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4年9月15日, 张玲教授在讲座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 一昼夜只有24小时。”讲座中张教授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

泾源县第一小学 冶红梅

“书到用时方恨少, 事非经过不知难。”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 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 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 有人说, 教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应该有一桶水。” 这话固然有道理, 但一桶水如不添加, 也有用尽的时候。 作为教师, 特别是语文教师, 更加要拥有渊博的知识, 这样才能被学生家长看得起, 才能不误人子弟。 但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经常抱怨每天都忙死了, 这项工作没干完, 另外的工作又找上门来! 每天备课、 上课、 反思、 批改学生的作业、 辅导学困生, 又要时常接待家长、 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 小纠纷,还要完成大队部、 学校其他领导安排的工作等, 真是有点应接不暇, 筋疲力尽, 更何况现在既要抽出时间来搞科研, 晚上回家又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那么, 教师如何抽出时间去充实自己, 时间到底从哪里来呢?

2014年9月15日, 张玲教授在讲座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 一昼夜只有24小时。” 听到这个话题我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 我就被这个问题深深地吸引住了。 她的整个讲座里不但有生动的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 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 她娓娓道来, 有益于我们教师开阔眼界, 提高水平。 她讲的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即所谓的“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教师每天都要不间断地读书学习, 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只有每日不间断, 相信潺潺溪水就会注入思想的大河。 张玲老师说: “教师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 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过得充实。” 这段话发人深省, 让我从本质上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们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 抱怨事情太多, 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语文这门学科中, 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 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知识的海洋里, 我们所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 只是沧海一粟。 明白了这些道理, 一切抱怨都可以抛到一边。 讲座中张教授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 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终生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 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 由此我想到了给我们讲课的仇千记老师, 他原本也是隆德县一名普普通通的乡村教师, 就因为他好学, 才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站到讲台上为我们讲课。 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 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 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 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 有潺潺不断的流水, 这是我们教师安排时间时应该首要考虑清楚的。

常读书和常思考, 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做出反思和内省, 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 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 更要善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 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 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读了《给教师的建议》, 听了张教授的讲座, 我想对自己及我的同行们说:“学习, 能使我们的知识变得更丰富, 使我们过得更加充实, 作为教师的我们, 成绩的取得, 不仅要付出辛劳, 更多的是对教育教学不断地总结与探索。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学生没有经过筛选, 其智商的发展本身就存在着差异, 在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 让学生去观察、 去思考、 去动手操作, 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让他们感觉到学习充满着无穷的乐趣。 那时候教科书在我们眼里也许就会像认字写字一样变得轻而易举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