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践教学对学生的发展价值

实践教学对学生的发展价值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的相对独立性首先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和能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要充分认识学生的巨大发展潜能和个性差异,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善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以及高度的责任感和道德感,为学生生活质量的提高创建必须具备的条件。但是,当今社会教育存在异化现象,弱化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坚持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有着重要的教育学和社会学意义。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首先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和能动性。其次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定性,因为教育有自身的特殊对象,所以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定性,这一规定性就是培养人。

一、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

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

这是一个复杂的活动过程,既有教育教学活动,又有管理活动。班级管理活动就是学校管理过程的基础环节,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协作完成。如果只是教师单方面的管理行为,得不到学生的配合与支持,就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自我管理”就是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能力体现,是班级管理有成效的根本保障,这在师范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

教育是一种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技术是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以及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手段、经验方法和技能的总和,包括有形的物质工具手段和无形的非物质的智能方法。教育技术是由视听教学、程序教学与个别化教学和教学系统方法三个起源不同,但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交叉、融合,最终形成一个整体的独特领域。由于高科技的迅速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教育的主要任务将是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科技人才和熟练掌握新技术的劳动力大军,以适应技术、知识密集型劳动,以及进一步发展高科技和将新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需要。

(三)培养人是在教与学的对立统一中实现的

在教学活动中表现为:以教或以教师为主的取向;以学或以学生为主的取向,把教与学或教师与学生对立起来,这两种取向都是比较极端的。教与学是一个活动的两个方面,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参与教学活动的人——教师与学生都不是作为孤立的个体而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为主客的对立统一关系。教学活动作为人类社会中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其特殊性是由教学活动所指向的对象特性、目标特征和活动结构的不规律性所引发的。这些也可归结为教学主客体关系的特殊性,而教学的主客体关系的特殊性在实践中则主要表现为教学的双主体性特征,即有时以学为主体,有时以教为主体。换句话说,就是教的时候以教师为主体,学的时候以学生为主体,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完成教与学的活动。

(四)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特殊社会实践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必须关心所有学生的最充分的发展,而学校的责任则是创造能使每一个学生达到他可能达到的最高学习水准的学习条件,学校必须给学生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学校永远对所有学生负责。教师的责任诚如陶西平同志在《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一文中所指出的:教师是“伯乐”,伯乐善于相马,教师也要善于认识每一位学生的个性。但是,教师又不能只是伯乐,伯乐相马的目的是挑出千里马而淘汰其余的马,教师却必须对每个学生负责。因此,素质教育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特殊社会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要充分认识学生的巨大发展潜能和个性差异,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善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以及高度的责任感和道德感,为学生生活质量的提高创建必须具备的条件。

二、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一)任何教育都具有历史继承性

教育的继承性是指每一时代的教育都与以往教育有着传承接续的关系。一定社会形态下的教育,无论是其思想、制度、目标、内容、方法等,都与以往各个时代的教育有着继承性关系,绝不可能凭空产生,也绝不可能都是崭新的。正因为教育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所以教育的许多方面,特别是与人的发展有关的教育规律和教育原则,以及一些具体的教育原则、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并不会因为社会的变更而完全发生改变,人们总是对以往教育进行某种“扬弃”。

(二)教育要注意集成与发扬本民族的传统

一个国家的艺术既要发展又要具备国家的传统特色,这才能被称之为民族传统,才能源远流长不断发展,才能在世界艺术领域中处于长青之地。继承古代的传统艺术,但要继承其精髓,探其本质,勿只取表面,陷入顾此失彼的尴尬境地。要发展,自然需借鉴他国的经验,但也要从实际出发,立足国情。

三、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一)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一定时期内,由于人们的思想意识落后于较为先进的生产力,教育的思想、内容、手段、方法等也往往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另一种情况是,在生产力处于较低的水平下,由于文化交流、社会转型或传统的影响,教育的思想、内容甚至方法也可能超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二)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教育的思想和内容往往落后于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特别是当旧的政治经济制度消亡之后,旧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仍然存在。另一种情况是,教育的发展超过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平衡性,主要是指教育虽然要受到一定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社会政治和社会意识的制约,但教育与其发展往往又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不同步性。不能认为社会发展达到什么水平,教育就一定或只能达到什么水平。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教育与一定社会生产力是息息相关的,但它们之间并不是机械对应的关系。在不同的情况下,教育既可能滞后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可能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步,还有可能超前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例如,19 世纪中叶,英国已完成了产业革命,堪称世界上生产力最发达的国家,但当时英国的教育却比若干欧洲国家明显落后;而近代生产尚处起步阶段的普鲁士早在1819年就颁布了义务教育法令,英国迟至1870年才着手普及初等教育,其进程也比较缓慢。其次,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也具有不平衡性。从教育制度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而言,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变革往往滞后于政治经济制度的存在和变革,多半是一种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建立和变革以后,才会有与之相应的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变革,如社会主义的教育制度和市场经济式的教育体制都是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起来以后才逐渐产生和成熟的。但是,当今社会教育存在异化现象,弱化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社会对学历的过分追捧使教育的目的发生扭曲。本来把学历作为衡量受教育者能力的标准之一是没有错的,可是如果学历成了选择人才的唯一标准,高学历、好文凭成为进入上层社会的通行证,个人、学校、社会都朝着这一目标“努力”,就会带来许多危害。坚持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有着重要的教育学和社会学意义。首先,教育必须坚持自己独立的品格。教育适应社会不等于盲目顺应社会。其次,教育对社会的适应必须是有批判性的。社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夹杂着偏差、错误乃至倒退,这就要求教育在社会上适应必须具有敏锐的判断力和独立的批判性。最后,教育对社会的适应必须是有选择的。社会构成和社会组织的复杂性以及社会阶层的多样性决定了社会需求和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和多变性。对此,必须加强教育在价值取向上的选择性,一方面要自主地通过选择去适应合理的和正确的社会需求,另一方面要综合满足各种合理的社会需求并在发挥教育综合功能的基础上有选择地重点为不同社会发展时期或阶段的若干社会需求服务。总之,教育一方面必须与社会保持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又必须与社会保持恰当的距离。一种被完全政治化或经济化了的教育,一种完全丧失了自身独立性的教育,也失去了自身存在的必要性。

【反思与练习】

一、判断题

1.教育本身不是一种文化现象。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因此,教育没有自己的独立性。

3.教育不直接生产物质财富,所以教育是消费事业,是社会福利事业。

4.教育的发展水平最终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5.社会需求决定社会供给,因此,从根本上说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是由社会成员对文化教育的需求决定的。

二、论述题

1.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有哪些?

2.论述科学技术对教育产生的影响。

【注释】

[1]陈幸军:《幼儿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14-15页。

[2]董泽芳:《论我国人口问题与教育的关系》,《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9,48(3):116-12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