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强教师群体的合作

加强教师群体的合作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斯洛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其晚年的工作主要是从事关于杰出团体的研究。共同愿景把相同或不同学科的人凝聚成一个共同体,具备非常大的吸引力,可以打造一种全新的关系。共同愿景能调动广大教师的责任感,使教育的力量在最大程度上不被其他不确定因素影响,实现教师合力的最优化,生成综合效应。以新课程改革作为契机,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不能脱离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而单独存在。同样,教师也不能脱离同事而存在。教师自己必须清楚地意识到,从个人主义走向合作是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教师也必须认识到,在教学实践中有很多问题是自己无法独立解决的,如实施综合课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等,必须依靠协作的力量。合作是一种双赢互惠的行为,教师合作不仅可以交流经验、优势互补,还可以优化教学程序,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消除教学中的“高耗低效”现象。

一、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一)建立教师共同的发展目标有助于增强教师的集体凝聚力

马斯洛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其晚年的工作主要是从事关于杰出团体的研究。经过多次研究,马斯洛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就是这些杰出的团体都有共同愿景和目的。这一研究表明,共同的发展目标可以明确方向,在达成一系列共识的前提下,可刺激成员的上进心和勇气,激发创造性思维,去迎接新的挑战,逐渐完成目标。对于教师合作来说,共同的发展目标是对实现自我超越原理的拓展,能够给教师提供新能量。一般说来,学校的发展目标出自于校长的意愿,所以每一位教师都在遵从性地执行,教师与教师间的关系同样是由别人构建的。在教师合作过程中,教师们因为具有相同的意向而凝聚在一起工作和生活,目标是学校每位教师的目标,是无数个梦想凝聚在一起,团结全体成员的意志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教师共同的发展目标、相似或相近的价值追求,教师间不由自主地生成互信感和依赖之情,教师的共同愿景就成了维系学校组织成员(包括教辅和后勤人员)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前,要使实践中的教师各唱各调、各打各鼓的局面有所转变,就要把教师的个人发展意愿与学校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为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做准备。共同愿景把相同或不同学科的人凝聚成一个共同体,具备非常大的吸引力,可以打造一种全新的关系。共同愿景能调动广大教师的责任感,使教育的力量在最大程度上不被其他不确定因素影响,实现教师合力的最优化,生成综合效应。

(二)借助团队学习来加强教师合作

任何一个教师的先进教学理念、工作经验和学习体会等,都值得他人学习和借鉴。教师可以通过团体学习及时吸收其他教师的教学心得和宝贵的教学经验,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超越个人思维的模式化倾向和局限性,强调促成信息与知识的共享、过程与结果的共享。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表示,为更加接近甚至达到真理,知识海洋中的两个人通过思想交流和辩论,诞生出每一个个体的思想,若只依靠个人的独立认知是无法触及资格高度的。我们通常会认为,思想的交流就是不同主体思想的互换。实际上不然,这种交流不是“1+1=2”的算术模式,而是会迸发出新的思想火花,使人少走弯路,更易达到新的高度,得到升华。因交流的贫乏导致学术气氛沉闷,没有生机和活力,还有一种可怕的后果是我们没有预料到的,那就是教师个人知识的退化。团体学习不是机械的分工,而是借助于教师的责任感和依赖感,在非外力作用下打造的有机组合体。维系这个团队的不是个人利益,而是来自彼此对于发展的渴望与需求。

(三)对教师个人利益的尊重与超越

在应试教育的评价制度下,教师之间的竞争表征是努力追求学生成绩的提高,核心是对利益的竞争。[27]一方面,作为社会发展的个体成员,教师与其他社会公民一样,有自己的利益诉求。不管是社会还是教育主管机构,都应该重视和尊重这一事实,不能抱着过去的老观点不放。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是教师不是圣徒,也有自己的物质和精神追求。若任何时候都要求教师“吃苦在前回报在后”“毫不利己专门为人”,实际上是割裂了奉献与索取的关系。我们完全可以利用人性的这一自发需要来实现教育目标,这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激励条件。另一方面,还要求教师对自我利益要有一种更高的思想境界,要意识到当教师群体的利益得到了满足和提升,个人利益自然而然就会得到实现的。个体不要时时都强调个人利益至上,这会成为我们前进的包袱甚至是枷锁。教师合作所带来的,不管是经济利益还是精神奖励,远胜于仅靠个人奋斗所得。

二、创建良好的课程氛围和学校文化

应该建立合作共赢的理念,对原有的校园文化进行“扬弃”,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新课程改革作为契机,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校、教师和学生追求的是高分,在“一考定天下”的价值引导下,校园文化充满了竞争的火药味。在素质教育观念的指导下,人们不再单纯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是立足学生的个性发展,提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口号。要打造新的校园文化,必须处理好几种关系。

(一)升学与发展的关系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学生只要升学了,就一定会得到发展,等于直接在升学与发展之间画了等号。所以,从学校领导到教师、从家长到学生都在拼命地“压”,使劲地“挤”:领导给教师、家长给学生加压;家长把孩子往名校挤,孩子往象牙塔、独木桥上挤。最后我们发现,不管是升了学的还是辍了学的,是在名校深造还是在普通学校就读,似乎都没有达到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的心理预期——孩子没有得到更大的发展。要正确地认识到,升学只是为了发展,或者说升学只是发展的一种途径而已。要走出误区,弄明白几个道理:一是取得高分不是发展;二是发展不是过去时和将来时,任何时候都是进行时;三是在发展的道路上个体不应该是孤独的。如果把升学看成是发展,那就相当于说只要升了学,发展便终止了。这与我们的最初意愿是背道而驰的。所以,不论对学生还是教师而言,要以终身发展为目标、终身学习为信念、相互合作为动力,走出传统升学主义对我们的影响,在校园打造一个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

(二)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我们应该树立这样的竞争合作观:对立与统一。有竞争并不排斥合作,进行合作是为了更好的参与竞争,竞争与合作就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据“布朗运动”[28]理论,没有合作谈竞争,将会出现杂乱无章的局面,竞争也就失去意义;而仅强调合作又忽略了竞争,那合作就像一潭死水,没有任何生气和动力。在教育领域也是一样的道理,仅强调教师间的竞争而不讲合作,那么教育活动怎么开展、教育事业如何推进、教育改革如何深化?教育活动是一个具有连续性的活动,教师实现专业发展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内在一致性,这都离不开教师的团队合作精神。就教育目标、教育理念、教育功能、教育对象、教育手段和方式而言,它们都有许多共同之处。教育对象施教的多因性,教育成果显现的滞后性与成果诱因的综合性,启迪我们必须强化教育教学中广泛深入充分的合作。[29]教育行业也要遵从优胜劣汰的规则,我们不回避竞争,有适当的竞争反而是好事。一个现状是,已经或正在有部分教师由于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而退出了教育事业的舞台。未来将会继续出现这类现象。但不能因此害怕和排斥竞争,更要以此为契机,加强教师合作,努力提高自身的本领,迎接更大的挑战,这是教育事业发展的趋势。校园文化,既需要竞争,也需要合作。

(三)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世界本具多样性,多样性使存在更具意义,差异让世界精彩纷呈。所以我们要尊重个性,让个性发展拥有更广阔的空间。教师个体就是这多姿多彩世界的一分子,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有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有自己的行为方式,因此要充分信任和尊重每个教师的辛勤劳动。个性的培养有利于开拓创新的精神,但是要注意一个问题,个性差异再大也是有相同点的。一旦抹杀了这些共性,个体的存在将不具备任何意义。共性的坚持,会为创新精神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任意挥洒时,切勿忘记需要坐在一起好好探索教育发展的共同规律。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无论是经济基础还是作为教育文化的上层建筑,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若不进行亲密无间的合作,打造一种合作的校园文化,正确处理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我们将跌倒在时代的潮头上。

(四)独处与合作的关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讲究“清静无为”,儒家倡导“中庸之道”,佛家崇尚“涅槃寂静”。几千年来,这些传统思想在我们的社会土壤里生根发芽,已经融入每个炎黄子孙的血液里。由于深受传统文化影响,教师们似乎更乐于“独处”。如果在新课程改革下不学会改变这样的思维定式,这种“独处”无异于闭门造车和故步自封。殊不知,道教强调“有无相生”;儒家宣扬“经世致用”;佛教从来不强调佛是万能的,修行之人要“出世”,首先就得“入世”。若只“独处”,如何“经世”,怎么“相生”,何来“出世”?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既要独处,更需要合作。我们不能忽视独处的重要性,也并不是说越多的合作越好。我们最关心的是如何协调两者的关系,既防止传统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要弘扬他于教育和教师发展的积极面。关键是教师应该知道什么时候独处,什么时候合作。

总之,只有一个良好的氛围,教师之间能够彼此信任、互相支持,才能够进行真实的交流,激发创造热情,从而互相提高。

三、创设教师合作平台

(一)调整管理体制中的校长负责制

学校的领导体制类似于企业管理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行政管理体制。学校的管理实行校长负责制确实有极大的优势,这也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重要体现。但笔者认为,学校管理不仅要“集中”,也需要“民主”。这里所说的“民主”,实际上是希望通过恰当的下放教育教研的权利于一线教师来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就创设良好的合作氛围而言,校长只是一个“掌舵者”,甚至是“后勤部长”,他只需要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方向指导和为打造合作教师团队创造条件便可;校长不应该是“水手”,对具体的教育教研事务应该大胆放手让教师们去完成,这样才能更好地彰显教师的“主人翁”地位。笔者认为,直接让教研组,或者备课组来实行组与组间、同类或是交叉地实施合作教研教学,才是一种最优的方案。如果单纯地将学校工作进行企业化或者是行政化的管理,就所追求的目标而言,对教师的工作行为进行整齐划一格式化的管理,不适当地调整传统的校长负责制的内容,实际上不利于合作型的教师团队的形成。叶澜教授在批判当前中小学教育现状时说:“教育成为类似于现代大工业生产的流水线,标准化、规范化、模式化,对人进行复制批量生产,人的个性和生命活力在这一过程中被扼杀殆尽。”[30]企业和行政化的管理模式需要的是固定化和标准化的产品和效果,而在新课程理念下,教育管理更多的强调过程而非结果。“如果最初的教育提供了有助于终身继续在工作之中和工作之外学习的动力和基础,那么就可以认为这种教育是成功的。”[31]这种成功不仅仅是学生发展的成功,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成功。

(二)提高教师专业自主权

新课程强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面对学生差异性,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就必须提高教师的专业自主权。由于科层制管理制度的存在,往往使得教师在执行学校的各项工作和任务时往往带有被动性。被动性的教师合作是缺乏生命力和动力的,十分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在新课程改革之初,人们面临一种困境: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似乎就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尤其是课程中自主探究的环节,课堂教学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由教师控制的“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学习课堂变成了“放养式的教育”,其结果就是“课堂效率低下”,教师积极性必然也会受到伤害。当然,这不是新课程的问题,而是如何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提高教师的专业自主权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的问题。这种教师专业自主权的提高,在教师合作和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我们开展工作的前提条件,也是我们尽到教育职责必备的基本权利。绝大多数教师都具备较高的道德素养、职业操守和专业素质,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及其包容性,再加上教师强烈的责任感,必然促使我们把教育当做一项事业来发展,而不仅仅是一份生存的职业。所以,我们不需要担心由于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权而导致教育和课堂的失控,它反而会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在校园内形成一种合作、奋进、开放和和谐的校园文化。其实在今天的教育实践中,管理者要解决的不是教育方向的问题(对于贯彻国家的大政方针人们已经形成一种共识),而是如何调动施教者与受教者的积极性的问题。而受教育者的学习积极性能否提高,很大程度上需要一线教师的调动。所以,我们希望通过提高教师的专业自主权来为教师合作,打造一个合作型教师团队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建立专业活动团队

利用团队的方式来进行合作很重要,这也是教师开展合作的基本组织形式。要在学校建立一个专业活动团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明确目标。活动目标的提出,既可以是教育领导给出的引导(是“引导”而非“指示”“命令”,否则会极大挫伤教师积极性),也可以是教师们基于专业发展需要而自发形成的。没有目标,合作就会失去方向和意义。

第二,根据教师们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和学科性质,提出行动方案和任务分工。在这个过程中,信息交流就变得尤为重要。既需要学校提供尽可能多的条件,更要求教师们回归合作目的,明白这不是一种竞争,其结果不是助长别人的成长,而是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这个过程应该是开放的。

第三,共享。这种“共享”可以当成是一种总结或方式,一方面是对合作过程中遇到的知识和合作技术问题的分析,从而为下一次的活动提供参考;另一方面是对取得成果的分享。美国学者迈克尔·贝尔雷认为:“牢记团队只是合作型方法的平台而非方法本身这一点很重要。”[32]所以建立专业活动团队并非目的,它仅仅是为我们的专业发展提供一个平台。

四、引导教师参与合作

前面已经提到,教师合作的最佳状态应该是一种自愿自主的行为,不应该受到外力的干扰。但目前教师合作还没有达到这种状态,所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引导教师进行合作是有必要的。

首先,应该了解教师的合作需求。不同阶段、不同学科的教师,在合作的需求上是不一样的。学校应该考虑到这一点,才能使教师合作目标更加的明确和具体,更具有针对性。其次,要选择恰当的合作方式,加强对话与交流。如要求教师必须互相听课并进行研讨,指出对方的成功和不足之处,把它作为教师必须完成的工作纳入教师考核内容;或者由学校或主管部门举行公开课、教研会等活动来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应该说这是有成效的,经过长期坚持,会对教师合作产生有利的影响。

发展学校文化、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教师发展评价体系、建设教师合作团队,作为促进教师合作的几个策略,是辩证统一的有机体,通过在教师群体中建立合作团队,最终的目的是促进教师合作。简单明了的理解就是:合作为老师提供一种理念,创设合作团队为老师提供一个组织支撑,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教师发展评价体系发展了教师的合作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