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自我教育方法的内涵阐释与实施依据

自我教育方法的内涵阐释与实施依据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自我教育方法的内涵,通常有这样几种错误理解。因此,充分发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我教育的潜能已成为高校提升个人素质的关键。无独有偶,孟子也认为自我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明人伦,通过以孝悌为主体的道德和伦理教化,使人懂得敬仰与维护“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社会秩序和道德理念。在教育方法上,孟子认为学问的获得必须依靠自求与自得。

一、自我教育方法的内涵阐释

关于自我教育方法的内涵,通常有这样几种错误理解。一是把自我教育等同于自学,作为提升智育的一种手段。二是把自我教育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并列。三是把自我教育看作是教育或者德育的手段,如有观点认为,学生的自我教育从广义说,是为了促进自身在德智体美等几个方面的全面发展,从狭义上说是为了促进自身的品德发展。

任何一种理论都是逐渐趋于完善的,自我教育作为一种方法,一个概念,同样也呈现出不断发展的轨迹。究竟应该如何理解自我教育法,自我教育和教育又是怎样的关系?对于这个问题,有这样几种阐释:自我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科学概念,即属于教育学、伦理学,更离不开心理学。是主体主动地向自己提出认识任务,积极采取行动,培养和提升自己的政治、心理、身体和文化素质,并自觉进行向现实转化的高级活动。在心理学大辞典中是这样解释的:自我教育是人格品质的过程。是个人品德修养的自觉能动性表现,是在对自己评价能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也有观点认为:自我教育是德育的一种方法,是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受教育者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产生的积极进取心,为了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向自己提出任务,并进行自觉的思想转化以及行为控制的方法[227]这些看法,从不同侧面对自我教育进行了解释,对我们理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我教育也很有启发。

我们都知道,教育是由外部教育和自我教育构成的统一体,是由教育者的施教和受教育者的自教这种双边活动共同组成。值得注意的是,教育发展至今,其概念已经被窄化,通常我们说的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实际上应该是外部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因此,教育应该是一个更上位的概念,它包括外部教育和自我教育。自我教育也并不完全就是自学,它也是包含有自教和自学的双边活动。另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我教育也并不是和德育相并列的概念,而是德育、智育、体育等的上位概念,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和方法,它贯穿于家庭、社会、学校等一切教育活动的始终。通过对自我教育的以上分析以后,我们认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我教育方法的理解应该是:自我教育法是指大学生作为教育主体,在自我意识的支配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按照社会的需要和自身发展的需求,主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从而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全面发展型人才的活动。自我教育贯穿于家庭、社会和高校教育的始终,它是和外部教育相对应的。

二、自我教育法的实施依据

中国的教育家们用他们的实践经验向我们讲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成功的教育必须是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内化作用,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传统中的自我教育是一种手段,而现代的自我教育则是教育的目的和归宿,是作为和外在教育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进行剖析的。当今社会正处于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冲击着旧有的一切社会传统。以前闻道在先的教师,已经越来越失去了优势,而是和学生处于同一个水平线上,许多对学生来说陌生的东西,对教师来说也是新的。也就是说,当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需要教育双方相互学习,更需要他们都能够独自学习、具有自我教育的能力、具有自我提升的能力。不仅如此,学生凭借着先进的信息工具使自己掌握了教育的主动权,成为名副其实的教育主体。因此,充分发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我教育的潜能已成为高校提升个人素质的关键。

为了适应信息化、学习型社会的到来,不仅是大学生,包括所有社会成员都应该发挥出价值观自我教育的潜力和积极性,随时随地按照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需要要求自己,自己做自己的导师和审判官。在价值观教育方面,唯有自我教育可以伴随人的终生,唯有自我教育能够普及到每一个人,唯有自我教育和外部教育相结合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是信息时代促进了个体对教育的投入与参与,促进了教育重心向自我教育的转移。

价值观自我教育不仅是时代的呼唤,同时,也是个体发展的内在需求。俗话说,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自我教育也是人的精神需要的一部分。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人要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满足,除了依托于一定的物质条件之外,更依赖于内心的信念、愿望与情感的满足,比如对诸如荣誉、政治、和谐、道德等众多精神层面的追求与获取。为了满足自己在精神层面的追求,人必然要自觉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行动规范和操作方法,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最终享受到精神层面的愉悦。

自我教育不仅得益于当今时代的物质条件和公民,尤其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回顾历史发展的轨迹,古今中外无不重视自我教育在塑造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中的作用。中国自古以来就注重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自我教育作用。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认为,人加强自我修养的核心目的就是要使言行符合社会规范。关于自我教育的方法,孔子认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28]这些话的意思是说人不禁有自觉性,也有主动性,通过与高尚的人进行对比,可以积极主动地发现自己的缺点,改过自谦。而对于那些不贤不孝之人,应该以之为镜,躬身自省,谨防自己的行为与其相近。另外,孔子还提出“践履、躬行”,也就是要求个人做到身体力行、言行一致,讲究诚信,要把统治阶级所要求的政治信条付诸行动。无独有偶,孟子也认为自我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明人伦,通过以孝悌为主体的道德和伦理教化,使人懂得敬仰与维护“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社会秩序和道德理念。在教育方法上,孟子认为学问的获得必须依靠自求与自得。从根本上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求在我也。”“故君子欲自得也。”[229]孟子的这种过于注重自我的教育观,虽然含有唯心主义的成分,但作为学习求进的方法,却是非常独特的。孟子认为只有对自己进行“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严峻考验,才能够实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人格。同样,思想家荀子也认为,进行社会核心价值观自我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社会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内化于里,行之于外。人通过自我学习,完全可以“化性起伪”,“我欲贱而责,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惟学乎”。[230]通过“使乎诵经,终乎读礼”,可以实现由士人到圣人,最终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

当中国古代思想家在探寻人类的进步与完善,追寻自我教育客观性的同时,西方人也在不停地思索着人如何实现与社会的融合,发挥出个人的最大价值,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地发现了价值观自我教育的特殊意义。苏格拉底,作为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他认为宇宙的最高主宰是神,世间的一切都是神的安排,并无任何规律可循。因此,他认为人不能够认识外部世界,而只能认识自己,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才可以追寻人类的真理,实现最高的善。关于价值观自我教育的方法,苏格拉底主要采用暗示法。苏格拉底从来不把对人生问题探索的现成答案直接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即使是答案错了,也不会马上指出,而是从侧面让学生意识到答案的荒谬与自己的无知,他认为这样就能把学生自我学习主动性充分地调动起来。到了现代社会,西方国家关于自我教育的思想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如美国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学创始人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教育思想。“教育即生活”即是说最好的教育源头来自于生活,生活是自我教育的真实内容和社会空间,自我教育是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连续性行为。而“学校即社会”则是充分肯定了自我教育和学校灌输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学校立足于社会,因此,学校教育不能脱离社会教育,在社会中有自我教育,在学校中有灌输教育,两者共同作用,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系统。

历史上关于自我教育的思想理论以及实践经验已经极为丰富了,因此,在物质条件高度发达的今天,如何运用好历史上的教育思想精华,让大学生依据自身发展的需要,积极主动地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变成为自己的自觉与自爱,把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与个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追求有机结合起来。这不仅是教育者要努力引导的方向,对于大学生本身而言,也需要运用好以下几种自我教育方法,努力提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