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需要全球征集春节符号吗

需要全球征集春节符号吗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学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协会、东方华夏文化保护中心四个单位联合举办“中华春节符号全球征集活动”的决定。充其量把“耶诞”年称为“洋(阳)历年”。它表明,中国人是中华文化天然的保护神!在全球征集春节符号,要切忌以“节”去“年”的历史记忆,一定要注意摆脱“西化”或“去中国化”的历史思维定势。

2015年1月15日

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学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协会、东方华夏文化保护中心四个单位联合举办“中华春节符号全球征集活动”的决定。(华通字2014第4号)这个决定是为了“唤醒隐没在人们心底文化记忆的需要,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中华文化的需要”。

人民日报》2014年8月30日第六版至第七版,两版通栏标题:中华“春节符号”全球征集活动巡礼。

有的先生撰文:“春节符号”是人民的需要。他说,“中国过春节过了几千年,从来没有符号,……有符号就有载体,比如外国圣诞节有圣诞树,圣诞老人;复活节有彩蛋;情人节有玫瑰花、巧克力。他们是重情重吃,我们过分重吃……我们的节日气氛就淡化了”。

“中国过春节过了几千年”这个论点不准确,应当说,“年”在中国已延续几千年,用“春节”取代“年”,设“耶诞”为“年”,从1914年至今,仅仅百年。

当年这种变革,是在“日不落帝国”的时代背景下,从日本接受过“脱亚入殴”文化洗礼的知识精英所为,是一种文化“适应”与“选择”,或者说,是给后人留下的一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文化印记”。从此,中国人延续几千年的“中国年”,在中国的官方文件和语言中,被不到两千年的“耶诞”所取代。

然而近百年来,中国亿万百姓,不管“官方”如何高喊“春节”,仍然照常红红火火“过大年”,13亿人见面说“拜年”,没有说“拜节”的。“年”的历史记忆,在中国人的心中没有消失!充其量把“耶诞”年称为“洋(阳)历年”。为了与之分辨,把中国自己的年改称“阴历年”或“农历年”。可见,年的记忆并非依靠“符号”代代延续。它表明,中国人是中华文化天然的保护神!当今,随着中国的发展进步,“中国年”越过越红火,不仅如此,全世界华人,以至巴黎、华盛顿的洋人都过“中国年”,“春节”的概念,并未“深入人心”。在中国人的文化自信、自尊、自强不断恢复与高涨的大趋势之下,要尽力恢复与强化“中国年”的传统概念,逐步抹掉殖民地、半殖民地时期的文化羞辱,让“中国年”的历史记忆代代相传。在“中国年”与“春节”两者之间,中国人更需要前者!

在我们中国的年节历史传统之中,“年”比“节”大。中国人要真正挺直自己的文化脊梁,不能没有自己的“年”,不能把“耶诞”当作中国人的年,也不能以“节”去“年”,更不能让子子孙孙失去“中国年”的历史记忆,而只留下国际通用的“年”和一个“春节”。

在全球征集春节符号,要切忌以“节”去“年”的历史记忆,一定要注意摆脱“西化”或“去中国化”的历史思维定势。

(载《儒学天地》2014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