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绅商的办学概况

绅商的办学概况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晚清绅商的类型、财力、处境、思想意识等各具差异,决定了他们参与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途径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办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也各不相同。张謇是继盛宣怀之后大力兴办新式教育的典型人物。)周学熙也因此成为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后来由美国传教士林乐知等人创办的上海中西书院、经元善倡办的中国女学堂等,均得到绅商人士的捐助。绅商独立捐设学堂者,有盛宣怀、叶澄衷、虞洽卿等人。

由于晚清绅商的类型、财力、处境、思想意识等各具差异,决定了他们参与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途径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办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也各不相同。总体而言,晚清绅商的办学实践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

(一)自行创设经营新式学堂

绅商在经营近代工商企业过程中,认识到兴学育才之于实业发展的重要性,利用所办实业的盈利作为办学经费,创设并经营新式学堂。盛宣怀是自创、经办新式学堂的典型绅商。他在长期督办、经营各类洋务企业的同时,主持创办了电报学堂、铁路学堂、矿务学堂、轮船驾驶学堂等一批技术实业学堂;又于甲午战争之后,仿照西方学校制度,提出了体系较完备的全国捐设学堂规划,主持创建了北洋大学堂、南洋公学等正规系统的普通教育机构,并亲自督办,著有实效,成为同期我国新式教育的重要机构,具有较高的影响和地位。

张謇是继盛宣怀之后大力兴办新式教育的典型人物。他以家乡南通为实践基地,本着先实业、后教育、再及于慈善、公益的次序,循序渐进、城乡并重地推行其发展地方社会经济的宏大理想。用他自己的话,即是:“举事必先智,启民智必由教育;而教育非空言所能达,乃先实业;实业、教育既相资有成,乃及慈善,乃及公益。”(注:张謇:《谢绝参观南通者之启事》,《张季子九录·自治录》,台北文海出版社1965年版。)他在清末民初所办的实业,包括纺织、轮船、垦务、榨油、面粉、钢铁、银行等方面,达15家以上。同时,他利用办理工厂所得资金和其他渠道获得的经费,1902年设立通州师范学堂。从1902年至1926年逝世,他陆续兴办数十所学校,涵括师范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教育、女子教育等各级教育,且与实业发展相辅相成,效果显著,使得南通成为近代教育最发达的一个区域。张謇也因此在当时教育界著有声望,被推举为江苏学务总会总理、江苏教育会会长、中央教育会会长等职,后人尊其为“近代中国最伟大的实业家和教育家”、(注:苏云峰:《中国新教育的萌芽与成长(1860—1928)》,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3页。关于张謇教育实践和思想的研究,可参阅张兰馨:《张謇教育思想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瞿立鹤:《张謇的教育思想》(台北学生书局1976年版)等。)“近代中国倡导职业教育的先驱”。(注:陈学恂主编,田正平分卷主编:《中国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90页。)

20世纪初年,有着“北洋实业权师”之称的周学熙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的支持下,大力筹办近代工商实业,创办了直隶工艺局、启新洋灰公司、北洋银元局、滦州煤矿公司等,与张謇并称“北周南张”,共倡实业救国,成为继盛宣怀之后又一颇有影响的官僚型绅商。周学熙主张“工艺非学不兴,学非工艺不显”,(注:周学熙:《直隶工艺总局酌拟教育陈列馆试办章程并约估经费详文并批》(光绪三十年九月,1904年10月),虞和平、夏良才编:《周学熙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7页。)倡导实业发展与学堂教育并举。1901年至1902年,他受袁世凯之聘,担任山东大学堂首任总办(校长),后以天津为中心,陆续开设了北洋工艺学堂、直隶高等工业学堂、初等工业学堂、艺徒学堂、秋浦商业传习所等,为兴办实业培养了大批实用型人才。其中直隶高等工业学堂培养出来的化学和机器制造技师有153人,艺徒学堂培养出来的织科、染科、皂科、窑科等工徒有700余人。(注:淳夫:《周学熙与北洋实业》,《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1978)。)周学熙也因此成为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

其他身体力行创设新式教育的绅商不胜枚举。沪上绅商经元善于1893年创设经正书院,又于1898年在上海首开我国第一所女子学堂——中国女学堂,他为这两所学堂倾注了大量精力。宁波籍巨绅严信厚在上海经商发达后,曾在家乡举办养正学堂、芝秀义塾、芝田义塾等义学,使族人和姻亲邻里的贫寒子弟得以免费就学。1898年又与宁波知府程云俶等创设中西储才学堂,成为宁波最早的中国人创办的新式教育。买办出身的无锡绅商周廷弼,1904年创办裕昌丝厂,1906年创设我国第一家商业储蓄银行——信成银行,曾任无锡锡金商会首任会长。他在无锡热心办学,1903年开办廷弼商业学堂,这是无锡第一家商业职业学校。1905年又创办私立廷弼学堂。总之,自行出资并负责办理新式学堂是绅商从事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

(二)捐设、资助各类学堂

拥有厚资且重视办学的绅商还通过向其他学堂捐助部分经费、地产的方式参与教育活动。1874年,徐寿、傅兰雅等中外人士在上海筹建格致书院时,得到了中外官绅的积极响应,纷纷支持和捐助。据当时报载,“上自李伯相(鸿章)与李雨亭(宗义)制府,以及各官皆嘉之,首捐重赀,倡行其事。下则在沪之绅商亦乐此有益之举,均量力捐资,以助其成。”(注:《申报》,光绪二年正月三十日,1876年2月24日。)绅商是格致书院最重要的捐助者,除盛宣怀捐助开办费、常年费外,沪上绅商朱其昂、朱其诏兄弟各捐助开办费银200元,唐廷枢、徐润各捐助开办费银100元;朱其昂、朱其诏、唐廷枢、徐润、郑观应每年各认捐常年费银6元。唐廷枢还被推举为华人董事之一,盛宣怀、郑观应受邀为格致书院命题数次,实际参与了书院的管理和教学活动。这是绅商集体捐助新式教育较早的行动。后来由美国传教士林乐知等人创办的上海中西书院、经元善倡办的中国女学堂等,均得到绅商人士的捐助。

绅商独立捐设学堂者,有盛宣怀、叶澄衷、虞洽卿等人。盛宣怀捐设的学堂有上海三等公学堂、苏州中西学堂、常州正则两等小学堂等。叶澄衷(1840—1899),上海宁波商帮的先驱,经销五金致富后,热心社会公益与慈善事业,在家乡和上海设立慈善救助机构,多次出资赈济浙、鲁、豫、直等省灾民,受清廷嘉奖,并捐得候选道员加二品顶戴。1899年,他在病重时念及少时失学之痛,决定捐地契25亩、现银10万两,兴建一所私立新式学校。是年10月快要落成时,叶氏病故,遗命对学校事须有久远规划。后其子又捐款10多万两继办,取名澄衷学堂。初办时曾聘蔡元培任校长,培养了四万余学子,其中有李四光、胡适、竺可桢等一大批杰出人士。另一买办出身的绅商虞洽卿,也是上海宁波商帮的重要人物,曾捐纳为候补道台,发达致富后捐资在家乡开设龙山学堂。

与自创学堂不一样,绅商于所捐学堂,一般不直接参与具体管理和教学事务,只是担当捐助者的角色,甚至将之视作社会慈善事业和回报乡里的一种方式,是绅商慈善公益意识的反映。如盛宣怀捐设上海三等公学堂、苏州中西学堂、常州正则两等小学堂等,并不直接参与学堂的具体管理,而是分别将其交与钟天纬、谢家福、章宗宪等人具体办理。

(三)大力倡导兴办新式教育

晚清绅商经工营商,多穿梭于通商口岸,广泛结交中外官商势力,沟通中西,熟悉内外情势。他们站在我国近代工业化的前沿,有宽广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对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我国社会的危机和发展趋势有着比较深刻的认识,形成了与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思想更为接近的见解和主张,带有早期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他们主张深入学习西方,推进各个社会领域的改革,以图存救亡。在文化教育上,他们大力倡导借鉴西方,广兴新式教育,其中以郑观应最知名,其在《盛世危言》中明确提出,兵战不如商战,商战不如学战,将发展教育提高到关系民族存亡的高度。他认为我国传统教育只为举业,不屑讲求农工商等实学,已有的洋务学堂只习技艺与语言,且孤立分散,而西方教育则“无事不学,无人不学”,具有多样化、职业化和普及化的特征。因此提出我国应仿行西方学校制度,设立小学、中学、大学三级学制系统,“设于各州、县者为小学,设于各府、省会者为中学,设于京师者为大学”。(注:郑观应:《盛世危言·考试下》,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99页。)鉴于当时的教育现状,将科举制度下的进士、举人、秀才三级科名与大、中、小三级学校相对应,又提出将各省、府、县的书院改为学堂。这是我国最早提出的仿行西方三级学制的设想,也是国内最早倡导改书院为学堂的主张。这些倡议和主张在当时影响并不大,然而到20世纪初年施行新政颁行学制时,其基本思想得到了贯彻落实。郑观应还是我国倡导义务教育、女子教育的先驱者,主张“无论贵贱男女,自五岁后皆须入学,不入学者罪其父母”。(注:郑观应:《盛世危言·学校上》,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46页。)又撰《女教》一文,集中讨论女子教育问题,建议清廷“通饬各省,广立女塾,使女子皆入塾读书”。(注:郑观应:《盛世危言·女教》,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89页。)

经元善也是积极倡导女子教育并率先创办女学的人。在《中国女学堂缘起》一文中,他痛切指陈女学不开是国家衰弱的原因,女学不兴,无补于生民,无益于民教,无裨于子女,无利于国家兴盛。在国家被列强瓜分之际,他大声疾呼“欲保吾国,保吾类,必须自女学始,欲求自强之源头,舍此之外,无他道也”。(注:经元善:《中国女学堂之缘起》,虞和平编:《经元善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83页。)将女子教育与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他抱着“舍身饲虎,亦无所难”的决心,创办了中国女学堂,并吁请两江总督刘坤一等疆臣予以支持。当然,类似郑观应、经元善等在近代教育思想领域有所创议者,在绅商群体中比较少见,绅商参与近代教育主要以办学实践活动为主。

(四)参与兴办其他教育活动

这里的“其他教育活动”是指创办、捐助新式学堂之外的辅助性教育事业,如资助留学生,开设翻译西学机构、图书馆、报馆及创建教育团体等活动,从更广泛意义上推进新式教育和西方文明在我国的传播。盛宣怀的教育活动中,遣派北、南洋学堂学生出洋留学深造,设立南洋公学译书院、译学馆,创建上海图书馆(愚斋图书馆)等便是。再如徐润,曾参与留美幼童的选拔事宜,1871年,他受曾国藩之请,协助容闳办理挑选幼童,从1872—1875年,容闳、徐润选定四批,先到上海考试、预习,然后由徐润等人作担保,送至美国留学。1881年,清廷中止留学计划,召回尚在美国的学生。徐润又出资担保,才使这些留美生被陆续分派到政府部门和电报、轮船、矿务等近代企业服务,后来这批学生中,涌现出了詹天佑、唐绍仪、梁如浩等知名人物。1882年,徐润与从弟徐宏普等创建同文书局,从国外引进机器,陆续影印了《二十四史》《古今图书集成》《资治通鉴》等典籍,数量不下十万册。他还创设广百宋斋书局,担任育才书馆的董事,还投资合办香港的《循环日报》。李鸿章为祝贺徐润六十大寿所作的寿文中对此特别褒扬,称其“彰显中西新学”。

经元善、张謇也非常重视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的社会教育,认为“学堂为根本,报馆为枝叶,二者不可偏废”,(注:虞和平编:《经元善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64页。)于1898年在浙江余姚、上虞两县设立“劝善看报会”,订定《万国公报》《农学报》《新闻报》等书刊,供人免费阅览。1905年,张謇创建南通博物苑,收藏自然、历史、美术等藏品2000余件;1912年,又建南通图书馆,意在开通民智,提高国民素养。此外,张謇还积极创设教育团体,于1904年创设“通州五属学务处”,后又在江宁创立学务公所,参与管理地方教育事务,推进地方兴办新式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