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辅导员—导师制的作用及现状

辅导员—导师制的作用及现状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于是引进导师制称为当前一些高校的通行做法,这种做法在这些高校的日常管理过程中产生了一种被称为“辅导员—导师制”的双轨制现象。目前的辅导员—导师制虽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辅导员工作压力,但是,对于辅导员的核心职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完善却不能真正起到提升作用。

一、现行辅导员—导师制的作用及特点

现有的辅导员制度无论从外部环境,还是从内在动机看,都不足以担当日益复杂的思想辅导的核心使命。于是引进导师制称为当前一些高校的通行做法,这种做法在这些高校的日常管理过程中产生了一种被称为“辅导员—导师制”的双轨制现象。“辅导员—导师制”中的导师是指在大学本科阶段引入专业导师,以便在本科阶段,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尽早规划自己的专业学习,通过聘请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科研特长的导师,利用他们深厚的专业造诣,引导学生积极融入大学学习过程,及早打下专业基础,快速成长为该专业的潜在研究人才。

这种本科导师制缘起于14世纪牛津大学的学生管理,随后,在美欧各国得以推广,近年来在国内高校学生管理中逐渐得到引进、推广。该本科导师制的作用在于弥补辅导员由于专业知识的缺乏而不能给学生专业发展进行应有指导的不足,通过系统的引导工作,确保学生专业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二、现行辅导员—导师制的运作模式

(一)纯粹导师制管理模式

导师制管理模式是与学分制相适应的一种学生管理模式,具体的实施情况是:学生管理不设班级,而是按照每15~20名学生配备一名导师的方式来进行管理,导师除了承担辅导员相应的工作外,还担负起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课程选择、兴趣引导等专业性很强的管理工作。与此同时,导师还要从思想上、生活上给予学生各种相应的指导。实行导师制的院系往往还设有“导师组”或“课题指导组”来强化对学生专业学习能力的培养指导工作。

(二)辅导员—导师制的管理模式

由于纯粹的导师制需要大量优秀的导师,一些非重点大学往往无力推行这种纯粹的导师制,而是采用折中的办法即采取“辅导员—导师制”。这种管理模式采取班级制,在新生入学后按班级配备辅导员,同时,也按照每15~20名学生配备一名导师的方式进行复合式管理,辅导员主要负责思想教育及日常管理,而导师则负责学生选课及专业指导。由于一、二年级主要是基础课、必修课学习,主要由辅导员负责管理;而三、四年级主要是专业课学习,转由导师负责管理。这种复合型管理对于学生分段学习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学生在大学学习的各个阶段遇到的具体问题。

目前国内采取辅导员—导师制模式的高校,大多并不能按照标准的导师制那样配备相应数量的导师,而是每个班配备一名导师,导师通过定期交流、开主题班会、有针对性地指导等形式开展导师辅导工作,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安排相应的辅导进程,往往低年级阶段导师辅导的时间较少,而到高年级阶段,学生开始接触到专业性的课程学习,需要研究的问题增多的时候,导师辅导的时间增加了,导师辅导的程序才真正发挥作用了。

(三)现行辅导员—导师制度的不足

由于导师制大多选择的是中高级资历的教师,这些人往往也是教学与科研工作的骨干,他们大多同时承担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并指导多名不同年级的研究生,常常无暇顾及学生的日常管理。导师由于往往要指导数量较多的研究生,便没有足够的精力对本科生进行有效的专业指导,更谈不上思想指导、生活指导。特别是在大学低年级阶段,学生需要更多地了解专业的一些发展情况,得到导师方向性指导的时候,常常由于导师指导的缺位,学生不能更早地进行专业学习的规划。导师制虽然初衷良好,但是由于脱离导师们的教学、科研、指导工作实际,往往成为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制度。

而那些选聘了的低年资的导师,虽然他们没有过于繁重的教学、科研、指导研究生的任务,但是局限于他们自身的专业素质以及其他素质,他们并不能很好地兼顾专业指导、思想指导、生活指导这些具体而复杂的要求。目前的辅导员—导师制虽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辅导员工作压力,但是,对于辅导员的核心职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完善却不能真正起到提升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