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问卷调查反映出的问题与建议

问卷调查反映出的问题与建议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尽管从比较的视角来看,上海师范大学师范生取得了相对不错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在学习的意义感上,尽管师范生得分都要略高于非师范生和全国地方本科院校学生,但从统计数据来看,许多师范生对学习的意义仍比较迷惘。2.加强师范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帮助师范生规划好自己的教师职业生涯。身处象牙塔的师范生往往对未来怀有美好的憧憬。虽然师范生与教师之间互动的情况比非师范生略好,但总体频率不高。

尽管从比较的视角来看,上海师范大学师范生取得了相对不错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特别是在一些题项上,虽然师范生得分相对较高,但由于比较对象得分普遍不高,掩盖了师范生存在的问题。

(一)师范生对学习的意义仍比较迷惘

在学习的意义感上,尽管师范生得分都要略高于非师范生和全国地方本科院校学生,但从统计数据来看,许多师范生对学习的意义仍比较迷惘。在回答“很多时候我不知道我所学的东西对我而言到底有什么意义”时,表示“不同意”这种说法的师范生仅有20%,而表示“非常同意”“同意”或“有点同意”的师范生总计竟然达到了80%。这说明师范生对究竟为什么而学习还不是非常明确,对学习的意义还比较茫然。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建议:

1.把好教师教育招生的生源质量关。考生报考教师教育专业并非完全出于对教师职业的热爱,不少考生怀揣着其他的想法。如有的考生认为目前社会就业比较困难,而教师工作稳定、收入较好;有的考生可能家庭经济状况不佳,而报考免费师范生可以免除学费,减轻家庭压力;有的看中了教师每年有寒暑假,比其他职业有更多的休假时间;也有的则可能仅仅是服从家长的意愿,等等。这些功利性的动机虽然无可厚非,但如果仅止于此,对师范生培养的质量和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显然是不利的。为此,学校在招生录取时,不能仅看高考成绩,而应该结合招生面试、心理测试等办法,考察学生是否真正喜爱教师专业,是否具备从事教师职业的思想和心理准备。有了正确和良好的动机,学生入校后的学习才有充足的动力。

2.加强师范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帮助师范生规划好自己的教师职业生涯。身处象牙塔的师范生往往对未来怀有美好的憧憬。但由于缺乏社会经历,对怎样走好自己未来的人生之路,如何开辟今后的职业道路,他们还可能懵懵懂懂,无所适从,因此可能会产生迷惘之感。学校应该利用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丰富和科学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特长尽快树立明确的教师职业意识,规划好教师职业生涯。有了清晰明确的职业发展理想和方向,学生才能明了自己学习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3.提供各种实践机会,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理解学习的意义。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和校园内接受教育外,还应该广泛接触社会,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特别是与本专业有关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锻炼,一方面可以检验自身的学习成果;另一方面可以在现实生活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吸取失败和挫折的教训,积累丰富的阅历,更能感受到专业和职业的意义和价值,对学习的意义也会有更深切的理解。

(二)生师之间的互动仍需进一步加强

虽然师范生与教师之间互动的情况比非师范生略好,但总体频率不高。如师范生“很经常”或“经常”在“课堂上主动提问或参与讨论”的总计还不到30%。在课外,“很经常”或“经常”“和任课老师讨论课堂或阅读中的问题”的学生总计只有25%,有20%的学生“从未”和任课老师讨论过课堂或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原因除了学生提问和讨论的主动性可能不够强外,还在于教师提供给学生提问和讨论的机会不是很多,导致生师间互动的频率不太理想,例如学习表现“很经常”或“经常”得到任课老师及时的口头或书面反馈的学生总共只有40%,50%以上学生是“有时”得到教师的反馈,6.5%的学生“从未”得到过反馈。

为此,我们建议:

1.学校应该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教师为学生答疑解惑作为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和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美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表明,学生收获大小的关键在于生师互动的性质与频率;在课外与教师经常因学习问题保持联系的学生在完成培养目标上的进步较大;学生和任课老师讨论课堂或阅读中的问题的频率越高越好。[13]由此可见,密切的生师互动关系对促进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教师除了课堂上的讲解外,还应该留出更多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解答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和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

2.将教师课外指导和辅导学生学习的工作列入教师教学评价考核体系,将之经常化、制度化并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上海师范大学由于实行两校区办学,来往交通不便,教师来去匆匆,不少教师平时有课时才去远郊校区,上完课又匆忙赶回市区,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用于课外指导和辅导学生。为此,学校应该积极创造条件,为教师来往两校区提供便利,为教师在远郊校区提供住宿,让教师安心于那里的教学;与此同时,确定教师的工作量,规定教师将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为学生答疑解惑,与学生探讨交流。

3.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参与互动、主动求教。教师应该改变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的办法,提高学生主动提问和求教在评价中的比重。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创造机会和氛围,让学生就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多向教师提问,增强学生互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要善于组织学生间的讨论与互动,让学生在相互辩论和研讨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三)师范生的学习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在“深度学习量表”中,师范生的得分还不够理想,如在“反思性学习”方面,日常学习中能够“很经常”或“经常”地“反思并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的学生总计不到一半(47%),能“很经常”或“经常”地“挑战自己对问题的已有看法”的学生总计仅为40.8%。在“整合性学习”方面,能“很经常”或“经常”“在课堂讨论或完成作业时从不同的视角综合考虑问题”的学生总计也不满半数(48.8%)。另外,对听课笔记“很经常”或“经常”进行反思的学生比例总共也只有35%。这表明不少师范生还不善于或不习惯用深度学习法进行学习。

所谓深度学习法(也叫“深层学习法”),是与表层学习法相对而言的。深度学习法以理解思想和探询意义为目的。采用这种方法的学生,在学习中能把学习任务和自己的经历联系起来;对论据和论点既进行联系又加以区分;能找出规律和潜在原理;能把学习任务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找出所学内容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能够将所学知识和同一课程的其他内容或者和其他课程内容融会贯通起来。而采用表层学习法的学生则把学习看作来自外界的强制性任务,以实用性和工具性为目的,将相互关联的知识割裂开来,尽可能准确地复制一些基本知识,为了应付考试而不是为了理解,死记硬背,试图以少量的工夫来完成学习任务。[14]众多研究显示,深度学习法与高质量的学习结果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此我们建议:

1.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当前的教学中,课堂上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输的现象仍屡见不鲜,教师在讲台上形同演讲、唱“独角戏”,学生台下被动听讲,忙于做笔记,临考前背笔记。这种方式方法难以培养有创造性、自主性的优秀人才,应该予以改革。一方面,教师应当采取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鼓励和促进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另一方面,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该注意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掌握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学生不仅愿意学习,还要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取得应有的学习成效。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了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和学会生存。其中,学会认知“更多的是为了掌握认识的手段,而不是获得经过分类化的系统知识”[15]便是强调面对未来社会,掌握学习认知的方法比单纯地学习知识更重要。

2.加强教师教学方法的培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许多年轻的博士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来,成为未来教学的中坚力量。他们虽然在学术上有一定的实力,但在教学方面特别是教学方法上还缺乏必要的经验。学校应该发挥教师专业发展中心的功能,积极开展教师专业能力的培训;同时应规定年轻教师从事一定阶段的助教工作,鼓励老教师对年轻教师发挥传帮带作用,在实践中提高年轻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注释】

[1]About NSSE[EB/OL].http://nsse.iub.edu/html/about.cfm.

[2]About NSSE[EB/OL].http://nsse.iub.edu/html/about.cfm.

[3]Kuh,G.D.The 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Overview of Psychometric Properties[EB/OL].http://www.unc.edu/ppaq/docs/NSSE/NSSE2003Framework.pdf.

[4]余东升.评估一流的本科教育:路径与价值——美国的经验及其意义[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127.

[5]Kuh,G.D.The 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Overview of Psychometric Properties[EB/OL].http://www.unc.edu/ppaq/docs/NSSE/NSSE2003Framework.pdf.

[6]同上.

[7]余东升.评估一流的本科教育:路径与价值——美国的经验及其意义[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127.

[8]同上:128.

[9]裴娣娜.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03.

[10]韩玉志.现代大学管理:以美国大学学生满意度调查为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42.

[11]同上:27.

[12]韩映雄,林倩仪.创造有意义的大学新生经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40.

[13]乔治·库.以学生参与为基石——论文理学院及有效教育实践[M].王悦,巫喜丽,译//王晓纯,吴晚云.大学生GE阅读.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312.

[14]迈克尔·普洛瑟,基思·特里格维尔.理解教与学:高校教学策略[M].潘红,陈铿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5.

[15]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7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