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文的梦想

语文的梦想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童年的黄麟生生活在一个偏僻的小地方——广东省钦州市黄屋屯坏(镇)。欣喜中,男孩的父亲为其取名麟生。黄麟生的父亲曾隶属于当时的国民革命军,那时正在广东省的广州、韶关、曲江等地服役,一家人便跟随他居住在广州。很多年以后,慢慢长大的黄麟生再次回想起这段生活时才发现,黄屋屯坏 (镇)比广州落后太多太多了,说得直白一点,两者有天壤之别。

童年的黄麟生生活在一个偏僻的小地方——广东省钦州市黄屋屯坏(镇)(现属广西壮族自治区)。贫穷是那个年代的人的共同回忆,但对黄麟生来说,记忆里更多的却是快乐。在那个地方,黄麟生遇到了很多影响过他、值得他用一生去铭记的人。

一、童年的印记

(一)麒麟之子,生生不已

1936年的中国,内忧外患,动荡不安。这一年的11月27日是一个普通而又平凡的日子,也正是在这一天,一名普通的男婴在家人的期盼中终于呱呱坠地。尽管此时阴谋与诡计正在中华土地上酝酿着,痛苦与灾难也已悄然逼近,但在这一刻,新生命的平安诞生冲淡了笼罩在黄家人头上的乌云,幸福与喜悦溢满了众人的心房。欣喜中,男孩的父亲为其取名麟生。

“麒麟之子,生生不已。”这,正是父母对黄麟生的美好祝愿和期望。

黄麟生的父亲曾隶属于当时的国民革命军,那时正在广东省的广州、韶关、曲江等地服役,一家人便跟随他居住在广州。直到后来抗日战争结束,黄麟生的父亲从部队退役,才带着妻子和当时10岁的黄麟生一同回到了故乡——钦州黄屋屯坏 (镇)。可以说,黄麟生的童年时光一半是在广州度过,另一半则是在黄屋屯坏 (镇)度过。而对于黄麟生来说,童年中最美好的记忆都留在了黄屋屯坏 (镇)。

那一年黄麟生正准备升入四年级,他的父母告诉他要搬家了,搬回他们的老家——钦州黄屋屯坏 (镇)。虽然是家乡,但因为路途遥远,黄麟生一家很少回去,所以对黄麟生来说,黄屋屯坏 (镇)无疑是个陌生的地方。小孩子都喜欢新事物,听父母说要搬新家而且是搬到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去,可把黄麟生乐坏了。还没搬家的时候,黄麟生便已经常缠着父亲,让他说说新家到底是什么模样。父亲告诉黄麟生,黄屋屯坏 (镇)跟广州城很不一样,那是乡下,不过那里有好多好玩的事情,例如,去池塘里游泳、捉鱼虾烤来吃、挖番薯、摘石榴等,直把黄麟生说得口水直流。那时,小小的黄麟生还不懂得城市和乡下的区别,更不懂得富贵贫贱之分,贪玩如他,只是知道在那儿会有很多有趣又好玩的事情! 这让黄麟生对黄屋屯坏 (镇)这个地方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新家所在的地方没有车水马龙的大马路,没有错综复杂的青砖小巷,也没有漂亮的广式骑楼,只有狭窄弯曲的街道,雨后泥泞的小路,坑坑洼洼的水田,还有那错落其间、稀稀疏疏的瓦房,偶尔还能听到远处传来的犬吠,这一切在黄麟生眼里显得那么陈旧简陋,却又那么新奇陌生。黄麟生东看看,西看看,耳朵一抖一抖地,拼命地感受着家乡的气息,找寻着父亲所说的有趣的事情。很多年以后,慢慢长大的黄麟生再次回想起这段生活时才发现,黄屋屯坏 (镇)比广州落后太多太多了,说得直白一点,两者有天壤之别。自然而然地,就读书条件而言,家乡也远远比不上那个早已在记忆中模糊不清的大城市

“当时的中国很穷,很多人都吃不上饭,但我家家境还算过得去,虽然算不上富裕,家人至少不用受饿挨冻,也能有余钱让我去上学。当时我是在黄屋屯圩 (镇)中心小学上学,这所学校虽然是中心小学,但条件并不怎样:可见到的只有破旧的教室、简陋的桌持。这所学校规模也不大——那个时候还没有义务教育,也不是每个人都上得起学,所以整所学校也就几百来人。所以读书时大多数学生也没有什么像样的教科书,更不用说课外读物了。那时候乡下也没报亭、图书馆之类的可以买书报、借书的地方,平常除了几张报纸,也没有其他读物可以读。即使是后来上了大学,条件仍然很受限制,小小的图书馆资源并不多,而且图书馆借书的规矩还很多,按要求每次只能借一本,一本书借几天便要还了,根本没有办法好好看书。”

小时候的黄麟生不算特别聪明,但胜在勤奋,他小小年纪就已经懂得了 “笨鸟先飞”的道理,学习方面尤为刻苦。但在那个年代,经过战火的长期破坏,早已满目疮咦的中国首先要解决的是温饱问题,故而教育并未得到重视,尤其是在这小小的钦州。在没有好的教科书,也没有更多的书籍可看的条件下,黄麟生还是凭借着他的勤奋与努力,在那贫瘠的时代泥沙中淘到了珍贵的知识金子。

“旧的书不能读,新的书少之又少,即使有也买不起,可以说,那个年代的穷孩子是没有多少书可以读的,所以不能怪那个年代读过书、上过学的人很少。没有书,那就只能听老师讲了,所以老师口才的高低对学生的影响极大,学生有一位好老师显得尤为重要。而我恰恰运气不差,有幸遇到了一位好老师,那就是我的启蒙恩师——唐老师。尽管已经过去多年,她的音容笑貌如今清晰依旧。”

世道艰难,黄麟生却从来没有抱怨过。面对苦难,黄麟生乐观地认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既然那些痛苦都是通往幸福所必需的,让人无可逃避,何不迎难而上,用自己的意志与坚强克服它们呢? 他坚信现在的痛苦是为了日后甚至是下一代不再痛苦,所以面对困难他从不退缩,反而微笑迎战。艰苦的生活没有把黄麟生击倒,却赋予了他乐观豁达的性格,为他日后的成功做了铺垫。

(二)“铁嘴”是怎样产生的

每个孩子都是未经发现的河蚌,普通而坚硬的外壳下紧紧包裹着的是他们柔软的内心。如果教师没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发现那藏于淤泥下的河蚌,没有剥开河蚌坚硬外壳的耐心,那么他就永远不可能收获美丽无价的珍珠。

黄麟生口才极佳,演讲时常常侃侃而谈,语言极富感染力,人称 “铁嘴”。他的口才是否天生如此?

“其实我还小的时候不是特别喜欢说话,尤其是刚到钦州的时候。那时候我还没被周围的环境影响,还说着一口纯正的广州话。因为自懂事以来便一直待在广州,周围的人说的又都是广州话,父母在家也很少跟我说钦州话,所以,那还是我第一次听到钦州话。那种有别于广州话的、高低起伏的腔调、奇怪的发音和奇特的说法把我逗笑了。我就像听大戏一样,虽然听不懂,但觉得非常有趣。然而,当我咧开嘴准备开怀大笑的时候,才发觉大家的神情都是严肃的,一点儿都不像是故意逗我玩儿的样子。我打了个激灵,把已经咧到耳边的嘴巴一下子收拢了回来,再不敢笑了。但听着他们说的话又实在是有趣得很,我只好在肚子里偷偷发笑。

“虽有好玩儿的东西,但陌生的地方,陌生的人,陌生的语言,陌生的饭菜,一切的一切都让我找不到归属感,也无法很好地融入新环境当中。刚开始的时候,周围的同学觉得我来自大城市,说话语调又跟他们不一样,都认为我会有大城市人的高傲,都不跟我玩。孤独的我开始变得沉默寡言,不敢跟其他人说话了。直到后来遇到了我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唐老师。

“无独有偶,唐老师恰恰也是广州人。年轻的唐老师为了工作而选择离开熟悉的家乡,千里迢迢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工作,人生地不熟,再加上语言交流上的障碍,虽然嘴上不说,但她心里还是无时无刻不惦记着家里,盼望能够回到家乡。我的出现让唐老师内心出现了一道亮光——当然这些都是我的猜想罢了。总之,当时唐老师对我非常好,经常会问我在广州时候的事情,也察觉出我在班上略显孤单。恰逢那时候学校举办了一场以 ‘博海腾欢’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于是有心帮助我的唐老师便推荐了我去。在那个年代,普通话还未普及,学校里所有人说的都是粤语,而当时广州话说得非常好的我,也是参赛的不二人选。

“除了我,班上还有几个同学一起报名,于是我们几个组合成一支小队,代表班级参赛。那时候,放了学我们常被一起留下来进行培训。因为以前从没有参加过这样的比赛,当时我心里很是忐忑,而且小组其他成员都不太看好我,因为那时候的我在班上很少说话,给大家的印象是既沉默寡言又不够自信,只不过广州话说得好而已。不过唐老师却不这么想,她觉得我是个活波好动的孩子,只因刚到新环境还不适应所以才看起来胆小,她认为只要我好好训练,就肯定能够克服障碍,变回以前能说会道的样子。

“不管以前我是不是唐老师认为的那个样子,但唐老师对我的肯定和鼓励让我心头生出一个念头:我不能辜负老师的期望! 于是,我努力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大胆地和同学们说话聊天,逐渐让自己变得善谈起来;上课时我开始举手到讲台上发言,锻炼自己的胆量;而课下,我也常在没人的地方不停地对着树干背诵演讲稿。经过不懈的努力,我获得了整个年级演讲的第一名! 班上的同学因为我的改变和为班争光的表现而改变了对我的偏见,后来,我在班上有了很多好朋友。

“善良的唐老师对我的影响很大很大,我常常想,如果没有她,或许就没有今天的我了,是她成就了今日的我。自那时候起,我开始变得自信,变得越来越能言善道,这为我 ‘铁嘴’名号的产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黄麟生回忆那段时光时,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唐老师发现黄麟生的语言天赋并加以挖掘,让黄麟生逐渐找到了自身的亮点,为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那是1946年秋发生的事,那一年,黄麟生正好10岁。

(三)苦练书法

苦练书法是黄麟生童年生活的一部分。书法,是中华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之一,蕴含了中华几千年文化的精华。练书法不仅可以修身养性,还能磨砺一个人的意志与毅力,自古以来便为千千万万文人骚客所钟爱。

那个年龄的孩子总是好动的,从不肯乖乖地待在一个地方,他们喜欢到处疯跑玩闹,让他们坐下来静静做事,是想都不敢想的。可黄麟生童年时最大的乐趣就是窝在父亲满是墨水味的书房里临摹字帖,还总是用心观摩父亲在春节前夕为乡亲们写的春联。所以,小小年纪,黄麟生便已有了淡定从容的气质。或许是命运的选择,又或者是冥冥之中早有注定,书法不仅成为黄麟生童年时光中一道不可磨灭的印记,更成了他此后人生中形影相随的伴侣。

黄麟生的书法别具一格。他学习柳公权的正楷,效法赵孟頫的笔法,更欣赏王羲之的行草,逐渐使自己的书法自有个性韵味。后来,他行草兼容的一笔 “福”大字书法,常常为众人所赞赏和收藏。黄麟生如今的书法成就,主要得益于童年时的刻苦练习。

“练书法这事得从我父亲说起。我父亲年轻时曾读过私塾,是圩里为数不多会写字的人,而且字写得还不错。于是,每逢春节,父亲总会在家门口摆一个小摊,给邻里和亲戚们写对联。父亲写字的时候,我就在父亲旁边伺候着,偶尔给他添纸研墨。有多余的纸张时,我还会在上面写写画画。说实在的,那个时候练字只是感兴趣而已,别无所求。”

如今,书法已经成了黄麟生生活的一部分,早已与他的血肉融为一体,不可分割。对于黄麟生而言,练书法不必刻意为之,也不需任何思考,拿起笔便可自觉书写。不仅如此,黄麟生笔下每一个字都是艺术品,一笔一画无不体现着他的认真和严谨。

“其实,那时我还没认真想过要去学书法。直到有一天,我见父亲的字写得很是好看,便也拿了纸笔来临摹。正写得欢喜时,不承想父亲就站在我背后。父亲 ‘唆’一下抽走了我手中的笔,墨水顿时溅了我满手满身都是,脏兮兮的,好不滑稽。当时我蒙了,完全不晓得父亲这是何意。他只是瞅着我,脸上的神情是少有的严肃。父亲说:‘你握笔的姿势不对。’然后拿起笔给我示范了一遍,一边示范还一边对我说:‘写字,手腕要抬起,离开桌子,以便可以灵便用力。’说完,又把笔塞回我的手中,道:‘你拿笔的姿势不正,写的字就不正。写我们中国的字,拿笔正写出来的字才能正,字写得正做人才能正直。也就说,字正人正。’

“字正人正。当时小小年纪的我懵懵懂懂的,还不能理解这句话,只是记住了这句话。我那时并没有料到,普普通通的一次写字经历竟蕴含着做人的道理,也没能料到,这几个字对我此后的影响居然这么大。

“从那以后,每当拿起笔,我便会想起父亲的那句话,于是就会规规矩矩握好笔,一笔一画地把字写正,似乎是觉得,只要这样做,长大后便能成为一个正直的人。久而久之,我便喜欢上了握笔写字、写好看的字的感觉。慢慢地,练习写字也就成了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当时,我没有想过要进入语文相关的行业,只是想要像父亲那样把字写好。没想到,这种坚持后来慢慢地培养出了我对语文的兴趣。这大抵是因为,要想练字便少不了去模仿和拜读名家的字帖,少不了对美的探索与追求,而这个过程也让我早早地接触到了文学和艺术,培养了审美素养。尽管我当时能读到的书并不多,但仿佛有一条细细的红线,无形中已经将我和语文绑在了一起。”

尽管总是独自一人坐在书桌旁写字,但黄麟生从来都不觉得寂寞和冷清。无论多少俗事缠身,无论多少烦恼忧心,只要黄麟生置身于那明窗净几前,手握墨笔,拜读名家字帖,认真感受笔走龙蛇的乐趣,心境便会渐渐平缓下来。在黄麟生看来,踏进小小书房之中,便如置身于壶中天地,壶中有他和字帖,还有世间最纯净质朴的乐趣。置身于尘世之中,小而简陋的书房,是黄麟生梦中的桃花源。

童年时常年的书法练习,使黄麟生有了能磨坚石的耐心,也让黄麟生比别的小孩更具恒心。黄麟生的字气势恢宏,正气凛然,一如其人。也正因为父亲的谆谆教诲,黄麟生为人十分耿直,从不为功名利禄折腰。可以说,书法成就了黄麟生的性格,更成就了黄麟生的人生。

二、少年的期待

(一)“小铁嘴”

时光转瞬即逝。1949年秋季 (即新中国成立的前夕),黄麟生升入中学,开始了自己的初中学习时光。

升入初中后,黄麟生很快便发现了小学和中学的差别:学习科目更多,学习内容更难。如果说语文、数学这些科目的学习还能依靠以前的基础支撑着,那么那些以前不曾见过的新的科目,例如生物、物理等,就显得极为难懂了。尽管黄麟生一向勤于学习,这时也觉得有些吃力,成绩渐渐掉队了。黄麟生此时的成绩虽不至于太差,但也绝对说不上很好,整体来讲平平淡淡,唯有语文成绩仍然不错。于是,一直以来都是优等生的黄麟生沦为了中等生,这让他很是沮丧,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了。

直到一次,黄麟生的语文老师唐琳老师觉得黄麟生语文成绩不错,而且人又长得乖巧,便开始让黄麟生在晨读的时候带领同学们朗诵。黄麟生受宠若惊:这原本是语文课代表的工作。黄麟生担心地看着唐琳老师,怕自己不能胜任,但唐琳老师只给了他一个肯定的眼神,黄麟生就一下子充满了信心。

原来,唐老师在看过黄麟生的入学成绩单之后,知道他原本非但不是学困生,还是个优等生! 唐琳老师那时候觉得,如果拉一把这个孩子,说不定就能够让他重拾以往的光辉。于是,唐琳老师开始让黄麟生担任晨读的朗诵小组长。之后,唐琳老师发现,黄麟生是在非常认真地对待这份工作:每天都提前大半个小时到达教室,认真为晨读做准备;尽管朗读时他常常紧张得手指都微微发抖,但仍克制着自己,保持语音清晰明亮,感情丰富;他总是把每次的朗读当作比赛一样,仔细对待。于是,上课时,唐琳老师也喜欢让黄麟生为大家朗读课文,还经常夸赞他朗读得好,并把他的朗读当作范例来讲。慢慢地,黄麟生爱上了大声朗读的感觉,越来越有自信,学习也越来越有动力了。

直到现在,黄麟生依旧记得唐琳老师给予他的莫大鼓励。唐琳老师饱含深情和信任的眼神一次又一次鼓励着黄麟生,多次帮遭遇挫折的黄麟生重拾了信心,并推动着他勇往直前。后来,黄麟生也成了语文教师,他常常饱含激情为学生朗诵课文,让听者为之动容。黄麟生深厚的朗诵功力,想来跟唐老师的鼓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二)“小作家”

1953年春,已经读初三的黄麟生开始面临升高中的问题。在报考时,黄麟生填报了两所学校:一所是钦县第一中学,另一所则是钦州师范学校。这两所学校当时都是钦州一流的学校,想考入自然不会容易,但一向成绩优秀的黄麟生仍然带着从容自信的笑容踏进了考场。

录取名单下来了,两所学校黄麟生都考上了。该上哪所学校呢? 两所学校都有各自的优点,舍弃哪一所都是遗憾。

钦县第一中学历史悠久,在这所学校学习肯定能收获更多的知识;钦州师范学校则是一所职业学校,毕业后可以马上工作,尽早帮补家用。黄麟生心里其实更偏向钦州师范学校,因为他想早点出来工作,减轻家人的负担。升学毕竟不是一件小事,小小年纪的黄麟生并没有随性做出决定,而是征询了父亲的意见。

黄麟生的父亲毕竟念过私塾,又在社会上闯荡多年,见多识广,看问题的视野自然要比黄麟生更为广阔。黄麟生的父亲毅然否决了黄麟生的想法,他语重心长地对黄麟生说道:“儿子,如果读钦州师范,那么你以后也许就只能当个小学教师。你是个男人,父亲不希望你以后仅仅是一位小学教师,你应该有更大的作为。”

“可是我想要早点毕业,有份工作,减轻您的负担。”黄麟生辩解说。

“家里的经济情况的确不算很好,但还能供得起你上学。好孩子,听父亲一句,去念钦县第一中学吧!”黄麟生的父亲话语温柔,态度却坚定。

经过一番思量后,黄麟生听从父亲的意见,选择了钦县第一中学。

升入钦县第一中学后,黄麟生遇到了人生中又一个重要的人物。这让黄麟生离语文教育艺术又近了一步。

这个人便是黄麟生的语文老师——黄作梅。黄作梅是一名作家,后来,政府派他到钦县第一中学当了教师。

一天,黄麟生和黄老师一起坐在学校门口的台阶上吃饭,对面的山头突然冒出了浓浓的白烟和火光。黄老师有着记者的敏锐直觉,所以总是下意识地去搜集生活中的素材,于是便让黄麟生跑过去看个究竟。

黄麟生跑过去,看到七八个农民正在大汗淋漓地铲草皮烧火。黄麟生上前一问,原来农民是要把草皮烧成草木灰,为春耕备肥。黄麟生不曾下田劳作,所以农民的作为在他眼中显得尤为新奇。于是,黄麟生便站在一旁,兴致勃勃地观察他们的劳作。黄麟生煞是兴奋,一心想要写下今天的有趣的见闻。黄麟生回到老师跟前,把所见所闻与想法都告诉了老师。黄老师出于职业的敏感与直觉,马上说:“好!”于是,黄麟生放学后便迫不及待地开始了自己的写作。

第二天,黄麟生兴奋地将写好的 《互助组积肥备春耕忙》一文拿给黄老师看。文章篇幅并不长,只有600字左右,却写得很不错,把农民烧肥备春耕的情景描绘得十分生动。黄老师颇为欣慰,觉得黄麟生是可塑之才,只要好好磨炼,假以时日便会大有作为。这时,黄老师心头一动,想到了一个法子:何不建议黄麟生向报社投稿呢? 若文章能被采用,或许会激发出黄麟生更多的写作热情。于是,黄老师认真替黄麟生的文章润色了一番,然后让他把这篇文章试着投给了 《钦州农民报》。

黄麟生听过老师的话后吃了一惊,原本自己只是情之所至,才写下这篇文章,黄老师却要让他投稿! 自己的文章真的能够发表吗? 虽然黄麟生很怀疑这个可能性,但还是听从了老师的建议,认真工整地将文章誊抄了一遍,随后装进干净整洁的信封里,拿去投稿了。

一周后,黄麟生收到了钦州农民报社的来信,里面还有五毛钱的稿费。黄麟生的文章被刊登了! 本来黄麟生只是抱着尝试的心态,没想到那篇文章真的会被采用! 揣着稿费,黄麟生兴奋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黄麟生第一次发现,原来自己还有写作才华,一颗小小的、名为 “文学创作”的种子悄悄在他的心里扎下了根。

黄麟生把那一次的稿费全买了鸡蛋,请大家吃,与老师和同学一起分享自己的喜悦。而从那以后,黄麟生便成了班里的小名人,被同学们称为“小作家”。黄麟生怀揣着 “作家梦”,经常创作热情高涨,灵感泉涌而至,写下了不少文章。其中,《一盏煤油灯》和 《西河妈上冬学》均发表于报纸上。

渐渐地,写作走进了黄麟生的生活。黄麟生每每回忆起这段往事,心里总是温暖的。尽管刊登着那些文章的报纸早已不知所终,文章的内容也早已在记忆中淡化模糊,但那种喜悦的心情却永远无法被岁月抹去。黄麟生至今依旧能够清晰地记得七十多年以前的、与老师黄作梅一同研究写作的快乐时光,那段日子奠定了黄麟生热爱写作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