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达主义是古之士人处世的自我调适方法,掌握它能自如地游刃于得失、成败之间。对士“穷达”精神的继承,将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抗压能力。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不容乐观[45]。由于大学生适应、抗压能力偏弱,从而导致其出现人格扭曲、认知偏差、角色失调等,进而造成失足、自杀、犯罪等不良后果。虽已有学者指出“人格因素是影响大学生社会适应的主要因素”[46],但可惜这仅限于生理和性格方面的分析。其实,究其根本在于学校“成人”教育的偏差[47],过于偏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忽略了人格之培养,品性之陶冶。正如钱穆所说:“今日大学教育之智识传授,则只望人为专家,而不望人为通人。”[48]亦有学者指出:教育的本质乃是心灵的解放和个性的重塑,即“使人真正认识自己,从而更好地塑造自己,使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和价值”。[49]所以,要解决当前大学生适应、抗压力普遍偏弱的问题,必须“道器结合”“软硬兼修”,既要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更需加强人文精神的熏陶。因为“硬件”随时都在更新换代,而唯有“软件”则具有不可替代性和永久性特质。青年学子在成长的道路上,需要有“千磨万击还坚韧”的意志去应对挫折与失败,需要以“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淡然心态看待得失。而这种人文素养的形成需要教师引导,从往圣先贤的思想和经典中吸取营养,如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积极入世、处世的生活态度;如孔子不得志而“不怨天、不尤人”,“一以贯之”的气度和坚毅的品格;如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乐观,等等。文化的力量是无形的,也是无穷的。如将传统士人穷达主义的态度,转化为大学生内在的素养,就等于为其安上了一双“隐形的翅膀”,也正如歌曲所唱“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