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走进中关村三小

走进中关村三小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也因为这样的机会,我走进了在中国小学教育界享有较高办学影响力的京城名校——中关村三小。对学校的定位不同,必然促进中关村三小在教育价值观与行为方式上做出不同的选择。中关村三小这样布局,不单单是资金的支撑,更是办学者视野与眼界的结果。但任何质疑都无法否认,中关村三小为走入现代教育开启了新的篇章!

多年前,有一位台湾的教师曾经这样描述:当一个人去月球,三十年后,他重返地球时,斗转星移,地球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有一件事情,却始终没变,那便是如同工厂加工间的课堂,教室依旧如地块,学生依旧是秧苗,一列列,一行行!

转眼已过去十多年光阴了,这些年在新课改推进的过程中,不少人都渴望着也呼唤着学习方式的变革,期待课堂有孩子小嘴常开、小手常举、小眼放光的积极生态。但每一位业内人士都清楚,不管其间有多少努力,付出多少尝试,现实状态是一切发展并不尽如人意! 学校管理与教学行为仍然在秩序控制与知识灌输中转圈!

来到巴蜀,着手建构一所新学校的发展定位时,我走进了教育部的骨干校长培训班。也因为这样的机会,我走进了在中国小学教育界享有较高办学影响力的京城名校——中关村三小。这次观摩,学校呈现出的对传统教育方式转型的践行与思考,带给我很大的触动。

一方面,学校在定位人的发展方向上,真实地体现了国际视野、全球眼光,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立体视角认识学校的功能与价值。人工智能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学校不仅要认识未来的趋势,还要理解今天的学生,要在昨天、现在、未来的链接中,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场所、学习人际关系的场所、参与创造实践的场所。对学校的定位不同,必然促进中关村三小在教育价值观与行为方式上做出不同的选择。更令人钦佩的,是这群教育人在实践中开先河的践行勇气。他们是真正从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变革中走出了极具现实意义的一步。在校园建筑的设计上,可谓独具匠心。占地不到30亩的土地,仅一幢C字形大楼环抱圆形操场,容纳了一切校园活动。廊道足够宽,教室空间足够大,每层楼最开阔的区域是开放的科学实验区、电子阅览区、图书馆,学习可以悄然发生在每一个角落。学生教室与教师办公室零距离设置,让新型的师生伙伴关系成为可能。可大可小的教室空间变化更好地满足了分科学习与整合学习的需要。中关村三小这样布局,不单单是资金的支撑,更是办学者视野与眼界的结果。

在观摩校园活动的过程中,很幸运地看到了一组班级社群的真实活动。教室隔墙被打开,三个不同年级的学生成为一个大的社群,以“七个老师一个群”的导师制开始了跨学科的项目学习。学生在这样的社群中,经历一项共同任务,学习到的人际关系也就更为开放、更为丰富。重构学习方式,换回了孩子的高认知、高参与,真实的学习发生在积极的生态下,绝非一种停留在表象的,为学习而学习、为迎合而表现的虚浮!

重构学习关系,学校走入3.0的创意空间,置身其间的孩子经历不同的学习、玩耍,他们一定有更强的能力从事未来的工作,有能力面对今天也许还不为人知的问题!

当然,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可以质疑学校如何处理分科学习与学科整合的平衡,如何实现项目合作的过程与结果的实效,如何解决意识与行为间的协调,如何寻求良好习惯的养成与良好思维的形成。但任何质疑都无法否认,中关村三小为走入现代教育开启了新的篇章! 这也促使每一个走进其中的管理者不得不去审视自己的思维方式与职业视野,是否因个人的狭隘而影响了一所校园甚至一个时代的进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