已开,惟下痢未得大减,时有烦躁,冷汗仍不能全止,为可虑耳。

油当归1.5钱   双钩藤3钱   连翘衣1.5钱   生白芍3钱

生谷芽3钱     熟谷芽3钱   槐花炭1.5钱   泽泻1.5钱

生金银花3钱    金银花炭4钱  地榆炭1.5钱   荷叶梗5寸

陈仓米6钱     浮小麦3钱   香连丸1.5钱

八诊(三十日晨) 痢下又见减,望步步应手,不生枝节乃妙。

油当归3钱     地榆炭2钱   陈仓米6钱     双钩藤3钱

连翘衣1.5钱   生白芍3钱   槐花炭1.5钱   牡丹皮炭1.5钱

生谷芽3钱     熟谷芽3钱   浮小麦3钱     六一散1.5钱

生金银花3钱    金银花炭4钱  茯神3钱      香连丸1.5钱

九诊(七月初一) 痢下渐转粪矣,惟小解仍不长,汗仍不止,宜注意耳。

油当归3钱     地榆炭2钱   槐花炭2钱     陈仓米6钱

牡丹皮炭1.5钱  生白芍3钱   浮小麦3钱     生金银花3钱

金银花炭4钱    生谷芽3钱   熟谷芽3钱     炒栀子1.5钱

十诊(七月初二) 再宗前法,以期下痢速愈,望谨慎风寒,勿受外感为要。

油当归2钱     泽泻1.5钱   生栀子1.5钱   生白芍3钱

槐花1.5钱    地榆1.5钱   陈仓米6钱     生谷芽3钱

熟谷芽3钱     金银花炭4钱  生金银花3钱    香连丸1.5钱

十一诊(七月初三) 痢已转黄,肛门痛去大半。

生谷芽3钱     熟谷芽3钱   土炒当归2钱    陈仓米6钱

生栀子1.5钱   土炒白芍3钱  金银花炭3钱    泽泻1.5钱

生金银花2钱    香连丸5分

十二诊(七月初四)

生谷芽3钱     熟谷芽3钱   土炒当归2钱    生栀子1.5钱

土炒白芍3钱    金银花炭3钱  生金银花2钱    泽泻1.5钱

茯神3钱      浮小麦1两   陈仓米1两     首乌藤1.5钱

十三诊(七月初五) 泄减,口味亦开。

土炒北沙参2钱   连翘衣1.5钱  柏子仁1钱     陈仓米6钱

茯神3钱      泽泻1.5钱   生谷芽3钱     熟谷芽3钱

赤茯苓1.5钱   生白芍3钱   双钩藤2钱     浮小麦1两

十四诊(七月初六) 已转水泻,自是好事,惟微受外感。

连翘1.5钱    生谷芽3钱   熟谷芽3钱     赤茯苓1.5钱

柏子仁1钱     生白芍3钱   炒栀子2钱     陈仓米6钱

茯神3钱      泽泻1.5钱   双钩藤2钱

外治方:牡蛎1两,煅龙骨粉1两,米粉1两,绢袋装,扑有汗处。

【按】 《温病条辨》云“先滞后利者易治,先利后滞者难治”,故“已转水泻,自是好事”。

十五诊(七月十一) 诸恙已愈,惟余腰痛,宜和络安神为治。

丝瓜络3钱     茯神3钱    生谷芽3钱     熟谷芽3钱

桑寄生3钱     连翘衣1.5钱  橘络1.5钱    杜仲3钱

炒白芍3钱

【按】 暑湿为患,最易弥漫三焦,或生风或动血,暑又夹湿,治疗当以清暑调气为主而兼顾兼夹。本例患者,邪势弥漫,有蒙蔽清窍之虞,张佩宜始终坚持清解暑热、条畅三焦气机为主要治法,并时时顾护脾胃,终始患者步入坦途。

案8 郭左(温病)

一诊(丁巳年正月元宵) 温邪痰滞结胸,现邪势内蕴,人事或昏或清,口渴引饮,脉来浮大而数,惟自得病以来未得过汗,初势不得外解所致,现甚危,速以达邪开中为要。

白蒺藜1.5钱   瓜蒌仁3钱   连翘3钱      川郁金1.5钱

薤白头1.5钱   炒栀子1.5钱  薄荷6分      石菖蒲6分

僵蚕1.5钱    研牛蒡子3钱

二诊(十六日) 人事转清,胸中仍懊恼,皆痰邪作祟也。仍防再闭。

上川厚朴1钱    丝瓜络3钱   薤白头1.5钱   嫩桑枝3钱

炒栀子3钱     胆南星1钱   川郁金1.5钱   瓜蒌仁3钱

研牛蒡子3钱    僵蚕1.5钱   连翘3钱      络石藤1钱

左金丸4分

三诊(十七日) 身痛又愈,再去懊恼,和中惟人虚防其脱变耳。

川厚朴6分     研牛蒡子1.5钱 薤白1.5钱    米炒北沙参1.5钱

炒栀子8分     僵蚕1.5钱   络石藤1.5钱   陈仓米5钱

【按】 温邪宜清透,痰热宜畅达气机。

案9 蔡左(湿热)

一诊 湿热证,人事间有不清,舌苔黄厚,寒热头晕,先以芳化。

佩兰叶1.5钱   赤茯苓3钱   嫩桑枝3钱     川厚朴花8分

制半夏2钱     川郁金8分   橘皮1.5钱    炒栀子1.5钱

通草8分

【按】 三焦所在,俱为湿热所困,最畏内闭外脱,利湿分消,清解暑热。佩兰叶化浊解暑、炒栀子轻浮微苦清暑热;赤茯苓、通草利湿;川厚朴花、制半夏、川郁金、橘皮理气,诸药共奏利湿分消、清解暑热之功。

二诊 热退八九,再清化中焦积滞。

薤白头1.5钱   佩兰叶1.5钱  炒栀子1.5钱   橘皮1.5钱

苦杏仁2钱     瓜蒌皮2钱   川厚朴花8分    金沸草1钱

通草6分      左金丸4分

三诊 又受外感复热,谵语,再拟宣化。

紫苏梗1.5钱   橘皮1.5钱   川郁金1钱     制半夏2钱

川厚朴花8分    嫩桑枝3钱   薤白头1.5钱   苦杏仁2钱

赤茯苓3钱     款冬花1.5钱

【按】 湿随热邪,蒙蔽心窍,“惟以三仁汤轻开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也”。

四诊 有汗热退,不清仍有谵语,再以三仁法治之。

苦杏仁2钱     炒薏苡仁3钱  瓜蒌皮2钱     制半夏2钱

佩兰梗1.5钱   白豆蔻8分   薤白头1.5钱   川厚朴花1.5钱

橘络1.5钱    川郁金8分

五诊 热又退大半,再接前治。

薤白头1.5钱   橘皮3钱    款冬花1.5钱   川厚朴花8分

姜皮8分      制半夏2钱   云茯苓3钱     紫菀1.5钱

川郁金8分

六诊 热已退清,咳未全已,再肃肺止咳。

苦杏仁2钱     橘皮1.5钱   浙贝母3钱     百部1.5钱

制半夏1.5钱   枇杷叶3钱   款冬花1.5钱   瓜蒌皮3钱

七诊 咳又减,再接前治。

苦杏仁3钱     云茯苓3钱   炒冬瓜仁3钱    紫菀1.5钱

制半夏2钱     枇杷叶3钱   款冬花1.5钱   瓜蒌皮3钱

【按】 《温病条辨》:“湿为阴邪,自长夏而来,其来有渐,且其性氤氲黏腻,非若寒邪之一汗即解,温热之一凉则退,故难速已。世医不知其为湿温,见其头痛恶寒、身重疼痛也,以为伤寒而汗之,汗伤心阳,湿随辛温发表之药蒸腾上逆,内蒙心窍则神昏,上蒙清窍则耳聋目瞑不言。见其中满不饥,以为停滞而大下之,误下伤阴,而重抑脾阳之升,脾气转陷,湿邪乘势内渍,故洞泄。见其午后身热,以为阴虚而用柔药润之,湿为胶滞阴邪,再加柔润阴药,二阴相合,同气相求,遂有锢结而不可解之势。惟以三仁汤轻开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也。”正是指此证。

案10 刘左(湿温)

一诊(丁巳年午月) 湿温脉濡,头晕咳嗽,舌苔满布,一身尽重,胸脘痞闷,心中懊恼,夜卧不安,肤热不退。先以宣化入手,症延旬日,不思食,谨防内闭外脱。

藿香梗1.5钱   苦杏仁3钱   川厚朴8分     佩兰叶1.5钱

大豆卷1.5钱   炒栀子皮1.5钱 僵蚕1.5钱    薤白头1.5钱

瓜蒌皮2钱     制半夏1.5钱  蝉蜕7个      小儿回春丹半颗

穞豆衣3钱

【按】 湿温初起,其机尚浅,为邪找出路则宜轻,邪势弥漫三焦则用分消,故用瓜蒌皮、苦杏仁微苦微辛开上,栀子轻浮微苦清热,藿香、佩兰、薤白、厚朴、半夏化中上之秽浊而开郁,豆卷、僵蚕、蝉蜕通达宣利,小儿回春丹维护神明,穞豆衣滋阴清热。共奏开达中上二焦气机之功,使湿浊得化,热邪得消,神明得护。可知张佩宜因证制方,心灵手巧矣!

二诊 舌苔未能满布,间有花剥,身热较昨稍减,胸痞懊恼,神昏肢倦,夜卧不安悉如前日,病根之深于此可见一斑,非一剂药力所能平。据云,自失血后即有咳则胸胁痛,此为失血病根已早蒂固根深矣,用药又多一层掣肘。

茜草根2钱     苦杏仁3钱   款冬花1.5钱   紫菀1.5钱

穞豆衣3钱     云茯苓2钱   大枣5个      白芍1.5钱

紫苏梗1钱     僵蚕1钱    薤白头1.5钱   灶心土2钱

白豆蔻4分     薄荷3分

【按】 失血后即有咳则胸胁痛,残瘀未化,酌加化瘀之品。

三诊 精神愈半,咳嗽亦减,舌苔仍满布而未匀,热亦退三分之一,再接前法。

延胡索4分     白蒺藜1钱   款冬花1.5钱   薤白头2钱

僵蚕1.5钱    橘红8分    茜草根2钱     紫菀1.5钱

瓜蒌皮3钱     蝉蜕1钱    佩兰叶1.5钱   苦杏仁3钱

陈仓米8钱     穞豆衣3钱

四诊 精神日见畅爽,肤热不能即退,由里湿尚未化也,再以三仁为治。

川厚朴花1.5钱  紫菀1.5钱   煨姜3分      穞豆衣3钱

薤白2钱      款冬花1.5钱  大枣7个      冬瓜仁2钱

橘皮1.5钱    佩兰叶1.5钱  蝉蜕1钱      陈仓米1钱

制半夏4分     冬瓜皮3分

【按】 湿陷于里而不得化,用辛通法。

案11 胡左(湿温)

一诊 舌苔垢腻,舌体红紫,大汗如洗,晨渴,脉沉小,入暮则昏,两气似不相接,病势危殆,又兼腿痛、胸闷、不思食。

茅苍术1.5钱   甘草2分     郁金1.5钱    桑枝3钱

旋覆花1.5钱   川厚朴1.5钱  薤白3钱     藿香梗1.5钱

姜竹茹3钱     川黄连炒半夏2钱 橘皮1.5钱    赤茯苓3钱

黑栀子2钱     瓜蒌皮3钱

【按】 湿温由上焦而来,蒙蔽心窍。又兼腿痛、胸闷、不思食,中焦病重,宜升降中焦气机。故用瓜蒌皮微苦微辛开上,栀子轻浮微苦清热,藿香、郁金、薤白、厚朴、半夏、苍术、陈皮、赤茯苓化中上之秽浊而开郁;川黄连配半夏,辛开苦降;以其身痛,湿邪郁于经络,故用桑枝以开经络之湿郁。

二诊 服前方寒热解,汗收大半,得泻胸开,思食。

茅苍术1.5钱   旋覆花1.5钱  川厚朴1.5钱   薤白1.5钱

姜竹茹3钱     橘皮1.5钱   浮小麦3钱    瓜蒌皮3钱

佩兰梗1.5钱   川黄连炒半夏2钱 赤茯苓3钱    代赭石2钱

黑栀子3钱

案12 曾左(暑温)

一诊 暑温壮热面赤,口渴头眩,有汗不能,日轻夜重,甚则自觉神识昏昏,尚有怯寒,微见鼻血,脉来洪大且数。依古法应以白虎汤主治,然此证窃以为当以辛凉轻剂入手,视其动静再商进步,以白虎汤药力过竣,且已见鼻血,恐邪内陷也,缓一步更为妥当,是否得当以就教高明。

桑叶1.5钱    杭菊花1.5钱  荷叶2钱     薄荷7分

连翘3钱      牛蒡子3钱    淡竹叶2钱    侧柏叶1.5钱

白茅根3钱     生栀子2钱

【按】 温热为患,壮热面赤,口渴头眩,甚则自觉神识昏昏,微见鼻血,脉来洪大且数,日轻夜重,阳明经热也,白虎汤为的方;有汗不能,尚有怯寒,表邪仍在,所谓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故以辛凉轻剂入手。

二诊 热较昨平,惟脉未平,仍有复热。

连翘3钱      生枳实1钱    桑叶1.5钱    生栀子2钱

金银花3钱     淡竹叶3钱    荷叶2钱     薤白头1.5钱

研牛蒡子3钱    胆南星4分    白茅根3钱    瓜蒌皮3钱

三诊 病未转痿,尚未分清,大便如酱,小便短赤,热时大渴,大热,此暑温门应有之现象,能转疟分清为妙。

西洋参2钱     淡竹叶2钱    肥知母1钱    炒栀子2钱

连翘2钱      浙贝母3钱    花槟榔1.5钱   桑叶1.5钱

金银花2钱     瓜蒌皮2钱    桑枝3钱     丝瓜络3钱

四诊(七月二十八) 暑温重症,病总有转机,即冒风外出倘受外感,病必更重,悔之晚矣。

连翘2钱      浙贝母2钱    桑枝3钱     肥知母1.5钱

金银花2钱     瓜蒌仁3钱    丝瓜络3钱    橘皮1.5钱

淡竹叶2钱     花槟榔1.5钱  研牛蒡子3钱

五诊 《内经》云夫痿者皆生于风,故痿疾最忌受风也。况暑湿转痿未分清,更宜忌风为要。早间所以能和,今日必重者即由此也。望热速退,将痿分清,不致因此变为长热不退,则属大幸。速以息风导热,惟又食西瓜斤许,必得兼用宣药稍许以期汗出,万勿心急致生枝节。

薄荷7分      蝉蜕1.5钱   丝瓜络3钱    橘络1.5钱

研牛蒡子3钱    连翘3钱     浙贝母2钱    桑叶1.5钱

僵蚕1钱      金银花3钱    嫩桑枝2钱

六诊(八月初四)

生石膏3钱     忍冬藤2钱    金银花2钱    连翘2钱

芦根1两      淡竹叶2钱    薤白头2钱    黑栀子2钱

浙贝母2钱     制半夏1.5钱  瓜蒌仁2钱    木通1钱

七诊(八月初五) 湿热内遏,阻碍清阳之机,浊气熏蒸,蒙蔽清窍,致现热重寒微,胸膺板滞,大便酱溏,小溲浊赤,清晨觉畅,午后烦乱,苔中黄而边白,口不漱而常焦,脉来左弦右滑,入暮则谵语。徒以清热,恐湿疫陷入心包,有惊厥神昏之变,苔色俱在,胸结俱在,当从又可之法,从募原达邪外出,佐以淡渗之品,俾湿从下走,庶几吻合病机,我见如斯。

煨草果8分     京赤芍1.5钱  炒黄芩1.5钱   西茵陈2钱

上川厚朴1.5钱  赤茯苓2钱    栀子2钱     海南子1.5钱

炒知母1.5钱   金银花2钱    淡竹叶1.5钱   川郁金1钱

制半夏1.5钱

八诊(桂月初六)

淡干姜3分     西茵陈2钱    炒知母1.5钱   瓜蒌仁2钱

上川黄连6分    海南子1.5钱  赤芍1.5钱    浙贝母3钱

煨草果1钱     制川厚朴1.5钱 制半夏1.5钱   金银花3钱

炒黄芩2钱     黑栀子2钱    薤白头2钱

九诊(八月初七) 脉平大半,热势未减,胸膺未豁,大便仍酱色,溲水时清时黄,湿邪将化,病退大半矣,从原意立法治之。

淡干姜4分     上川黄连1钱   煨草果1钱    浙贝母3钱

花槟榔1.5钱   炒知母1.5钱  制半夏1.5钱   西茵陈2钱

薤白2钱      制川厚朴1.5钱 炒黄芩2钱    赤茯苓2钱

黑栀子2钱     金银花3钱

十诊(八月十一) 热又见减,大解转黄,小溲清长,均属好事,惟行昏不能久坐,进芳香不见减是由病近1个月,正气已伤所致,当改从轻剂,不伤正气为妥。

西茵陈2钱     穞豆衣2钱    滑石1.5钱    桑枝3钱

大豆卷1钱     赤茯苓2钱    鲜石斛2钱    制半夏1.5钱

茯神2钱      炒黄芩1钱    建曲6分     浙贝母2钱

十一诊 病见减轻,徐徐调理。

石菖蒲3分     大豆卷1钱    桑枝3钱     川厚朴4分

川郁金6分     赤茯苓2钱    炒知母1钱    炒栀子1.5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