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海城市创建全国生态市可行性的研究

关于海城市创建全国生态市可行性的研究

时间:2022-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载体,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尺度,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
关于海城市创建全国生态市可行性的研究_科学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理论实务

辽宁省海城市环保局 刘汉新

1995年,为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国家环保总局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工作。十年来,在地方党委领导下,政府通过科学规划,精心组织,试点地区呈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改善的和谐发展态势。在试点基础上,1998年,海南第一个提出在省域范围开展生态生创建工作以来,浙江等省和沈阳、张家港等一批市、县相继开展了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的创建,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实践证明,生态省(市、县)建设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发展,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同时,生态省(市、县)建设是新时期各级党委、政府抓好环保工作、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组织形式和载体

一、我市创建生态市的必要性

创建生态市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和谐海城的具体体现。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确定为在新世纪、新阶段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创建生态市有利于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布局的优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更好地为生产力的发展增添后劲,是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创建生态市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也是我市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海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

创建生态市是提高我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现实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综合经济实力大幅度提升,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市委领导班子又提出了“抢抓双重机遇,坚持五业并重,提升三化水平,建设和谐海城”的发展战略,对进一步提升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意义十分重大。我市“五业”发展中部分矿产、印染、钢铁等企业粗放型经营,掠夺式发展,“三高一低”发展态势(能耗、物耗水平高,环境污染负荷大,经济效益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成为构建和谐海城的重要制约因素。我市129家镁制品企业年消耗资源520万吨,初级产品占销售收入的70%以上,每吨矿石创造的产值仅为大石桥市的80%,而1吨电熔镁耗电2500~3000度,长期处于“一等的原料、二等的加工、三等的产品、四等的价格”的状况。53家印染企业每染100米布,耗水2.4~3.2吨、排放废水2~2.8吨,是国内先进水平的1.5倍,COD和氨氮排放强度占全市总量的53%和21%。94家钢铁企业吨钢平均耗水、耗能是国内平均水平的1.2倍和1.7倍。创建生态市,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促进我市生产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不断增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创建生态市是改善我市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客观要求。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载体,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尺度,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生态环境并未出现急剧恶化,为经济迅猛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但是,由于粗放的经济增长和掠夺式的资源开发利用导致的经济结构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突出,群众的环境权益受到侵害,资源和环境形势相当严峻。具体表现为:一是生态破坏问题不容忽视。全市249家矿山企业采场和排岩场面积1880公顷,矿石开采和加工造成5260公顷土地受到污染,其中受污染耕地1304公顷,相当于牌楼镇耕地面积;因采矿导致东部山区林地面积减少34%,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1000公顷。二是空气污染问题相当突出。我市空气污染分烟尘污染和粉尘污染两种类型。总体上,我市西部平原区空气质量好与东部镁制品集中的山区,东部山区镁制品企业年排放粉尘1万吨,是国内先进水平的1.3倍,大气污染负荷占全市的80%,20余个村的2万人长期生活在不清洁的空气中。三是水环境污染不容乐观。我市720家排污企业,实现稳定达标排放的不足50%,年排污水2050万吨,只有部分污水得到有效处理;海城河、五道河下游水体均为劣5类水质,西部30万亩水稻中7万亩为污水灌溉。四是人居环境有待改善。我市城市绿化率2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5平方米,使全省同类型城市的40%~50%。五是饮用水源安全隐患大。我市饮用水以地下水为主,东部山区植被持续减少,水源涵养和补给功能受到影响,加之地下水持续开采,地下水位呈逐年下降趋势;孤山、马风、响堂等校选矿严重威胁饮用水供给安全。创建生态市,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努力为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

二、我市创建生态市是可行的

创建生态市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强有力的组织保障、经济基础、环境条件和广泛的群众参与。我市具备开展生态市创建的基本条件。

首先是领导重视和公众环境意识不断增强。新一届领导班子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市委、市政府分别听取环保工作汇报,认真解决环境问题,保改变“资源掠夺式生产,粗放式作坊经营,污染型高耗低效式经营”作为坚持五业并重的重要任务,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作为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海城的重要内容。人大、政协加大了环境保护监督力度,促进了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近年来,全民环境意识不断增强,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热情高涨,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市群众关注的焦点,环境信访案件逐年增加;同泽中学等17所绿色学校,桃源小区等5个绿色社区,一批绿色家庭、巾帼环保卫士等创建活动成效显著,生态环境保护知识不断普及,人人参与环保的社会氛围初步形成。

其次我市具备了生态市创建的经济社会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经济发展迅速,连续四届名列我国百强县行列,主要经济指标在省内县级市中保持领先地位,个别经济指标优先于其他14个地级市,成为我省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我市文化、体育、卫生、环境、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各项事业也快速发展。国内外经验表明,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环境状况。我国东部一些发展生态市较早的地区,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左右时环境质量开始改善。我市人均GDP已经实现2908美元,已具备了建设生态市所必需的经济社会基础。

第三自然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环境保护基础。我市有大小河流共29条,多年平均径流量4.36亿立方米,水资源丰富。镁石探明储量约为100亿吨,居于全国第一,约占世界储量的四分之一。有经济价值的植物800余种,森林覆盖率达到35%以上,木材总蓄积量为107.1万立方米。盛产苹果、梨、山楂、栗子等水果,全市栽植南果梨面积20万亩,900万株年总产量约10万吨,山区生态经济发展优势明显。同时,我市环境保护工作起步较早,环境保护基础优势明显。在海城河、五道河源头建立了生态功能保护区,总面积为909.43平方公里;九龙川、白云山自然保护区等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和西四三岔河湿地县(市)及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8.09%。2002年南台镇被省环保局批准为辽宁省环境优美镇试点单位;2003年,我市的西柳镇被国际环保总局命名为辽宁第一,全国首批十四个全国环境优美镇之一,接文镇王家村被命名为鞍山市级生态村;2004年国家环保总局正式命名我市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到目前为止,我市已建成西柳镇等7个各具特色的生态镇,接文王家村等23个生态示范村。

第四生态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已建成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23个,面积30万亩,产值15亿元,占农业产值的37%;无公害农产品基地8个,面积100万亩,有机食品基地3个,面积10500亩。目前通过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的产品有25个,产值5700万元,南果梨、精洁米等一批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产业得到了发展。生态工业特别是镁资源循环利用正在兴起,中兴、华宇集团公司等2个企业被列为辽宁省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生态市建设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高度关注。2004年,国务院将其列入全国环境保护重点工作。国家环保总局制定了相关建设指标,有专门的机构组织推动该项工作。全国一批生态市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所有这一切,都为我市开展生态市创建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和良好保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