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互为表里的实业与办学

互为表里的实业与办学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880年10月,盛宣怀禀请李鸿章设立天津电报学堂时即称“学堂与本局相为表里”。由实业部门创办学堂确实有诸多便利条件。纵观盛宣怀与近代工业史,电报事业是他经营时间最久、办理最有成效的实业之一,究其原因,大力创办电报学堂自育人才应是一个重要因素。招商局成立于1873年,是盛宣怀最早参与筹办、经营的民用企业。直到1885年盛宣怀任招商局督办独揽该局大权后,再次重议筹设驾驶学堂,聘徐建寅主其事,仍未成。

1880年10月,盛宣怀禀请李鸿章设立天津电报学堂时即称“学堂与本局相为表里”。(注:盛宣怀:《详定电报招股大略章程二十条》(光绪六年九月,1880年10月),转引自《盛宣怀年谱长编》上册,第114页。)此后总结办理学堂与发展实业的经验时又坚定地说:“实业与人才相表里,非此不足以致富强。”(注:盛宣怀:《在钟天纬〈轮船电报二事应如何剔弊方能持久论〉上的批词》,《格致课艺全编》第2卷,第8页。)陈三立也称盛宣怀办理各项实业时“学堂、译馆、银行与四者(路电邮轮)相表里,备世之急,接踵建立”。(注:陈三立:《皇清诰授光禄大夫太子少保邮传大臣盛公墓志铭》,《愚斋存稿》卷首。)如其所言,盛宣怀所办学堂与实业之间形成互为表里、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如同紧密相扣的链条。这种互为表里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所办学堂因所营洋务实业需要新型人才而设立,是洋务企业的附设部门,由企业提供办学经费,注重学以致用,直接针对企业所需而培植适用的专门人才,学堂是表,实业是里。如盛宣怀创办经营的电报、矿务、铁路、轮船等洋务企业,需要大量掌握近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的新式人才,这是那些专攻四书五经的传统士子无法胜任的,必须创办新式学堂,为这些洋务企业培养新式人才。盛宣怀创设的十余所实业学堂,皆因所营企业急需新式人才而设。1880年盛宣怀筹备架设天津至上海的电报线路时,考虑到电报一旦开通,即需要大量收发电报及维修电线的技术人才,遂禀准李鸿章在天津电报局内设立天津电报学堂,“雇佣洋人教习中国学生,自行经营,庶几权自我操,持久不弊。”(注:《光绪六年八月十二日直隶总督李鸿章片》(1880年9月16日),中国史学会编:《洋务运动》(六),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336页。)经费开始由军饷支出,后由电报局供给。此后,电报线路与业务不断延伸扩展,盛宣怀又在上海、苏州、兰州等地建立电报学堂,专门培养电报收发、测量等技术人才。同时,随着经营范围扩展至轮船、铁路、铁厂等领域,盛宣怀先后主办了轮船招商局驾驶学堂、卢汉铁路学堂、汉阳铁厂钢铁冶炼学堂等,均附属于相关企业,由企业提供办学经费、设施设备等,是洋务企业的组成部分或附属单位。

由实业部门创办学堂确实有诸多便利条件。1897年2月,汉阳铁厂总办郑观应建议盛宣怀开办铁厂冶炼学堂时说:

拟就局厂之机器,可即事以指授,选子弟之聪颖者,分门别类而教之,庶几事半功倍,不致受制于人。……即在厂之左近设一学堂,考选生徒入堂肄业,即以厂中所用工目充当教习,既可躬亲目睹,又省教习修资。行见数年后汉厂成材济济,无藉外募,即各处局厂亦可随时调用,愈推愈广,向之事事听命于人者,一旦皆返求诸己。一时之所费有限,此后之获益无穷也。(注:郑观应:《拟设钢铁冶炼学堂说帖》(光绪二十三年正月十八日,1897年2月19日),《盛宣怀年谱长编》下册,第563页。)

盛宣怀同意所请,称赞汉阳铁厂办学堂为“正大文章”。郑观应所说铁厂办学在校舍设施、教习人选、学生实习等方面的优势,在其他企业办学过程中也同样具备。对人才的需求和容易操作的双重特性,使洋务企业自办学堂、由实业而兴学的教育新风率先在全国启动。

二是盛宣怀所办学堂为主办企业提供了丰富的人才资源,逐渐改变了依赖外国技术人员的状况,既维护了人事自主权,又大大节约了人力成本,有力地推动了实业发展,就此意义而言,实业是表,学堂是里。比如,各地电报学堂的相继设立,为电报事业及时培养出大批发报、测量架线及维修等中低级技术人员,逐步改变了电报业务初创时期技术全部依赖洋员的局面。1881年10月,盛宣怀在苏州、上海督造电报线路时,“亲见优学生本领与下手洋匠无殊”,天津电报学堂总办朱其诏也向盛宣怀汇报说:“昨遽然派学生去,与洋匠无二,又省又好,即紫竹林一道及关署德律风电报,皆学堂优生为之,洋人翕然不以为非,官局省钱不少。”(注:朱其诏:《致盛宣怀函》(约光绪八年,1882),王尔敏、吴伦霓霞合编:《盛宣怀实业朋僚函稿》上册,香港中文大学1997年版,第344页。)遂决定以天津电报学堂优等生代替外国技术人员,认为“少用一洋匠,可省银二千四百两,既求保我自主之权,尤冀节我常年之费”。(注:盛宣怀:《上李鸿章禀》(光绪七年九月二十七日,1881年11月18日),王尔敏、吴伦霓霞合编:《盛宣怀实业函电稿》上册,香港中文大学1993年版,第202页。)可见,自我培养人才,一则有利主权,不至受制于外人,因电报通讯事关军情政事等机密信息;二则可以节约一大笔费用,减少电报经营成本。他在总结办理电报事业的成功经验时说:“独筹百万巨款,练习千百人才,成斯创举,西人莫不服输。”(注:《盛宣怀拟节略》(光绪十一年六月,1885年7月),王尔敏、吴伦霓霞合编:《盛宣怀实业函电稿》上册,香港中文大学1993年版,第224页。)至1894年,天津、上海等地电报学堂共培养(含在堂生)1111人,“内计津堂出身者二百二十三人,沪堂出身者五百八十人,各堂及投效出身者三百八十人。”(注:谢家福:《致盛宣怀函》(光绪二十年六月十三日,1894年7月15日),盛档:105613。)其中在各电报局服务者721人,含电报官局272人,电报商局449人,其余390人改就他业,基本实现了盛宣怀“练习千百人才”的设学愿望,使电报事业发展所需人才,特别是中低层技术人员能够实现自我培养。纵观盛宣怀与近代工业史,电报事业是他经营时间最久、办理最有成效的实业之一,究其原因,大力创办电报学堂自育人才应是一个重要因素。

如果说电报事业与电报学堂是互为表里关系的正面例证,那么轮船招商局创设学堂的曲折历程则为我们提供了反向例证。招商局成立于1873年,是盛宣怀最早参与筹办、经营的民用企业。成立当年,盛宣怀即主张仿行福州船政局附设船政学堂之法,自设学堂育才,然因故未能设立。后因盛宣怀兼办矿务、电报业务,以及招商局人事纠葛等原因,附设学堂长期搁置。直到1885年盛宣怀任招商局督办独揽该局大权后,再次重议筹设驾驶学堂,聘徐建寅主其事,仍未成。迟迟未设学堂,致使招商局几乎仰赖高薪洋员,成为一项极其沉重的负担。1889年12月,盛宣怀在给李鸿章禀文中说:

局用之最巨者,莫如用洋人与用煤两宗。查船主大车大副人等以次递降,每船用洋人六七名,其薪水每月自二百数十元至数十元不等,通计职局轮船二十七号,约发洋人薪工银每年不下三十余万两。窃思借助于彼族,不如求材于内地。自福建创立水师学堂,广招学生,教以驾驶之法,迄今南、北洋兵轮不用洋人,亦复行驶江海,甚少闻偾事。(注:盛宣怀:《上李鸿章禀帖》(光绪十五年十一月,1889年12月),《盛宣怀年谱长编》上册,第321页。)

盛宣怀遂呈请由招商局出资开设轮船驾驶学堂,培养自己的驾驶管轮人才,渐次代替洋员,以节成本而增效率。禀准后,招商局于1892年正式设立驾驶学堂,着手像福州船政学堂、电报学堂那样培养所需技术人员。

三是实业部门得益于人才实现自我培养而增益增效,进一步资助支持发展学堂,用人多取自学堂;学堂获得更多资助,主办者盛宣怀则不断总结办理经验,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品质,以便培养出人数更多、质量更高的技术人员,两者之间遂形成互进互促的关系。又以电报局与电报学堂为例,天津电报学堂原为临时短期性质,专为津沪间电报业培养技术人员,计划等该线路满员后即行裁撤。然而,电报实业迅猛发展,逐渐推延至全国大江南北,急需大量技术人才;又因电报学堂所出人才基本能够胜任职责,因此,天津电报学堂不仅未按计划停办,而且成为常设性学堂,规模上予以扩充,又在上海、兰州、苏州等处新设电报学堂,经费由各所属电报局按期如数拨发,且逐年增加。电报业务的日益发展进步对人才的培养层次提出更高要求,这推动了电报学堂提升办学层次。天津、上海电报学堂一开始以培养收发电报的报务员为主,后因电报业务需求,盛宣怀倡议培养测量、水线布置等技术人员。1882年2月,盛宣怀在给李鸿章的禀文中,申述提高办学层次理由:

但期学生实力讲求测量远近,试验电力,修理机器,修理水线各项功夫,庶可一年之后,渐撤洋匠,以节经费。应由电报学堂选择聪颖大学生八名,责成洋教习专教测验之法,并由机器局选拔聪颖大学生三名,移送职局交与大北公司,学习修理电报机器之法,另由职局选派聪颖学生数名,交与大北公司,学习修理水线之法。务使一年之后,群才毕集。倘学生仅知打报之法,恐洋匠永远难以裁撤,仍负宪台造就人才之原意。(注:盛宣怀:《上李鸿章禀帖》(光绪八年一月,1882年2月),《盛宣怀年谱长编》上册,第147页。)

由于培养目标与层次的提升,电报学堂相应增设测量塾,增加课程内容,又提高学生入学门槛,招考时若考生“洋文太浅不必来,至少须二三年”,(注:朱其诏:《致盛宣怀函》(年份不详),王尔敏、吴伦霓霞合编:《盛宣怀实业朋僚函稿》上册,香港中文大学1997年版,第324页。)倾向从上海中西书院、广方言馆及香港等地招收已习英文数年、稍具西学基础的学生。在教学上,重视实习,强调教学和实践相结合,以期培养出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娴熟的技术人员。由此,盛宣怀所营电报业务与学堂之间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相互推促的关系,从中也不难看出,近代工业与近代教育是在相互依存与促进中同步产生、共同发展的。

由于实业办学育才比较便捷,又能切合企业所需,经费来源、人才培养能够形成一种稳定平衡的自我供求关系,所以,盛宣怀长期对创办技术学堂情有独钟,即使甲午战争后,他已将教育活动的重心转向普通教育,对技术实业教育的弊端也多有体认,但因实业发展所需,仍继续创办卢汉铁路学堂、铁路法文速成学堂等技术性学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